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慶,一部《我和我的家鄉》橫掃影院。上百位年齡跨度極大的演員創造出5個關於家鄉的故事,雖說是一部喜劇,但是看著看著就哭了的人不在少數。
在這5個小故事中,對於家鄉的變化各大導演都有描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家鄉早已經換了一個模樣,熟悉的人與陌生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不由讓人感慨萬分。
而這五個故事中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徐崢導演的《最後一課》單元,借著老範的回憶,一場「騙局」就此展開。
在這個故事中,範偉飾演的「老範」是一個教了一輩子書的老師,即便已經到退休年齡都還要繼續教課。在一次上課中,他的身體終於熬不住,倒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
醫生給出的診斷就是老年痴呆,老範已經喪失了大部分記憶,甚至連自己兒子都認不出。當他再次醒來之後,他的記憶只停留在20多年前去望溪村教書時,為了能夠讓父親恢復記憶,徐崢和望溪村聯手模擬出二十多年前的教書場景。
故事雖說很簡單,不過徐崢對於人物描寫非常到位,即便是老年痴呆,老範都還想著自己的學生,這是一種人性的光輝,千千萬萬老師都是這麼做的。而當年被他教過的望溪村學生也是知恩圖報,老範在村子裡支教十多年,如果沒有他,村子就不會有這樣的發展。
這是其中一個感人點,當自己的老師遇到困難時,僅僅一個長途電話就讓所有人放下手中的事情,這種師生情讓人敬佩。教育雖說不能直接帶來經濟利益,但是它卻能為社會創造出無價的靈魂。
什麼樣的老師帶出什麼樣的學生,電影中老範不畏艱苦教書十多年,這才培養出瞭望溪村未來的村幹部。
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在兩代人的努力下才有了富裕發達的望溪村。這其實也是一種縮影,中國如今能這麼繁榮富強,靠的也不正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嗎?
為了還原出92年教書的場景,整個望溪村村民都被動員起來,他們找到了當年老教室的地址,以一間蠶房為中心,拆牆補瓦弄出了記憶中的那所學校。
隨後為了模擬出傾盆大雨的環境,他們特地將屋頂捅穿,在上面放置水龍頭。最後還請來村裡不少小孩當演員,穿上破舊衣服,和當年簡直一模一樣。
當老範時隔二十多年再回到望溪村,他被眼前的破舊校園吸引,時間一下子就回到了92年,他仿佛從來沒有離開過,很自然地就上起了課。看著臺下這群祖國的未來,老範深知自己責任的重大。
電影中老範說過一句話:想吃白面就要好好學習,考好的學校。這是他的初衷並且始終沒有忘。這也是他為何任期滿了之後還要堅持教學的原因,他需要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即便沒有一絲報酬。
90年代的老師都是這樣過來的,那時候教育環境並不是特別好,很多偏遠山區都沒有教師資源,不少孩子都處於文盲階段。
在這種大環境下,很多老師放棄優越的城市資源,反而主動無償進行支教,在那個時期,老師就是最神聖的職業之一,沒有這些支教老師的付出,農村想要找到適合的人才那是難上加難。
重回課堂的老範雖說已經有點神志不清,但是他對孩子們的關愛是能看出來的。屋裡的小演員們沒有經歷過那種苦難,因此沒有多少感覺,而在外偷聽的人卻早已感觸良多。
劇情在現實和回憶中來回反轉,老範這才意識到這已經不是曾經的望溪村,當年那個破敗不堪的小村落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繁華以及熱鬧,他再也不需要為一盒顏料而冒雨奔波。
而在片段的最後,老範看到了孩子們小時候期望的彩色學校,靠著姜小峰一句「還記得我嗎」,老範重新找回了記憶,雖說這一切他都不是那麼熟悉,但是在場所有人他又是那麼熟悉,
望溪村可以說是老範的又一個家鄉,他將最青春的年華獻給了它,看到如今繁華的村莊,想必老範也會很欣慰吧。
雖說《最後一課》以喜劇為主,但是其中的家鄉情節、師生感情卻讓人淚流滿面。社會永遠在往好的方向發展,老範這樣的人物在其中起到巨大作用。或許我們會感慨時代變遷,因舊事消失而傷感,但是依舊要向前看,畢竟未來總是充滿光明!
聲明: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