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問
1.什麼是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強調自己的看法或結論而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這種修辭格叫做設問。例如:
(1)是誰來呼風喚雨呢?當然是人類;靠什麼呼風喚雨呢?靠的是現代科學技術。(路甬祥《呼風喚雨的世紀》)
這裡作者連續設問,層層遞進,引起讀者的興趣,啟發讀者思考,然後自問自答,使文章波瀾起伏。
(2)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袁鷹《白楊》)
(3)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不,永遠不會。(魏巍再見了,親人》)
這兩個例句是肯定的「問」和否定的「答」構成的設問句,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思考;例(2)託物言志,強調建設者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例(3)表達出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血濃於水的深情厚誼。
2.設問的修辭效果
設問使用得恰到好處,能夠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可以使文章有氣勢、有波瀾,不呆板。例如:
(1)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窮人》列夫·託爾斯泰)
作者這裡運用設問的修辭格,使讀者能鮮明地感受到漁夫的妻子桑娜害怕漁夫責罵,內心充滿矛盾和忐忑不安的心情
(2)鯨的身子這麼大,它們吃什麼呢?鬚鯨主要吃蝦和小魚。齒鯨主要吃大魚和海獸。(《鯨》)
這裡作者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引發讀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後給出答案,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引起讀者的閱讀探究興趣—鯨會怎樣吃東西?從而為下文作了鋪墊。
反問
1.什麼是反問
反問就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它用疑問的方式表達肯定的意思,問而不答,答案寓於反問之中。這樣的一種修辭方式就叫做反問。反問又叫「反詰」或「激問」,它可以使語氣增強,增加感染力。
否定句用反問語氣說出來,就表達肯定的內容;肯定句用反問語氣說出來,就表達否定的內容。例如:
(1)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汙得的嗎?」(陳慧瑛《梅花魂》)
這裡是肯定語氣的反問句,表達否定的意思,強烈的責問表達了外祖父對梅花的熱愛之情 。 (2)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邊來了嗎?(《青山處處埋忠骨》)
這句話用否定語氣的反問,表達肯定的內容,強調了主席失去兒子的無比悲痛之情。
2.反問的修辭效果
反問往往充滿激情,因而常用於反駁、責難、質問,目的在於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情感,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如:
(1)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朱自清《匆匆》)
這一句反問使用得恰到好處,這也正是作者於整篇文章中的點睛之筆。「不能平的」、「白白」,這種強烈的反問表達出他是多麼地不滿於自己盡在「徘徊」的思想狀態,由隱含到明朗地表達出自己不甘虛擲光陰、力求上進的決心。
(2)還有什麼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情感呢? (《難忘的一課》)
這裡用肯定形式的反問,強烈地表達出沒有任何話能替代「我是中國人, 我愛中國」這句話。作者的濃濃愛國之情,就在這樣的反問中自然地抒寫出來,也扣動了讀者的心弦。
(3)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 友誼?(魏巍《再見了,親人》)
這句話用否定形式的反問,表明堅決肯定的態度,強調、肯定了以大嫂 為代表的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的深情厚誼。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江南好》)
江南之「江花紅」與「江水綠」在洛陽是看不到的,故鄉的風景如此之美,能不讓人回憶嗎?強烈的反詰表達出詩人對故鄉深深的思戀之情。
反問與設問的區別
反問和設問不同於一般的疑問句,它們都是無疑而問。它們的區別在於:是,反問句不必回答,設問則有問有答,或自問自答;二是,反問句的句末可以用問號,也可以用句號或嘆號,而設問句則必須用問號。例如:
1.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能想像那黃燦燦、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饢坑裡烤熟的!誰又能想到維吾爾人著名的日常食品一饢,也是在土饢坑烤成的!(權鵬飛《和田的維吾爾》)
2.看啊,還有什麼節目比得上這種頑強而鮮明的高歌曼舞!(羅廣斌、楊益言《獄中聯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