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媽隊在熱搜上看到了一個很揪心新聞。
一名14歲的男生,因在學校玩撲克牌被老師請家長管教。
匆忙趕來之後,男孩的媽媽二話不說,憤怒地當眾扇了男孩兩耳光之後,還狠狠地戳他腦門、掐脖子以洩憤。
直到旁人出面勸說,才肯離去。
行為舉止,絲毫不顧男孩的顏面。
面對暴跳如雷的媽媽,男孩卻絲毫沒有抵抗,仿佛對媽媽的這一舉動早已經習慣甚至麻木了。
最讓人痛心的是,接下來沉默的三分鐘。
目睹媽媽遠去的身影,男孩低著頭,一言不發。
沒有人知道,他心裡在掙扎些什麼。
是對被當眾羞辱之後,以後該怎麼跟同學相處的擔憂?
是早已對媽媽不留任何尊嚴的「當眾打罵教育」心寒了的麻木?
還是對這個家已經沒有了半點眷戀,想要徹底掙脫積壓已久的痛苦?
都不重要了。
最終,他還是萬念俱灰地一躍而下,把自己的生命永久地定格在了14歲。
14歲,本該是愛耍酷、愛面子的年紀,卻被親媽像瘋了一樣當眾羞辱、打罵。
這樣的教育看似管教,實際上是一場潛在的「社會性謀殺「。
或許,不少父母也曾這樣想過:
我生你養你,打罵你一下又怎樣?
做錯了就該打,讓你長長教訓!
我是你家長,我還不能管你了?!
……
可大家有沒有想過,當你以教育之名,張牙舞爪去挫傷孩子自尊心的時候,孩子心裡會是怎樣的傷痕累累?
畢淑敏曾經說過:
「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自己的存在。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顧你的尊嚴,否定你的價值,那麼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就像那個男孩一樣,或許,他曾經也反抗過、吶喊過,但換來的卻是父母變本加厲的傷害,在自己自尊心的領土一遍又一遍地踐踏。
所以,他沉默了,以沉默而撕心裂肺的方式去反抗。
可悲的是,這種方式確確實實讓父母覺醒了。
可是,他再也回不來了。
俗話說:「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往往是最需要被愛的時候。」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該怎樣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的同時又能給予孩子一定的價值教育呢?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期盼社會對自己尊重,是一個人天性的需要。「
尊嚴並不是成年人才需要的東西,在孩子的世界裡,也同樣重要。
同樣是被老師請家長,然而,下面這位媽媽的做法卻是天差地別。
當被要求把孩子領回去時,這位媽媽並沒有被憤怒衝昏頭腦,當著舍友的面打罵孩子。
而是壓抑住自己的怒火,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當眾誇了一下孩子,再單獨和孩子溝通,指出這樣的不妥之處,最終和孩子達成一致,換種更恰當的解決方式。
既給孩子留足了面子,也起到教育作用。
為人父母,需要學會先「擱置」孩子的錯誤,放平心態,平等地和孩子溝通。
孩子往往都是感性的,當孩子衝動起來,容易會什麼道理都聽不進去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時候,家長們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式,先讓孩子冷靜下來,再心平氣和地給孩子交流。
不過,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有時候家長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跟孩子爭執起來了,也是在所難免的。
朋友小王,有次因為孩子樂樂在家亂塗亂畫,把家裡的牆壁當作塗鴉牆,被氣得差點失去了理智,忍不住大聲吼了孩子幾句:
「給我住手!看你幹的好事!家裡的牆全被你毀了,媽媽要白白花多少錢才能修復過來!「
一向溫柔的媽媽,突然像爆如猛獸,樂樂瞬間嚇壞,大聲地哭了起來,還嚷嚷著要離家出走去奶奶家。
幾分鐘過後,朋友見樂樂還是大哭不止,開始後悔沒有收斂自己的情緒。她走過去抱著樂樂,連忙解釋說:「女兒,對不起,是媽媽嚇到你了嗎,媽媽只是太著急了,你可以原諒媽媽嗎...「
慢慢地,樂樂的情緒緩和下來了,不再大哭大鬧了。
很多時候,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不是父母脫口而出的氣話,而是事後被忽略情緒,無視孩子的傷心,甚至繼續對孩子惡言相向,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
所以,想要修復孩子的脆弱的自尊心,得先關注孩子被批評後的情緒。
孩子也是人,需要被尊重。希望我們不要隨意地蹂躪了孩子的自尊之後,反過來站著說話不腰疼地怪孩子「心裡承受能力太弱了「。
下次,孩子再犯錯的時候,不如蹲下來,好好和孩子說:「別怕,爸媽就是想和你聊聊而已。「
原創不易,喜歡的話歡迎關注和轉發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