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8天,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大熱,總票房突破18億,若能達到先期30.54億的預測票房,《我和我的家鄉》將擠進中國票房榜前10位。
口碑和票房全部反超同期的《姜子牙》,列國慶檔平臺第一。
多少人,是今年第一次走進電影院。
多少人,壓抑了大半年的情緒,終於能放肆的大哭大笑。
「身在異鄉看家鄉,
才發現有些情感早已深入骨髓難以割捨」
「有同感,電影拍的就是我家鄉的故事」
「這不是個喜劇嗎?為什麼我哭了」
作為去年大火的《我和我的祖國》姐妹篇,《我和我的家鄉》同樣採用了多個單元故事的手法,電影從「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旋律開始,通過《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大地上的五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展現了近年來中國社會家鄉飛速發展的縮影。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海報
群星演繹家鄉故事
《我和我的家鄉》五個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作品都扣合著「家鄉」這一主題,但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是最終落腳點到「我」的身上。
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等導演們通過講述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在喜劇的外殼下對人性光芒的內核做了深層次的思考和表達。
這可能也是《我和我的家鄉》能夠做到讓觀眾笑中有淚的原因,每一單元都不是單純地為了刻意逗觀眾笑,而是通過一個個發生在個人身上的故事,在歡樂的氣氛中喚醒關於家鄉的情懷與記憶。
《北京好人》單元
《北京好人》中的張北京是一個小市民,有著自己的精明和小算盤,他有儘快買車的真實願望,偶爾會為了幫助別人出一點「歪主意」,也有著耍貧嘴的毛病,片中的張北京遇到了老家的老舅來北京看病,但是沒有醫保,為了幫助老舅張北京鬧出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究竟什麼樣的人稱得上是「好人」,是一身正氣,剛正不阿,還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顯然片子給了另外一種更為人性化的答案,對待親朋好友熱心腸的人就是好人,相對於完美的英雄,片子中的張北京無疑是我們身邊大多數人的樣子。
《最後一課》單元
電影第三個單元《最後一課》中,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教師老範認知出現偏差,他的時間認知停留在了支教生涯的「最後一課」。
當年,整個村子只有他一個教師,只要下雨教室的房頂就會漏水,他記得每個孩子的愛好。三尺講臺,數十年耕耘,在老範記憶中,這一切都沒有變化。
《最後一課》單元
為了能讓老人在完全失去認知能力前了卻心願,老教師的兒子和當年的學生為他編織了一場夢,精心還原當年「最後一課」的情景,曾經的那些孩子們已經長大,他們躲在屋外,眼裡淚光閃閃,偷偷看老教師講最後一課。
片子中一心繫著教學的老教師老範和精心布置最後一課的同學們,這樣簡單樸素而又真摯的師生情幾乎在每個人的生命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人們的情感共鳴。
《最後一課》單元
《天上掉下個UFO》中黃渤飾演的農民科學家做出這麼多發明,是因為年少時的一段愛戀,兩人因為崎嶇的山路、不發達的交通阻隔了十幾年;《回鄉之路》鄧超飾演的喬樹林從一個平凡的人,甚至有些不靠譜的人最後終於種成功了沙地蘋果,成了治沙英雄;《神筆馬亮》中扶貧幹部馬亮帶領全村人把村子建設成了新旅遊景點,成功讓妻子對扶貧的工作改觀。
《天上掉下個UFO》單元
這些小人物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常常在歡笑中引爆淚點,就是因為這些人真切地存在我們身邊,所謂的親情、愛情、奉獻,是人類身上最普世的情感。
電影將這些像農民發明家、治沙人、基層村幹部、鄉村教師一樣無數的平凡人有血有肉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從平凡的個體身上折射出時代發展的軌跡,最美家鄉的背後是無數平凡人的默默付出,每個人與家鄉之間都有解不開的羈絆。
細心的話,你會發現每個故事都有一定的指向性,涉及醫療、教育、環保、旅遊扶貧等近些年熱點的相關內容。
此外,影片《回鄉之路》從毛烏素沙漠走出來賣蘋果的鄧超現實中擁有多個原型。
《回鄉之路》單元
說幹就幹,要治沙先種樹。種樹,不就是刨個坑,栽棵苗,能有多難?然而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深刻地體會過這其中的「難」。治沙人甄殿舉說:「在沙島上種活一棵樹,不比養活一個孩子容易」。
年年栽,年年死,年年補。記得一次為了趕時節,一口氣買了300萬株苗。可是,20多天後,本該冒出新芽的樹苗七八蔫頭耷腦,成了柴火棍。這種酸楚和心痛,治沙人王銀吉也深有感觸。
第一天挖好的樹溝一夜之間就被風沙填平了;前一天剛種下的樹,第二天有的根部已經裸露,有的已被風連根拔起,有時一場大風就能將一個月的辛苦化為烏有,需要反覆多次才能種活一片樹林。
《回鄉之路》單元
治沙路上,他們不僅有過失敗,還有過絕望和愧疚。如果有人問,他們想過放棄嗎?
甄殿舉說:「活著幹,死了算。古代愚公尚且能移山,我不信,有政府和社會各方的支持,還治不了這些沙子?江心島,非得綠起來!」
王銀吉說:「生在沙漠邊,長在沙漠邊,看到風沙危害,就想治住它,為子孫後代做點兒事。」
然而在片子中鄧超一開始出場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忽悠」,他在學校校慶上一直推銷自己的沙地蘋果,並使出各種伎倆。
就是這麼一個不靠譜的人,卻曾經在家鄉最需要的時候站出來,通過不斷地多年努力,硬生生地在荒漠沙地上種出蘋果,幫助當地村民實現了脫貧致富。通過戲劇化的表達,《回鄉之路》這一單元對為我們守護綠水青山的治沙英雄進行了致敬。
《回鄉之路》單元
《我和我的家鄉》雖然是主旋律喜劇電影,但強大的生命力和共情力,讓大家樂在其中,又淚流滿面。
現在社會飛速發展,人口流動加快,大城市的街頭匯聚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鄉音,小吃街上匯集著東西南北的美食,對於很多年輕人而言,家鄉逐漸變成了一個親切又遙遠的詞彙。
家鄉是什麼?
家鄉是一種思念,是一種期許,是一種嚮往。
有網友說看完電影,在哭聲和笑聲中終於明白了家鄉在心目中的份量,有人說自己看完電影後,必須要吃一頓老家的鍋包肉解饞,也有人聊起自己小時候最難忘的老師。
不管我們身在何處,不管我們回去與否,家鄉就在那裡,總也有親人和朋友等著自己。
《神筆馬亮》單元
家鄉,更是中國人的精神支柱。
在《我的我的家鄉》裡,我們看到了一群平凡而偉大的中國人,拼盡全力,把家鄉,把祖國,保護的很好。
他們窮盡一生經歷,揮灑自己的青春,把所有熱血,都化為建設家鄉的熱情,才有了今天的繁榮和昌盛。
中國的高鐵,從無到有,又到現在的世界第一。
中國的新增新林面積冠絕全球,甚至遠超其他國家的總和。
中國的道路,正在向過去難以想像的地方延伸開去。
每一個人,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堅定。
都是,因為,「愛」。
就像電影裡喬樹林在接受採訪時的臺詞:
「您這次回來,為家鄉帶來了什麼禮物呢?」
「愛吧,我覺得。」
剛開始覺得搞笑,仔細回味,卻又溫情的想落淚。
如果不是因為愛,誰會前僕後繼,不求回報?
不是因為愛,誰會揮灑青春,拼盡全力?
坐在電影院,一股前所未有的激動和自豪油然而生。
所謂奇蹟,是是千千萬萬個平凡人創造出來的不可能。
一個普通的平凡人的偉大,讓人動容。
他們就像黑暗中的光,歷盡千辛,也要給後來者點燈,哪怕化為一粒沙,也要為後來者鋪路。
因為他們,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才能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前路漫漫,吾輩自強!
*本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