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閱讀52】中考-修辭-設問反問

2021-02-07 伊人頻道


——記敘文閱讀專題——

52 修辭-設問反問

【中考真題連結㈠】

美麗墓園

劉月新

①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我見到了有生以來所見過的最美的墳墓。

②最美的墳墓,不是一座,而是一個墓園。

③躍上47級臺階,跨過大門,鑲嵌在紀念館血紅色外牆上似乎還帶著聲響的彈殼,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徵戰的雕塑,構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書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幫你解讀此次戰役的驚心動魄。

④穿過紀念館的大門向裡走,是一片松樹林。棵棵松樹挺拔峭立,整齊排列,一絲不苟,像列隊整裝待發的士兵。樹下靜靜地臥著一排排的墳墓。一個個剛離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邊,上面覆蓋一塊小長方形大理石臥碑,碑面中央鑲著一顆醒目的五星。沒有墓志銘,甚至沒有名字。

⑤這些數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著孟良崮戰役中為國捐軀的戰士的軀體。他們遠離塵囂,靜靜地躺在林蔭裡。這些墓冢只是一個個小長方形的土堆而已。墳墓周圍,開滿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鮮花。放眼望去,空曠遼闊,莊嚴肅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點點,點點五星就像一顆顆天上的星辰,每一顆都是一個永垂不朽的英靈。

⑥這裡,逼人的樸素禁錮了任何一種觀賞的閒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聲,怕驚擾了這些棲息的靈魂。風撫摸著一座座無名者之墓,樹林颯颯作響,幾隻蜂蝶在林中嬉戲。整個墓園透出一種大美、悽美和壯美,一種少有的樸素之美。

⑦60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那場血戰,徹底扭轉了華東戰局,成為解放戰爭中振聾發聵的經典之戰。然而扭轉戰局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孟良崮紀念館的烈士墓園,在蒼松翠柏間,就安葬著此次戰役中犧牲的我軍壯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戰友的身姿?」

⑨「烈士靈前我默默佇立。」

⑩這是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一位將軍說的兩句話。然而將軍要佇立的陵墓其實不過是眼前的一個個土丘。他們原本是一個個熱血男兒,他們的英雄壯舉,成就了當年驚天動地的功績,而戰爭的慘烈致使他們成為一個個無名烈士,據說安葬於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與名對上號的只有138名。

⑪來這裡拜謁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誰都可以踏進烈士最後的安息地,保護這些英靈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除了人們的敬仰,還有,就是人們鮮花一樣的美好生活。不論是什麼時候來到這兒,人們都會想像得到,這每一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裡,都安眠著一個最可愛的人,儘管你不知道他們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那些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最後留下的無字碑式的樸素更能打動人心的東西。他們是為人民的安寧幸福而死,雖死猶生;他們雖然沒有豪華墳墓和高大墓碑,可他們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詩人臧克家的著名詩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聲: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⑫從這個墓區向左跨出幾步遠,又有幾座墳墓,給人的感覺同樣是美麗宏偉,震撼人心。站在墓前,當地朋友問我,你可知中國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剛剛學會吃奶,剛剛睜開矇矓的眼睛來看世界。當時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煙四起,抗戰的硝煙正濃。在她來到這個世界第10天時,母親行刑的時日到了。母親抱過她說,兒啊,你生下來就沒吃過媽一口奶,臨走了,就喝媽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兒,毅然咬破手指,剎那,仿佛給滿腔熱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鮮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這是何等的壯舉?又是何等的慘烈?人世間有多少豪華的墳墓能裝得下這種悲壯與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說得盡他們的英勇與偉大?

⑬又一陣風吹過,在蒼松翠柏間留下一絲清涼,就像烈士的英靈在輕語。靜靜地站在這個墓園裡,心,從未有過的平靜,從未有過的澎湃。這些整齊排列的小土堆,是人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墳墓,構成了最宏偉、最感人的風景,成為被後代懷著敬畏之情朝拜的莊嚴聖地,成為這本無字史書中最為輝煌耀眼的一頁。見過很多陵墓,都不曾給過我如此至純至美的感覺,都沒有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冢這樣能劇烈震撼人內心深藏的感情。

⑭走出烈士墓園,再次看到門前那棵合歡樹,美美地靜靜地站立在那裡。它撐起巨大的扇面形樹冠,是想用綠蔭和清涼來庇護裝點這本沉甸甸的史書?還是想陪伴撫慰長眠在這裡的先烈們的英魂?

試題賞析第⑭段的表達效果。

走出烈士墓園,再次看到門前那棵合歡樹,美美地靜靜地站立在那裡。它撐起巨大的扇面形樹冠,是想用綠蔭和清涼來庇護裝點這本沉甸甸的史書?還是想陪伴撫慰長眠在這裡的先烈們的英魂?

【答案】 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歡樹表達了作者對那段英雄歷史的銘記,對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連用兩個設問,使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發讀者的思考和共鳴。

【答案】表達效果一般從藝術手法、作者表情達意的需要和讀者的閱讀感受三方面來分析。文本第⒁段是文章的末尾段,藝術手法上採用了借物喻人和設問的手法;作者表情達意上,表達了對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對讀者的表達效果是:更能引發讀者的思考和共鳴。

 

【中考真題連結㈠】

黃河一掬

余光中

廂型車終於在大壩上停定,大家陸續跳下來。還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勢,臉上忽感微微刺麻,風沙早已刷過來了。沒遮沒攔的長風挾著細沙,像一陣小規模的沙塵暴,在華北大平原上捲地刮來,不冷,但是挺欺負人,使胸臆發緊。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實實,我也戴著扁呢帽,把絨襖的拉鏈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著永波、建輝、周暉,向大壩下面的河岸走去。

這是臨別濟南的前一天上午,山東大學安排帶我們來看黃河。車沿著二環東路一直駛來,做主人的見我神情熱切,問題不絕,不願掃客人的興,也不想縱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實地回答,最後補了一句:「水色有點渾,水勢倒還不小。不過去年斷流了一百多天,不會太壯觀。」

這些話我也聽說過,心裡已有準備。現在當場便見分曉,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門口,卻聽鄰人說,這些年你媽媽病了,瘦了,幾乎要認不得了,總還是難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開,觸目空廓而寂寥,幾乎什麼也沒有。河面不算很闊,最多五百米吧,可是兩岸的沙地都很寬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遠,似乎再也勾不到邊。昊天和洪水的接縫處,一線蒼蒼像是麥田,後面像是新造的白楊樹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無邊無際無可奈何的低調土黃,河水是土黃裡帶一點赭,調得不很勻稱,沙地是稻草黃帶一點灰,泥多則暗,沙多則淺,上面是淺黃或發白的枯草。

「河面怎麼不很規則?」我轉問建輝。

「黃河從西邊來,」建輝說,「到這裡朝北一個大轉彎。」

這才看出,黃浪滔滔,遠來的這條渾龍一扭腰身,轉出一個大銳角,對岸變成了一個半島,島尖正對著我們。回頭再望此岸的堤壩,已經落在遠處,像瓦灰色的一長段堡牆。又回頭對建輝說:「這裡離河水還是太遠,再走近些好嗎?我想摸一下河水。」

於是永波和建輝領路,沿著一大片麥苗田,帶著眾人在泥濘的窄埂上,一腳高一腳低,向最低的近水處走去。終於夠低了,也夠近了。但沙泥也更溼軟,我虛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後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終於半伸進黃河。

一剎那,我的熱血觸到了黃河的體溫,涼涼地,令人興奮。古老的黃河,從史前的洪荒裡已經失蹤的星宿海裡四千六百裡,繞河套、撞龍門、過英雄進進出出的潼關一路朝山東奔來,從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樂府裡日夜流來,你飲過多少英雄的血,難民的淚,改過多少次道啊發過多少次泛澇,二十四史,哪一頁沒有你濁浪的回聲?幾曾見天下太平啊讓河水終于澄清?流到我手邊你已經奔波了幾億年了,那麼長的生命我不過觸到你一息的脈搏。無論我握得有多緊你都會從我的拳裡掙脫。就算如此吧,這一瞬我已經等了七十幾年了絕對值得。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過黃河。至少我已經拜過了黃河,黃河也終於親認過我。在詩裡文裡我高呼低喚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講時我朗誦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聽眾就齊聲來和我: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風/也聽見/沙/也聽見。我高呼一聲「風」,五百張口的肺活量忽然爆發,合力應一聲「也聽見」。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應一聲「也聽見」。全場就在熱血的呼應中結束。

華夏子孫對黃河的感情,正如胎記一般地不可磨滅。流沙河寫信告訴我,他坐火車過黃河讀我的《黃河》一詩,十分感動,奇怪我沒見過黃河怎麼寫得出來。其實這是胎裡帶來的,從《詩經》到劉鶚,哪一句不是黃河奶出來的?黃河斷流,就等於中國斷奶。山大副校長徐顯明在席間痛陳國情,說他每次過黃河大橋都不禁要流淚。這話簡直有《世說新語》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這裡,我從衣袋裡掏出一張自己的名片,對著滾滾東去的黃河低頭默禱了一陣,右手一揚,雪白的名片一番飄舞,就被起伏的浪頭接去了。大家齊望著我,似乎不覺得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縱容地讚許笑呼。我存和幼珊都也相繼來水邊探求黃河的浸禮。看到女兒認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麼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機會帶她來認河,想當年做爸爸的告別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紀,我的眼睛就溼了。

回到車上,大家忙著拭去鞋底的溼泥。我默默,只覺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機場送別,我就穿著泥鞋登機。回到高雄,我才把幹土刮盡,珍藏在一隻名片盒裡。從此每到深夜,書房裡就傳出隱隱的水聲。

試題分析文中畫線語句的語言特點。

古老的黃河,從史前的洪荒裡已經失蹤的星宿海裡四千六百裡,繞河套、撞龍門、過英雄進進出出的潼關一路朝山東奔來,從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樂府裡日夜流來,你飲過多少英雄的血,難民的淚,改過多少次道啊發過多少次泛澇,二十四史,哪一頁沒有你濁浪的回聲?幾曾見天下太平啊讓河水終于澄清?

【答案】 文中畫橫線語句長短句相結合,句式富於變化,節奏感強;運用反問句式,增強語言的氣勢。



相關焦點

  • 中考考前記敘文閱讀指導
    中考考前記敘文閱讀指導中考即將來臨,同學們在複習的時候一定會複習到記敘文。記敘文閱讀在考試中是必考內容,同時也是同學們認為難度最大的一類閱讀。記敘文閱讀之所以比較難,是因為它的考點比較多,表達上容易出錯,不容易扣住點來答準確。那麼,如何在考前對記敘文進行複習?首先,要明確記敘文的一些考點:考試大綱明確說明能閱讀課外一般的現代文,理解文章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啟示。第一,整體感知,把握內容,理清思路,歸納中心,概括要點。
  • 小學語文修辭手法教學——設問、反問
    設問1.什麼是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強調自己的看法或結論而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這種修辭格叫做設問。例如:(1)是誰來呼風喚雨呢?當然是人類;靠什麼呼風喚雨呢?靠的是現代科學技術。2.設問的修辭效果設問使用得恰到好處,能夠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可以使文章有氣勢、有波瀾,不呆板。例如:(1)是他來啦?……不,還沒來!
  • 中考語文 現代文閱讀理解第六講:記敘文中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在現代文閱讀中,有一項我們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學,也一直考的內容,不僅在做閱讀理解中必考,而且在作文中也有妙用,那就是我們第六講要講的修辭手法。今天這一講,我們來說說修辭手法及其作用。修辭手法,是我們在寫作過程中,為了提高表達效果和閱讀興趣,通過修飾和調整語句,使句子的表達更生動、更形象的一種語言運用方式。修辭手法多達六七十種,在小學初中階段,我們考察的基本只有10種。那就是比喻、擬人、排比、設問、反問、反覆、對比、對偶、引用、誇張,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十種修辭手法的作用及答題格式。
  • 記敘文閱讀賞析句子的思路以及公式
    我們都知道,初中生的語文差,一般來講都是閱讀吃力,閱讀吃力都是記敘文閱讀弄不明白,尤其記敘文賞析句子,這個是中考必考的題型,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答題技巧和公式。(視頻裡有講解)基本問題模式是:1. 賞析劃線句子2. 你認為文中那句話精彩,說明理由。3. 某個句子有什麼好處或表達效果。
  • 2020中考記敘文閱讀方法指導
    1、記敘文概念:記敘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6、記敘文的詳略:  敘述中的詳略問題是一個取材、組材如何扣緊中心,體現主題的問題。     凡是對主題思想起重要作用,內涵深刻、情節生動的具體材料,就展開詳寫;而對主題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敘述。     閱讀記敘文,應注意材料的詳略處理是如何為主題服務的。
  • 中考語文記敘文寫作特色與答題技巧
    記敘文的寫作特色:     表現手法:     對比、擬人、誇張、襯託、渲染、烘託、象徵、諷刺、託物言志、以小見大、設置懸念、先抑後揚(欲揚先抑)等     語言風格:     親切自然口語化、幽默諷刺、熱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 中考語文:初中現代文閱讀考點梳理及答題要點總結之記敘文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所佔比例較大,而其中記敘文是必考的文體。今天文史老師給大家把關於記敘文的重要考點進行梳理匯總,幫大家形成系統性的知識框架,並附有每個考點的應對方法和技巧。考點一:概括能力。解題思路:1、把握記敘文的六大要素。記敘文六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根據六個要素,概括文章或者段落內容或者情節。
  • 【知識乾貨】常用修辭手法——設問和反問
    前面已經介紹過很多種修辭手法了,今天桃子姐姐再來介紹兩種問句的修辭手法知識,希望在遇到的時候可以一下識別出來喲~反問也叫反詰
  • 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記敘文
    中考只是要求對作品進行一些初步的欣賞,主要是欣賞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語言。在閱讀過程中,要能夠結合作品內容,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點和作用,分析出語言的表現力及特點。     六、開放性閱讀試題的解答     這類試題實際就是要考查學生對選文內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 現代漢語(十四):修辭之設問、反問
    【設問】一、概念: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作者自問自答。
  • 初中記敘文解題技巧詳解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記敘文解題技巧詳解,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文章的表達方式一共只有五種: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記敘文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常常輔以議論、抒情和說明。
  • 設問和反問的區別
    設問和反問有什麼不同  從語法和語境區別:  反問:從反面提問,答案就在問題中,這種運用疑問的語氣來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強烈感情的修辭手法叫做反問。反問也叫激問、反詰、詰問。運用反問,可以起到加強語氣和發人深思的作用。
  • 中考語文衝刺,記敘文閱讀能力如何養成?
    而閱讀,是語文的重頭戲。閱讀的核心是思維,大家務必能夠篩選、加工信息,進而捕捉到文章的思想,才能答對題。閱讀特別是記敘文閱讀過關,中考的寫作也相對容易。那麼,語文學科,中考時記敘文閱讀題考法有什麼特點呢?在有限的複習時間裡,要儘快整理出方向,才好完勝中考。
  • 2018年中考:近五年考試中記敘文閱讀的考題形式以及答題格式
    記敘文閱讀必備的知識點1.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2.人稱: 第一人稱(真實可信)、第二人稱(更加親切)和第三人稱(更加廣泛)。4.劃線句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常用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覆、對比、借代、反語。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 記敘文閱讀專題突破:考點 49 修辭 / 擬人
    ☞  中小學各學段各學科電子課本☞ 重磅:河南歷年真題☞ 重磅:中考乾貨彙編——記敘文閱讀——49 修辭-擬人【中考真題連結㈠】生命之芯李雪峰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縱縱橫橫的葡萄藤。(1分)或者運用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1分)後勤描繪出陽光從葉縫間透出的狀態(1分),從側面寫出葡萄的茂盛(1分)往期推薦☞  記敘文閱讀專題突破:考點 46 修辭 / 雙關☞  記敘文閱讀專題突破:考點 47 修辭 / 借代☞  記敘文閱讀專題突破:考點 48 修辭 / 比喻
  • 2020中考現代文閱讀基礎知識及答題格式歸類(一)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託、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託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託(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覆、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 反問和設問有什麼區別?
    寫作中我們經常使用到修辭手法,不同的修辭手法起到的作用卻不一樣的,今天就給大家說說反問和設問這2中修辭手法有什麼區別。
  • 【學霸筆記】修辭方法匯總(5)——排比、設問、反問,附練習
    【溫馨提示】周一至周五,每天連載,大家要跟住哦~【學霸筆記】修辭方法匯總(3)——借代,附練習【學霸筆記】修辭方法匯總(4)——誇張、對偶,附練習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使內容和語勢增強的修辭方法。加強語勢,強調內容,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表達強烈的感情。
  • 2018年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之答題格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 思維導圖:反問、設問和反覆修辭使用大全,讓孩子作文妙筆生花
    常用的修辭手法就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反問、設問、對比、借代、反語、雙關、引用這些。上面幾篇文章介紹了幾種修辭手法的具體使用,今天我們講下反問、設問和反覆這三種修辭手法。我用一張思維導圖把這些修辭手法都羅列到一起,便於對比記憶,思維導圖對於孩子的學習是個好工具,學好了,用熟了,學習成績也上去了。1、反問反問就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肯定的意思,主要是用來加強語氣。反問是不需要回答的,答案就直接藏在句子裡面。這和疑問句完全不同,疑問句是需要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