Science: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生命信息載體:另一種雙螺旋高級結構

2020-12-13 生物谷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5日發布信息說,該所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nm(納米)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這是繼DNA雙螺旋結構之後,在破解「生命信息載體」的另一種更高一級的雙螺旋結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家這項重大發現的科研成果,被當天出版的最新一期國際頂尖研究雜誌《科學》(Science)以長幅研究論文形式發表。其評審人評論稱,「30nm染色質結構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學問題之一,困擾了研究人員30餘年」,該結果是「目前為止解析的最有挑戰性的結構之一,在理解染色質如何裝配這個問題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朱平、李國紅、許瑞明3個研究組通過多年的緊密合作和不懈努力,成功建立一套染色質體外重建和結構分析平臺,並利用一種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技術,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nm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該結構揭示出30nm染色質纖維以4個核小體為結構單元,各單元之間通過相互扭曲摺疊形成一個左手雙螺旋高級結構。同時,也首次明確了連接組蛋白在30nm染色質纖維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科研人員指出,研究表明,生命體通過調控細胞核內染色質結構特別是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動態變化,來有選擇性地進行基因的激活和沉默,從而控制細胞自我維持或定向分化,決定細胞的組織特異性和細胞命運,進而形成複雜的組織、器官和個體。

因此,中國科學家發現並解析30nm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雙螺旋結構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學意義,它對於理解細胞增殖、發育及分化過程中一些重要基因的表達差異及表觀遺傳學調控機理;對於理解幹細胞維持和自我更新與分化,個體的衰老和發育異常,如腫瘤、糖尿病、精神病等複雜疾病的發生發展等,都起到關鍵性作用。

61年前的4月25日,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沃森和克裡克在權威科技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他們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劃時代論文,揭開了遺傳信息如何傳遞這個「生命之謎」。這一發現使生命科學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開啟了現代分子生物學時代,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Science   doi:10.1126/science.1251413

Cryo-EM Study of the Chromatin Fiber Reveals a Double Helix Twisted by Tetranucleosomal Units

Feng Song1,2,*, Ping Chen1,*, Dapeng Sun1,2, Mingzhu Wang1, Liping Dong1,2, Dan Liang1,2, Rui-Ming Xu1, Ping Zhu1,?, Guohong Li1,?

The hierarchical packaging of eukaryotic chromatin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and other DNA-related biological processes. Here, we report the 11-angstrom–resolution cryogenic 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 structures of 30-nanometer chromatin fibers reconstituted in the presence of linker histone H1 and with different nucleosome repeat lengths. The structures show a histone H1-dependent left-handed twist of the repeating tetranucleosomal structural units, within which the four nucleosomes zigzag back and forth with a straight linker DNA. The asymmetric binding and the location of histone H1 in chromatin play a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30-nanometer fiber. Our results provide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how nucleosomes compact into higher-order chromatin fibers.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率先揭開生命信息載體結構奧秘-中國,科學家,生命信息...
    61年前的今天(1953年4月25日),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沃森和克裡克在英國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向世界宣告他們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揭開了遺傳信息如何傳遞這個「生命之謎」。這個發現使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開啟了現代分子生物學時代,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 中國科學家率先解析生命信息載體結構奧秘
    DNA的雙螺旋結構,揭開了遺傳信息如何傳遞這個「生命之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長期從事冷凍電鏡三維結構研究的朱平研究員和長期從事30nm染色質及表觀遺傳調控研究的李國紅研究員通過多年的緊密合作和不懈努力,發揮各自專長和優勢,成功建立了一套染色質體外重建和結構分析平臺,利用一種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技術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nm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在破解「生命信息」的載體 -- 30nm染色質的高級結構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 中國科學家解析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 可解釋基因選擇性表達原理
    作為人類遺傳信息載體的DNA,已經為人熟知,但你知道長達2米的DNA是怎樣塞進幾微米大小的細胞核嗎?人體的每個細胞都包含全部遺傳信息,但只選擇其中的一小部分表達,從而分化成萬千形態,其機理有是怎樣的?30年來,染色體(DNA和包裹在外的蛋白質)的高級微觀結構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難題,對科學家來說,染色體就像一個黑箱,你看得到它的作用結果,卻看不到它的運轉方式。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IT之家4月24日消息 日前,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人類細胞內新的DNA結構,並將新結構命名為「i-motif」。新的DNA結構類似於生活中的「結」,已經首次在活體細胞中觀察到。▲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從分子生物學到系統生物學——記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沃森、克裡克與雙螺旋模型 圖片:1953年4月25日《Nature》發表沃森與克裡克的論文 1953年2月28日,沃森和克裡克建立了DNA雙螺旋結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標誌著人類在揭示生命遺傳奧秘方面邁出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
  • 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DNA分子模型的搭建
    >分子模型的搭建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DNA分子模型的搭建。遺傳物質能夠儲存巨大數量的遺傳信息,能夠精確地自我複製並遺傳給後代,化學性質比較穩定,產生可遺傳的變異。那麼DNA應該具備怎樣的結構才能擔當如此的重任呢?如何構建一個DNA分子模型解釋這一切?今天我們的學習任務就是解決這些問題。本節課的關鍵問題。一、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二、DNA分子模型的搭建;三、DNA和基因的關係。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DNA分子由腺嘌呤(A)、胞嘧啶(C)、鳥嘌呤(G)和胸腺嘧啶(T)4種鹼基組成,它們有多種結合的方式。G作為其中唯一能夠與自身結合的鹼基,當4個G形成一個正方形時,就構成了一個四螺旋結構。Di Antonio和同事通過在活體細胞的DNA上附加一種新的螢光標記,從而能夠觀察到人體組織中的四螺旋結構。
  • 美國獲教科書級突破,成功創造八鹼基DNA結構
    中學即知,DNA是一種雙螺旋的長鏈聚合物,其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苷酸,通過磷酸二酯鍵相連的脫氧核糖與磷酸組合成DNA骨架。分析表明,與常規四種鹼基的DNA相比,擁有8種鹼基的hachimoji DNA在相同長度的DNA單位中囊括了更多信息,並且可以像常規DNA一樣轉錄成所需要的RNA,從而表達為目標蛋白質。
  • 中國科學家發現玉米增產基因
    中國科學家發現玉米增產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6 14:23:38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田豐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來自大芻草(teosinte)的葉舌等位基因能夠縮小植物結構,並增加高密度玉米產量。
  • 生命的字母被翻倍了!這意味著什麼?
    幾十億年前,4種旋轉、跳躍於我們的地球上的分子,像是突然有了意志一般,以我們至今仍難以設想的方式優雅地組成了DNA雙螺旋結構,為我們星球上的生命提供了遺傳密碼。這4種物分子分別是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我們通常用A、G、C、T這四個字母來分別表示這4種天然鹼基。
  • 類似DNA的分子被創造,可存儲傳遞信息
    類似DNA的分子被創造,可存儲傳遞信息在NASA資助的一項研究突破中,科學家們成功創造了一種分子系統,可以像DNA一樣存儲和傳遞信息。眾做周知,DNA是地球絕大部分生命的遺傳信息載體。它是一種複雜的分子,能夠將遺傳信息從父母傳遞給後代,由磷酸、脫氧核糖、4種含氮鹼基組成,雖然看起來組成的單位很少,但通過含氮鹼基不同的排列組合,致使DNA異常複雜,能夠儲存大量信息,這才能成為地球生命的根基。可是,NASA的科學家們一直有一個疑惑——如果存在外星生命,他們的遺傳載體會是DNA嗎?
  • Nat Genet:科學家發現一種四鏈DNA結構或在乳腺癌發生過程中扮演...
    2020年8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一種四鏈DNA結構(G-四聯體,G-quadruplexes)或在特定類型的乳腺癌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為開發個體化乳腺癌療法提供潛在的新型靶點。
  • 螺旋——生命的表達式
    小到DNA分子,藤蔓植物的攀爬方式,龍捲風的運動方式,大到太陽系的四維螺旋運動,銀河系的螺旋擺臂。螺旋無處不在,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宇宙無時不刻不在螺旋膨脹,這就是宇宙的終極螺旋。
  • 用六十甲子螺旋結構,尋找天幹地支裡隱藏的生命密碼
    由天幹地支組合成的四柱八字到底有多少種?天幹地支裡隱藏著怎樣的生命密碼?帶著這些問題,用六十甲子螺旋結構,來開啟尋找生命密碼之旅。螺旋60甲子紀月、紀時辰四、六十甲子螺旋結構與基因到底有什麼關係?六十甲子螺旋結構與基因雙螺旋結構其實是一致的。
  • Science中文摘要 31 October 2014
    高爾基體捲曲螺旋蛋白編碼高爾基體囊泡運輸特異性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6/6209/1256898.abstractDOI: 10.1126/science.1256898
  • 生命的奧秘,螺旋之美,科學也可以如此感性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我們身邊很多有莖的植物,都會螺旋形的生長。其實,不止植物,很多生命現象都與螺旋形有關,包括我們人類。不要驚訝,這是事實,其中我們人類的DNA就是雙螺旋結構。我們在感嘆螺旋之美的同時,不禁會疑問,造物主締造的生命為什麼與螺旋結構有關?
  • 中科院等多團隊基於冠狀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 開發出新型抗新冠...
    中科院等多團隊基於冠狀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 開發出新型抗新冠候選藥物  Evelyn Zhang • 2020-04-23
  • Science:重大進展!揭示內質網P5A-ATPase是一種跨膜螺旋脫位酶
    這些作者使用了一種無偏見的、位點特異性的交聯和質譜方法來鑑定這樣的蛋白跨膜區。這種方法揭示了內質網駐留的孤兒P型泵P5A-ATP酶(酵母中的Spf1;人類中的ATP13A1)直接與線粒體尾錨定蛋白相互作用。
  •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2018-10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毛志勇教授合作團隊的這一發現最新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首次系統闡釋了環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完全獨立於DNA識別功能的細胞核內的全新功能,為基於幹預cGAS進入細胞核而開發新型抗腫瘤藥物提供了理論基礎。
  • 科學家多用了四個合成鹼基創造出了具有雙螺旋...
    幾十億年前,四個分子(指A、G、C、T四個鹼基)旋轉跳躍,構成了優雅的DNA雙螺旋結構,為我們星球提供了生命密碼。但是,這四種分子真的是生命出現的基礎嗎?或者說,還有其他方法也可以構成我們的遺傳密碼?2月20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證明了後一種說法:科學家最近將一種新型DNA塑造成雙螺旋結構,發現它也具有生命支持的特性。如果說天然存在的DNA是一個短篇故事,那麼這個合成DNA就有託爾斯泰的小說那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