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有點不一樣。今年的世界也有點不一樣。
中國曾經經歷過無盡的苦難。在20世紀浴火重生,在21世紀一定程度上坐回龍頭地位。
回顧最近100年左右的世界史,你會發現,100年前的列強,現在還是列強。
唯一一個新加入的,也只有中國而已。
準確的說,是回來。
每當提及鄉愁,便多幾分感傷。我們翻閱歷史便知國家自難與自強,而關於家鄉的點滴我們多半靠回憶,但總有人可以憑著年少時的英雄美夢過起了幸福且知足的一生。
今年國慶檔《我和我的家鄉》如期而至,2020年的疫情使得全體人民再一次有了同步的歷史與感同身受的離愁悲情。
這部電影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但因為今年特殊的歷史背景、時代背景、事件背景。這部電影變得不一樣。
《我和我的家鄉》由五個單元組成,分別講述了發生在我國東南西北中五個地域的故事。可東西南北中無論哪一個地方,都是我們日思夜想的家鄉。
這五個單元既有荒誕現實,又有懸疑科幻;既會結尾大反轉,也會持續超高能;既歌頌了師生情,還讚揚了夫妻愛,可謂是五味俱全。
這五個故事,概念上也分為幾種:小民生活、地方開發、教育投入、改天換地的史詩、基層建設。
小民生活:葛優演繹
儘管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影帝,但葛優身上仍然帶著濃重的市井小民氣質。可能因為他39歲才從養豬工人變成演員有關。
《北京好人》在有限時間內,幾乎做到了不間斷的抖包袱,並且每個都挺響,進而澆築起數個精彩的喜劇情境。再加上它是影片的第一個故事,利用出色的類型元素轉換和巧妙的衝突設置,迅速讓我們進入到了舒適的觀影情緒之中,類似《前夜》對《祖國》的積極作用,為整桌菜餚開了好頭。
地方開發:絞盡腦汁的競爭和發展
黃渤扮演的黃大寶,領了快手網紅手工耿的劇本,讓人會心一笑。
不過那臺籠子跑步機,按照手工耿粉絲的設計,四周的籠子應該是接電的,就是籠子四壁也不能碰,碰了就會觸電身亡。那樣豈不是更刺激一些。
《天上掉下個UFO》還是國內影視敘事中少見的具有將「扶貧」與「科技」聯結的構思,既符合當下我國時局浪潮的同時,也為影視創作提供了特別的思路。
故事三:教育投入和付出
《最後一課》是另外一篇小學課文的名字。法國一個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村落。這個故事的立意顯然更小,但時代大背景和所帶來的改變,確是人人能看到的。甚至於到了劇情中段,我也忍不住哽咽。因為對於80~90後這個年齡段,太多相似的回憶,引發強烈的共鳴。
《最後一課》中,範偉扮演的老師因腦梗塞誘發老年痴呆症,讓他的認知猛然回到了28年前在農村支教的時候。電影還特意將老範現在的生活安置在瑞士,以此與中國的鄉村景觀形成反差。從阿倫·雷乃到塔可夫斯基,從米歇爾·岡瑞到諾蘭,「記憶」與「時間」本就是電影最願意探討的兩個嚴肅話題,也賦予了電影影像厚重的哲學性。《最後一課》藉助範老師這一形象,將不同時空的鄉村圖景串聯到一起。早已長大成人的學生們,在接到消息後全力以赴還原92年那間漏雨的教室。簡陋的樣板式虛構場景,恰恰成了實現心理真實的唯一手段,就像《再見列寧》中描述的那樣。
至此,當範老師重新踏上當年支教過的土地,敘事便孕育著一種空前的情感張力。鏡頭漸漸走入他腦海中的圖景,預示著他的視像終與自己的主觀意識彌合,而短片也成為了純想像性事物整體的客觀化展示。我們跟隨老範的記憶,親臨1992年的望溪村,在最後一課上發生的事情,將揭示「二加二等於掰」「顏料」等暗語的含義。然而,手機鈴聲扯斷了老範的幻象與現實的聯結,兩個時空也再次被撕裂。鏡頭以老範的主觀視角為引導,重新走過為學生冒雨取顏料的道路,最終回到了當下的時空,曾經姜小峰的黑色塗鴉,已變成斑斕的彩色教室。
可以說,《最後一課》是五個故事中最具水準的一部,它通過個體記憶與心理困境,精妙地展現出鄉村的發展和變化,即完成了主旋律的訴求,也捕捉到了人物內心最深處的情感連接。
故事四:人類改造環境的史詩
這是一個人種蘋果的小故事,但確實五個故事裡唯一的,具備史詩性質的故事。
毛烏素沙漠變成了森林。是中國持續三十年改造的結果。因為支付寶,人人都知道螞蟻森林種了很多樹,但螞蟻森林種下的樹,在整個三北防護林改造和西北環境改善中,甚至不到三千分之一。
2020年,NASA公布的地球綠色演變,中國20年來,種下了四分一個亞馬遜雨林那麼大的林地。地球新增植被的25%,都來自於中國。
這是一部人類改造自然的史詩,無數人把一生留在了荒涼的土地,留下了綠樹成蔭。喬樹林是一個普通人,只是這部史詩的縮影,有史詩就有英雄,這部改造史詩,每個參與者,都是英雄。
《回鄉之路》的有趣之處在於,帶貨主播閆飛燕與喬樹林之間暗含著一種身份調換的意味。閆飛燕作為成功人士,衣錦還鄉參加母校校慶,一路上回憶著漫天黃沙的貧苦童年,迴響著老校長渴望學生們走出去改變家鄉命運的諄諄教誨。而喬樹林甫一登場,便顯得輕浮乖張,一副不正經的騙子模樣。但是到了最後,我們發現喬樹林才是真正為家鄉做出貢獻,哪怕自己破產也在所不惜的那個人,而閆飛燕反而透露出某種虛偽傲慢的姿態。也許在現實生活中,對機場人員無理要求的威脅,對周圍人不懷好意的警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本片的情境下,閆飛燕對周遭人的反應和舉動,乃至於預訂五星級酒店等情節,實際上暗示了她才是更善於偽裝,兼有些微「反派」特徵的人物。當然,故事最後所有的矛盾也被簡簡單單地化解掉了。
故事五:神筆馬亮
最後一個故事《神筆馬亮》,沈騰馬麗組合,一看就知道是喜劇。藝術家馬亮,放棄國外藝術大學的幾乎去支援農村建設,曾經握著畫筆的手,開始熟練的使用各種農具,炊具。身為第一書記的他在村裡人的幫助下讓妻子以為自己在俄羅斯留學,將近兩年時間的雙線作戰,不僅滿著妻子,也建設好了特色新農村,妻子雖然最後發現,但是選擇了理解與包容。
這個故事主旋律的不能再主旋律,而兩名國內一流的喜劇明星,把這故事弄得不那麼主旋律。而更重要的是,故事說的是事實。中國的發展不是憑空來的,清北培養的人才,大批的留在了國外,但是也有人堅持留在國內,嚮往外面美好的環境並投奔,還是埋頭苦幹改善自身的生存環境。
這是個人選擇,但無數人選擇留下、歸來的人,造就了今天。
「喜劇是高級的悲劇」,五個單元導演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述說著小人物的故事。他們用這份令人驚喜的《家鄉》答卷告訴所有人:主旋律也是可以拍得格外好看的,只是看是否用心,同時我也可以欣慰地看到:當主旋律也不再恪守一定之規,我們電影工作者在創作上確實也在不斷地呈現多元化的態勢。
而具體到影片的內容上和社會意義上來說,它讓觀眾對農民發明家、外賣小哥、治沙人、基層村幹部、鄉村教師這些「平凡的英雄」們有了更深的了解與認識,畢竟在最美家鄉的背後肯定離不開無數平凡人的默默付出。
這部主旋律,在國慶檔致敬了國家,更多的,是致敬平凡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