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解析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 可解釋基因選擇性表達原理

2020-12-11 觀察者網

作為人類遺傳信息載體的DNA,已經為人熟知,但你知道長達2米的DNA是怎樣塞進幾微米大小的細胞核嗎?人體的每個細胞都包含全部遺傳信息,但只選擇其中的一小部分表達,從而分化成萬千形態,其機理有是怎樣的?30年來,染色體(DNA和包裹在外的蛋白質)的高級微觀結構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難題,對科學家來說,染色體就像一個黑箱,你看得到它的作用結果,卻看不到它的運轉方式。4月2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項關於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首次揭開了這一謎題,初窺基因表達和細胞分化的「開關」,握住了細胞生長「方向盤」。

染色體是承載DNA的複雜結構,其微觀形態一直不為人所知

和而不同,誰搞的鬼?

每個細胞都是從單個受精卵細胞發育分化而來,具有相同的遺傳信息。然而,人體卻有著200多種不同的細胞,它們的形態和生理功能千差萬別。

更有意思的是,西班牙和美國科學家於2009年分析了一對同卵雙胞胎的全基因組,發現其中一個人的基因正常,另一個人卻患有一種與遺傳有關的疾病——紅斑狼瘡。

原來,雖然DNA被人們稱為遺傳信息的載體,但DNA在生命體內並不是獨立存在的,任何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調控等生命活動都是在DNA與其纏繞的蛋白質所形成的染色質這個「生命信息載體」上進行的。

生命體正是通過調控染色質結構,特別是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的變化,選擇性地「打開」或者「關閉」基因,最終決定每個細胞的不同「命運」。這種現象就是近年來在生物學領域大熱的表觀遺傳調控。

不過,染色質的高級結構變化卻像一個「黑箱子」,科學界對此一直沒有搞清楚。因此,在很多文獻中,研究者只好把一些不能解釋的現象模糊地歸咎為「該因子以某種方式改變了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長期以來,30納米染色質結構一直是染色質和表觀遺傳學領域的『老大難』問題。」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國紅說,結構都未被解析,表觀遺傳信息對其結構乃至更高級染色質結構的影響就更無從談起了。

可李國紅也很清楚,只有啃下這塊「硬骨頭」,人類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遠。

點亮生命密碼

但這一切談何容易。結構生物學中常用的X射線晶體、核磁共振等方法,面對30納米染色質纖維這樣一個超大分子複合體都顯得無能為力。由於缺乏系統性的、合適的研究手段和體系,近30年來,30納米染色質纖維高級結構研究一直是現代分子生物學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然而,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朱平的加入,為這項研究帶來了新希望。朱平的專長是冷凍電鏡三維結構研究,他與長期從事30納米染色質及表觀遺傳調控研究的李國紅髮揮各自優勢,搭建了一套染色質體外重建和結構分析平臺。

「冷凍電鏡的原理其實二三十年前就有了,但直到最近幾年才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它是研究這類超大分子複合體結構最合適的手段。」朱平介紹說,生物物理所於2010年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冷凍電鏡研究平臺,科學家也就有了破解30納米染色質結構的「金剛鑽」。

這一研究的另一大難題是樣品的製備。在人體內,任何環境細微的變化都會引起30納米染色質的很大變化,在體外環境下就更難得到高度均一的樣品。為此,李國紅設計了一種體外自組裝方法,精確控制實驗環境,使其儘可能與體內環境接近,最終成功製備出合格的樣品。

終於,中國研究團隊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納米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30納米染色質纖維以4個核小體為結構單元,各單元之間通過相互扭曲摺疊形成一個左手雙螺旋的高級結構。

「在現代生物學教科書中,30納米染色質纖維一直被描述為由6個核小體組成的中空螺線管。」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許瑞明說,因此這項成果是一項可以寫進教科書的成果。

迷人的雙螺旋

歷史總是充滿了巧合。1953年4月25日,沃森和克裡克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向世界宣告DNA雙螺旋結構的存在,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無獨有偶,此次中國科學家發現的染色質高級結構也是一種雙螺旋。朱平認為,雙螺旋結構「十分穩定,它在生命的傳承與調控中可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這次成果的產出也是兩個團隊、兩個實驗室通力合作的結果。生物物理所所長徐濤認為,這次重大成果的取得得益於幾個因素的不斷完善。「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是研究所確立的3個重大突破之一,而圍繞國際一流的科學問題,我們組建了國際一流的研究團隊,建設國際一流的科技條件平臺,也一直在探索國際一流的體制機制。」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也給了科學家自由探索的空間。在今年3月17日啟動的「生物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先導專項以及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支持下,李國紅和朱平等對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這一重大科學難題展開聯合攻關,最終在國際上率先打通30納米染色質結構解析的通道。

「如果沒有近些年國家對科研的強力支持,沒有生物物理所的科研環境,沒有兩個團隊毫無保留的合作,我們可能很難作出這樣的成果。」朱平盼望著他與李國紅結成的「雙螺旋」組合,還可以向更廣、更深的領域進發,破譯更多的生命密碼。

(原文來自《中國科學報》 記者丁佳)

相關焦點

  • Science: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生命信息載體:另一種雙螺旋高級結構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5日發布信息說,該所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nm(納米)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這是繼DNA雙螺旋結構之後,在破解「生命信息載體」的另一種更高一級的雙螺旋結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中國科學家這項重大發現的科研成果,被當天出版的最新一期國際頂尖研究雜誌《科學》(Science)以長幅研究論文形式發表。
  • 中國科學家率先解析生命信息載體結構奧秘
    研究表明,生命體通過調控細胞核內染色質結構(特別是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動態變化來有選擇性地進行基因的激活和沉默,從而控制細胞自我維持或定向分化,決定細胞的組織特異性和細胞命運,進而形成複雜的組織、器官和個體。因此,研究染色質的高級結構及其調控機制對於理解細胞增殖、發育及分化過程中一些重要基因的表達差異及表觀遺傳學調控機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 非常規PRC1介導的H2AK119ub1蔓延可能受到染色質高級結構的調控
    責編 | 兮真核細胞內,DNA與組蛋白八聚體纏繞1.7圈形成核小體結構,然後核小體串珠經過逐級壓縮形成高級的染色質結構。表觀遺傳因子通過調節染色質結構的開放與關閉,控制了基因的表達與沉默,從而維持了不同譜系細胞內基因的差異表達。
  • ...揭示靜息態基因的染色質結構特徵並提出預測基因轉錄潛能的新方法
    因此細胞基因組特定的染色質結構決定了細胞特定的基因轉錄譜和轉錄模式,從而決定細胞的組織特異性和細胞命運。基於染色質表觀遺傳標誌以及染色質結合蛋白,染色質狀態可以被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如活躍狀態(active)、抑制狀態(repressive)以及靜息態(poised)等等。
  • 中國科學家率先揭開生命信息載體結構奧秘-中國,科學家,生命信息...
    2014年4月25日(DNA雙螺旋結構發現61周年紀念日),國際頂尖研究雜誌Science上以長幅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報導了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項關於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重大成果。
  • 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原標題: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山東農業大學李平華課題組和香港中文大學鍾思林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團隊,日前在重要作物大基因組染色質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近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植物》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論文。
  • 生命科學學院季雄課題組在RNA聚合酶與染色質三維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該項研究中,作者運用改造的特異蛋白泛素化瞬時降解系統(degron),結合其實驗室稍早前開發的高效的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技術BAT Hi-C(Bridge linker-Alul-Tn5Hi-C, 2020年1月1日 發表於 Methods 雜誌, Huang et al., 2020),系統闡述RNA聚合酶I/II/III(Pol I/II/III)對哺乳動物細胞染色質高級結構的直接和間接調控並且表明染色質三維結構相對穩定
  • 新研究深入解析染色質重構調控機制
    染色質的結構變化又稱為染色質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染色質重塑調節著基因轉錄、DNA修復、程序性細胞死亡等多種細胞基礎過程。
  • 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TAD和染色質納米域中
    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TAD和染色質納米域中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4:46:41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Giacomo Cavalli、Frédéric Bantignies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
  • 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40:11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Winston Timp課題組利用納米孔測序實現對人類細胞系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的同時檢測
  • Nature背靠背|組蛋白H1調控染色質結構
    Skoultchi教授的研究題為「H1 histones control the epigenetic landscape by local chromatin compaction」,該研究發現組蛋白H1通過調控染色質結構來影響表觀遺傳修飾H3K27me3和H3K36me2的豐度,從而影響基因表達的機制。
  • Nuleic Acids Res:三維基因組數據的動態染色質可接近性模型
    三維基因組與基因表達調控具有密切的關聯,例如,一個 TAD 內的基因往往被共同調控,但一個 TAD 內的的增強子由於被 TAD 邊界阻隔,不會調控另一個 TAD 內的基因。在疾病形成和幹細胞分化過程中,表達調控、表觀遺傳的變化經常伴隨著三維基因組的結構變化。
  • 第十六章 基因表達調控
    >①轉錄活化的染色質對核酸酶極為敏感,產生超敏點;②組蛋白發生改變:H1含量降低;H2A/B二聚體不穩定;H3和H4乙醯化、磷酸化、泛素化修飾。結果染色質疏鬆染色質結合緊密聯繫相互排斥意義1. 直接影響染色質或核小體的結構;2. 募集了其它調控基因轉錄的蛋白質,為其它功能分子與組蛋白結合搭建了一個平臺。
  • ChromID可鑑別染色質上的蛋白互作組
    ChromID可鑑別染色質上的蛋白互作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6:45:10 瑞士蘇黎世大學Tuncay Baubec研究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二價修飾調控異染色質區基因表達
    該識別事件使下遊基因表達處於一個「暫停」狀態,以便使基因快速激活或沉默,這一過程可能在胚胎發育早期細胞命運決定的關鍵基因以及對外界營養狀態敏感的rDNA基因的表達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ChIP-Seq實驗表明Spindlin1與H3「K4me3-K9me3」修飾存在兩種共定位模式,Spindlin1 與二價修飾集中分布於基因的啟動子區域,另一方面,Spindlin1可以識別H3K9me3廣泛存在的基因組區域中的H3K4me3,表明Spindlin1是一個異染色質的H3K4me3的「閱讀器」。
  • 一種近距離染色質互作形式-chromatin loops 的研究進展
    按:3D基因組的發展讓我們對染色質的結構有了深入的認識,對基因的表達調控有了新的見解。本文綜述了植物中一種近距離的空間互作形式chromatin loops的形成和功能,沒事看看,相信會加深你對基因表達調控的認識!我們都知道,在真核生物中,基因的表達與染色質的濃縮狀態緊密相關。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s)摺疊壓縮程度高,處於聚縮狀態,常染色質區(euchromatic)則相對開放,基因轉錄表達比較活躍。
  • DNA包裝過程關鍵結構解析
    在多年鑽研冷凍電鏡技術的朱平研究員和長期研究30nm染色質表觀遺傳調控的李國紅研究員協力帶領下,生物物理所的研究者最終揭開了它三維結構的神秘面紗,一掃困擾生物學家30餘年的陰雲。這麼長的DNA要想不僅擠得下,還能隨細胞所欲地表達不同位置的基因,必須得規律整齊地包裝起來。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腫瘤染色體外DNA的環狀結構與功能
    2019年11月21日,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再次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的文章,該研究首次解析了ecDNA的結構與功能。
  • 染色質螯合和cGAS自抑制的結構基礎
    染色質螯合和cGAS自抑制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20:18 染色質螯合和cGAS(環狀GMP-AMP合酶)自抑制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Karl-Peter
  • 染色質既不是固體也不是液體,而是更像一種...
    如今,我們對基因調控的所有理解主要是基於自由移動的蛋白的假設:這些蛋白可以找到DNA,並且對它的可訪問性僅通過阻斷這種運動來調節。因此,這項研究有可能會帶來非常不同的理解基因表達的方式。」就染色質而言,這是把這個原則縮小到細胞核的水平,這是因為它們都是相連的。」他補充道,「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看到的是將細胞內含物的生物化學和基本物理銜接起來,這讓我們能夠了解組織原理--不僅僅是細胞,而是整個身體。」我們所有的染色體都是由染色質組成的。染色質一半是組蛋白,一半是DNA,它被組裝成長長的線,上面有珠狀結構(核小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