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學三大定律之彼得原理

2021-12-29 K19精神心理網



哈羅,baby們我是cici醬,上期我們建立西方管理學三大定律中的帕金森定律,沒有看的可以戳這裡,今天我們來索一索彼得原理~



什麼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

企業出現現象?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組織帶來損失

舉個例子解釋

小明,(對所有故事的男主角都叫小明),在一家科技公司做技術開發工作,由於業務突出,也很努力,深受領導賞識,不久後提拔為項目主管,小明非常感恩領導的賞識,決定更加努力工作,但卻發現困難重重,一.是要處理自己的技術開發項目之餘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管理團隊,還有很多瑣碎的事情讓他焦頭爛額,很多時候根本無法顧及自己的技術開發.二,是很多資歷老得老員工不顧

這非常符合管理學中的彼得原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簡單來說,任何企業組織中,只要員工稱職就會得到晉升,但任何人不斷晉升之後會達到一個,再也無法觸及的天花板,但每一個職位最終都會被一個不對等的員工把持,這就出現了彼得原理的病理性管理每一個組織在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充滿了活力,可是當體系趨漸成熟時,彼得原理的症狀便陸續出現。官僚汙染限制了優秀員工的表現,卻保證了無能員工登上更高一級的職位。每一名無能員工都會對工作帶來壞影響,一群無能員工便會使工作呈率亂狀態。過不了多久,整個體系會步入蕭條期,我們稱這種現象為「體系蕭條」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組織中的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了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

第一,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晉升的標準不僅要重視以往的績效,也要更關注發展的潛力。應當以能否勝任未來的崗位為標準,而並非待的時間長久,是否態度端莊,也不是說在公司剛剛建立的時候就一直待到現在,不拿時間年限來作為標準,而拿能力和為公司創造多少價值,以及晉升之後能否勝任來作為考核標準

第二,為了慎重地考察一個人能否勝任更高的職位,最好採用臨時性和非正式性「任用」的方式來觀察他在更高職位上的能力和表現,是否真的具備相應的能力,同時還能儘量避免降職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三。不要把崗位晉升當成對職工的主要獎勵方式,應建立更有效的獎勵機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有時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職工的獎勵,反而使職工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一個不能勝任經理的人,也許是一個很好的主管,在條件範圍內,發揮最大的才能才是最好的物盡其用



相關焦點

  • 西方管理學三大定律: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
    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帕金森定律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痺病」或者「大企業病」。它是由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西裡爾·諾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於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中提出的。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
  • 管理學定律--彼得原理
    一、彼得原理提出的時代背景彼得原理於1960年提出,其實定律的提出有著深遠的時代背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美國經濟空前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壟斷資本利潤急劇增加,大型公司紛紛成長,因此也就引發了人們對大公司效率降低現象的深入研究。
  • 西方文化三大定律之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倫斯·彼得是一名著名的管理學家和教育家,現代層級組織學的奠基人,是彼得原理的提出者。
  • 這三大定律並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領悟了受用一生
    開門見山,「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定律」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其中所包含的智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在21世紀的今天,這三大定律依然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領悟這三大定律,一定會對你的人生產生積極影響,使你受用一生,或許還能改變你的命運。
  • 二十世紀西方最傑出的三大發現——墨菲定律僅是其一,還有兩個?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這三大定律並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讀懂了或許能改變命運!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如何避免墨菲定律帶來的負面影響?
  • 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重要的心理學效應~墨菲定律!
    20世紀西方文化有三大發現,一個是帕金森定理,一個是彼得原理,還有一個就是今天要說的,重要的心理學效應~墨菲定理;這個定理主要表達的是:假如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都可以完成某項工作,其中有一種方法將會導致事故的發生
  • 管理諮詢之管理學經典定律
    今天,小麥就跟大家講講管理學中比較出名的三大經典方法論。一、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Dr.彼得原理警示了我們合理配置企業資源的重要性。如果將一個員工提拔到一個無法發揮出他能力的崗位,這對員工對企業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二、帕累託法則帕累託法則也被稱為80/20 法則,它最先是由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及社會學家帕累託發現。帕累託法則這樣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
  • 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彼得原理
    這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研究中的一個經典案例,他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到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這就是彼得原理,也稱為「向上爬」理論。本來在原來職位上施展才華的人,卻被升到一個不能勝任,但級別較高的職位,並且要在這個職位上一直幹下去。這對於員工跟組織都沒有好處。
  • 發人深省的彼得原理 | 老闆必讀
    此後,該書不但長期雄踞於排行榜上,而且還被譯成多國文字,成為與《帕金森定律》齊名的作品。接著,彼得很快又出了續集《彼得原理再探》(Why Things Go Wrong or The Peter Principle Revisited)。
  • 《墨菲定律》:助益人生的100個經典法則
    墨菲定律由此誕生: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有人會按照這種方法去做。你的生活中有過這樣的事情嗎?上班不想遲到偏偏就遲到了,不想生病偏偏就生病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丟的東西偏偏就丟掉了……「墨菲定律」的事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說不定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它所控制,真是讓人防不勝防,而且還越在意越防不住。幾十年來,墨菲定律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其中最著名的闡釋被稱為「菲納格定律」: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
  • 墨菲定律是什麼意思,四條理論有什麼用?
    何為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痺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們轉載傳誦,用來解釋官場的形形色色。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墨菲法則」、「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中最傑出的三大發現。
  • 你聽說過「彼得定律」嗎?
    這種情景其實就是西方管理學三大黃金定律之一的彼得定律,彼得定律是管理心理學的一種心理學效應,它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在層級組織中,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而且組織有足夠的級別,每個員工中最終都會晉升到不勝任職位,並一直呆在這個職位上。進一步的推論是:每一個職位最終都會由對工作不勝任的員工把持。
  • 小心圈套——彼得原理,企業家的墓志銘
  • 管理九大定律:馬太效應,鯰魚效應,墨菲定律、彼得原理...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三個和尚」的故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簡單相加,而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
  • 2020考研管理學必看,10 個經典定律匯總
    華盛頓合作規律華盛頓合作規律: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華盛頓合作定律類似於中國的「三個和尚」故事,說明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酒與汙水定律管理學上一個有趣的定律叫「酒與汙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進一桶汙水,得到的是一桶汙水;把一匙汙水倒進一桶酒裡,得到的還是一桶汙水。
  • 什麼是彼得原理?丨HR,漲姿勢!
    彼得認為,由於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無意間」創設了一門新的科學——層級組織學(Hierarchiolgy)。該科學是解開所有階層制度之謎的鑰匙,因此也是了解整個文明結構的關鍵所在。凡是置身於商業、工業、政治、行政、軍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個人都和層級組織息息相關,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當然,原理的假設條件是:時間足夠長,層級組織裡有足夠的階層。彼得原理被認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聯繫的。
  • 《墨菲定律:世界上最有趣最有用的定律》
    墨菲定律,無處不在。書中總結了管理、經濟、心理、人生、教育、事業、家庭、感情等方面最經典的定律、法則和效應,全方位地掃描人生的全過程,交給我們一把又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點亮一盞又一盞指路的明燈。把握這些定律,對於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解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林林總總的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是一本關乎於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書。
  • 管理 | 彼得定律
    彼得定律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現代層級組織學的奠基人,教育哲學博士勞倫斯·彼得通過對千百個組織中不能勝任的失敗實例進行分析而歸納出來,於1960年的一次研習會上首次公開發表。儘管演說招來了敵意和嘲笑,但他仍以獨特的諷刺手法最終完成了此定律思想的文字載體--《梯子定律》。
  • 西方三大哲學發現之帕金森定律——自欺欺人的外部繁華及自我設限
    上一期我們講了墨菲定律,如果說墨菲定律是公司經營過程中,因為某項重複的、有安全隱患的(即使這個隱患的概率小於火星撞地球)工作活動,因為個人重複操作或者多人操作,只要次數達到一定數量就會出現工作失誤的一個定律。
  • 要命的彼得定律告訴我們……
    在西方,有一條被認為媲美牛頓定律的管理學原理——彼得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