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的第七天,從汕頭回來之後觀看了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一開始我是不抱有期待的,說實話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國》給我割裂感很強,我不太喜歡片段拼湊式的電影,但是走進電影院後,《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給了我很大的驚喜。
《北京好人》
這個故事我覺得中規中矩,對於葛優老師式的幽默我不是很感冒,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開心麻花式的喜劇。故事的主要講的是新農合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場景一是在冒用醫保卡的事情被揭穿後,不會說謊的二舅侃侃而談,把責任全都往自己身上攬,最會吹牛說大話的張北京卻啞口無言。二是二舅說不手術了回家吃蒲公英就能好。劇情令人非常有代入感,很多窮苦人家不願意花錢治病,迷信偏方,寧可耽誤自己,也不想拖累家人。讓人有代入感,是會在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但是唯一讓我感到稍微有些不太理解的是,張北京為什麼會願意為了幫助二舅而做了這麼多,對兩人過往的情感表現不是很夠。
《天上掉下個UFO》
不可否認的陳思誠確實是個有才華的導演,這個故事和其他的故事相比還是很不同的,喜歡的人很喜歡,不喜歡的人覺得稀巴爛。這個故事我覺得整體拍的還行,選材也非常的新穎,但是給我的感受是,沒敢往深裡拍。
《最後一課》
範偉老師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把我徵服了,眼淚從頭到尾,就沒有停過。我就是看不得老人傷心難過。看到故事的最後我才看明白,老師心心念念的最後一課並不是真的最後一次上課,而是沒有把顏料拿回給學生,沒能夠幫助他實現夢想。故事中那段現實和從前的鏡頭穿插,既溫馨,又悲涼。長大了的孩子們感謝老師,合力幫他找尋從前的記憶,村鎮也建設的越來越好。最後,李易峰的表演竟然沒有讓我出戲,第一次在他的眼睛裡看到了「東西」。我可能是比較吃溫馨煽情那一套,總體來說這個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
《回鄉之路》
這一篇中情節略顯老套,閆妮飾演的事業有成的女企業家,個人覺得人物不夠立體,好像成功了很多年都沒有回過家鄉一樣。當然,如果她僅僅起到一個襯託鄧超角色的作用,倒也無可厚非。鄧超的角色就是很典型的先抑後揚,前期看起來很不靠譜,後面反轉。僅靠小學生的作文,轉折稍顯生硬。但現實中的治沙英雄們,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尊敬。
《神筆馬亮》
一貫的沈式喜劇風格,親切且好笑。開心麻花的電影一直是我心情低落的時候翻出來反覆看的作品,最好笑的我覺得是《羞羞的鐵拳》。劇中的一些神接話是笑點的來源,熟悉的套路。這一部分放在最後,人們開開心心走出電影院,電影的評價也自然而然地上去了。
整部電影是中國目前5種不同的喜劇風格,各有特色,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為主旋律電影超出我的想像,也勾起了我對家鄉的感情。
我的家鄉自然環境沒有電影中的那麼惡劣或者是特別有代表性,我們都戲稱它的二十八線小城市。小時候的家鄉,山清水秀,有寬闊的馬路,淘氣的同學們,和藹的老師們,還有喜歡的他。在一個地獄模式的高考大省裡,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都是好好學習,離開這裡,到大城市去。高考之後,我隻身南下,一年半載回不了家,和朋友的聯繫也只能通過那小小的手機。那裡承載著我年少時所有的記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由於原生家庭的原因,我對家並沒有很留戀,但是對家鄉,我還是有很深的感情。
以後的每一年,我還是會很想回去,很想見我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