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孩子人不大,心思可細膩著呢。他們有強烈的自尊心,好話賴話分辨得很清楚。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孩子得到讚賞和表揚,會歡呼雀躍,越戰越勇。反之,如果遭到指責或嘲笑,則會產生挫敗感,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兒子長得有點黑,昨天帶兒子逛商場,忽然一個小女孩指著兒子說:「媽媽,你看看他,黑死了!」
女孩媽媽連忙道歉,我也趕緊分散兒子的注意力,讓他看喜歡的玩具,但他還是有點悶悶不樂。我問:「這個挖土機漂亮嗎?」
兒子簡單把玩了幾下,然後抬頭問我:「媽媽,別人說我長得黑。」話音剛落,忍不住落淚哭泣起來。
人們常說:「樹怕傷根,人怕傷心。」孩子也有強烈的自尊心,需要家長去保護和尊重。如果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他們的心靈就會受到打擊和摧殘,從而失去向善發展的動力和精神支柱。
生活中,有一些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和言語要避免,家長要從點滴生活小事中照顧到孩子的感受。
1、孩子犯錯時,不要當眾批評孩子
家長當眾批評孩子,尤其是不怪孩子的情況下批評他,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比如,案例中不能指責孩子「小題大做」、「多愁善感」等。家長可以換位思考一下,要是自己無端被嘲笑,恐怕心情恢復也需要一段時間吧?
因此,家長要把孩子帶離公共場合,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再解決具體事情。
2、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學習好的孩子比較
「你看鄰居家的同學,人家寫作業都不用看著,還考了第一名,再看看你......」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拿正面教材教育自己孩子,其實這樣效果甚微,還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可能家長想藉此激起孩子的好勝心,增強孩子學習的動力。殊不知家長拿孩子比較,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並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呢?
1、少說傷孩子自尊心的話
一些話大人聽了都受不了,孩子小就會沒關係嗎?家長要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以平等的姿態跟孩子溝通。
如果在孩子遭嘲笑後,家長拿孩子取笑:「你看你黑得都出名了,回頭率多高!」貼標籤會傷到孩子的尊嚴,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這種做法不可取。
2、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可讚賞的事情
通過日常小事多讚賞並關注孩子,從點滴細節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做一個處處留心的家長。
例如,全家一起吃飯,孩子主動給父母夾菜,這時候就要及時表揚孩子懂事、孝順;吃完飯孩子主動收拾碗筷,家長也要及時讚賞孩子的良好行為。
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感受到自身價值,便有助於找到尊嚴。
3、要讓孩子明白被拒絕並不等於沒面子
特殊場合(比如不讓孩子攀爬危險的大石頭等)果真需要拒絕孩子,這是為他們的健康著想,但不能做出無視孩子尊嚴的行為。
家長要注意跟孩子溝通的方式,要讓孩子意識到被拒絕是有道理的,跟尊嚴無關。這樣,孩子的尊嚴就能得到保護。
4、適當滿足孩子的願望
讓孩子多做力所能及、沒有危險的事。如掃地、收拾玩具、倒垃圾等,父母可以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動手去做,這樣既能鍛鍊孩子,又能幫孩子找回尊嚴。
總之,孩子合理的要求要適當滿足,不能因為家長自己忙碌或者心情不好而不加考慮就拒絕孩子。
接下來回到上文案例,聊聊我是如何幫兒子找回尊嚴的呢?
我對孩子講:「你確實長得有點黑,不過你比別的小朋友健康啊!你看,你們班裡有很多同學因為生病而請假,但你一次也沒有請過假,是不是健康才是重要的?」
刻意逃避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缺點沒救了,容易發展成心理陰影。正視問題,客觀陳述,一定程度上也能帶給孩子自信。
「你看,她的媽媽已經批評她了,說明對方做錯了。她們向我們道歉,證明你並沒有錯啊!」我繼續補充:「長得黑白無所謂,胖瘦、高矮都無所謂,但要是故意辦壞事就不是好孩子了。」
客觀分析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什麼才是問題的關鍵,從而讓孩子關注真正有意義的作風。
我教孩子一套說辭:「下次再有人說你長得黑,你別害怕,微笑著回應對方,『謝謝你關注我,我每天都會進行戶外鍛鍊,接觸陽光比較多。』他們聽到你的霸氣回應,就自討沒趣了。」
讓孩子明辨是非對錯,並教會他們正確的做法,觀念和行為一致,這樣才算真正解決問題。
總之,家長要及時出現,撫平孩子心靈創傷。不要認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們孩子的自尊心,爭做一個懂孩子、關注孩子的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