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帶貨的風潮下,便利、個性化的自熱方便類產品備受消費者青睞。自熱火鍋行業呈井噴式發展的背後,最大的挑戰是安全問題,發熱包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的爆炸事件時有發生,引發消費者通過各種網絡渠道進行投訴。
現在流行一句話叫做,「萬物皆可自熱」。從自熱米飯、自熱面到自熱麻辣燙、自熱酸菜魚,近年來各種各樣自熱食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其中,追求熱氣騰騰、現煮現吃氛圍的自熱火鍋,自然最受追捧。眼下,自熱火鍋已經出現50多個相關品牌,即使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仍有多個自熱火鍋品牌完成融資。有行業人士預測,目前自熱小火鍋的市場規模超60億元,產業樂觀發展,未來將達到百億規模。
自熱火鍋迅猛發展的另一面,卻是發熱包質量問題層出不窮。自熱火鍋的加熱原理是利用發熱包內的物質與水接觸,釋放出熱量,上層食材鍋內的食物吸收熱量後溫度升高。這樣的操作方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發熱包發生破損,可能會噴出高溫液體,一旦通氣孔堵塞,甚至可能引發爆炸。加之,一些廠家為了降低成本,擅自採用價格低廉但反應過程不穩定的發熱劑,進一步加劇安全隱患。此前,成都、上海等地都發生過消費者食用自熱食品過程中因操作不當等引發爆炸,傷及身體等事件。此外,發熱包破損混入食材,消費者誤食後灼傷口腔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自熱火鍋的核心技術是發熱包,這一關鍵環節卻缺乏統一規範的安全標準。雖然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質量萬裡行促進會相繼發布團體標準,但根據規定,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採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定供社會自願採用」,並不具有強制力。目前,不少生產發熱包原料的供應商並未遵循以上團體標準,仍然是各自為戰,自行一套。有業內人士坦言,正規廠家出產的發熱包要經過縫合、震動、旋轉等多項檢測,很多小工廠的產品未經任何檢驗,質量安全可想而知。
工作忙沒時間吃飯、一個人不想做飯……一份熱氣騰騰的自熱小火鍋成為「懶人」福音,被形象地稱為「自嗨鍋」。不過,吃貨們可以自嗨,生產企業卻不能不受標準約束地「自嗨」。我國標準化法第十條明確規定,對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自熱火鍋的發熱技術良莠不齊,導致的爆炸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威脅到消費者的健康安全,需要依法制定強制性國標予以規範。
一直以來,呼籲制定自熱食品國家標準的呼聲此起彼伏。今年以來自熱火鍋在疫情的推動下迅速走紅,標準缺失的隱患也愈發凸顯。是時候把規範自熱食品事宜提上議程,通過出臺標準給自熱食品行業戴上「籠頭」,引導行業實現高質量健康發展了。
(作者 張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