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由五個小故事構成,是由不同的人物演繹了他們各自關聯家鄉的故事,展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為家鄉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第四個故事《回鄉之路》讚揚了曾經在黃土高原長大的孩子們,出去後不忘返鄉創業,改變家鄉風貌,帶領群眾致富的精神。「我的家鄉風很大,一張嘴就吃滿嘴的沙子……」這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喬樹林對家鄉的印象,為了實現退耕還林,他在沙地種蘋果樹,不斷地失敗又不斷地鑽研,沙地蘋果終於試驗成功,還通過師姐閆飛燕的網絡直播平臺打開了銷路,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我的家鄉在湖南長沙,我小時候住在芙蓉區東湖社區。聽媽媽說在我剛出生時,小區周邊各項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尚未成熟。在我的印象中,附近的瀏陽河九道灣雜草叢生,周末想去五一廣場玩反鬥城要繞經火車站才行,社區居家生活很不方便,經常聽到小區裡的大爺大媽跟物業抱怨雨棚漏水……
就像電影中的那一次返鄉,「沙地上長出了低矮的小樹苗;曾經常被風沙襲擊的小平房,現在成了紅磚白牆的教學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擔起鄉村支教,傳播知識的責任……」透過我住的這片街區,可以窺見星城長沙,也像喬樹林和閆飛燕的家鄉一樣,仿佛在一夜之間舊貌換新顏。
隨著烈士公園年嘉湖隧道的開通,家門口長沙晚報大廈拔地而起,小區對面的精彩生活超市開張,九道灣農貿市場開放,擴建的大同二小招生,瀏陽河風光帶的建成……我們家離市中心的距離瞬間拉近,國金中心入駐五一廣場,轉眼間就成了最受歡迎的商業綜合體,近期地鐵三號線開通,成為了市民避開交通擁堵通達五一廣場、橘子洲頭的不二選擇;更多高素質的青年人才入住這片街區;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務得到極大限度地滿足;校園裡處處洋溢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昔日的瀏陽河邊,非但保留了蘆葦地,還重新打造了園林式的綠化帶,岸邊的朽木棧道換成了架空的不鏽鋼的材質,河堤上不僅鋪設了紅色的塑膠跑道,還鋪設了自行車觀光車專用道,「瀏陽河風光帶九道灣景區」的石碑赫然矗立於此,隨處可見健走鍛鍊的社區居民又或是前來觀光的遊客;小區一角落灰的綠皮郵箱,取而代之的是豐巢快遞取件箱;各家漏水的雨棚已經由物業公司挨家挨戶更換一新,近期小區安裝電梯的事兒,又成了大爺大媽們的閒話家常……市政府致力打造的十五分鐘生活圈正發展遍布城區的各個角落,星城長沙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生命是來去雙程,起點終點都是家鄉。「我們在家鄉長大,不論未來去了哪裡,變成什麼樣,最後總會想回來看看。」就像閆飛燕回到黃土高坡,看到沙地變回樹林,但高媽媽卻已永遠地離開。一切都變得更好了,但曾經的玩伴早就遠走他鄉,再也沒了消息。只有讓家鄉變得更好,才能留得住鄉愁,留得住在外打拼的年輕人。這樣的家鄉,才是每個努力生活的人夢中都要回去看看的家鄉。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更好的家鄉,留住他們遠去的背影,我們要努力建設家鄉,改善家鄉的宜居環境。
家鄉是童年記憶溫馨的畫冊,是奮鬥路上隨時可以休息的港灣,我的一切從這裡開始,也將在這裡結束。我愛我的家鄉,我也將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努力奮鬥,為美麗的家鄉增添一抹色彩。(長沙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 初1915班 馬藝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