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長子,母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世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號洪熙。在位雖不到一年但歷史盛讚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讚譽。
明代皇帝朱元璋給後代定的輩分排行是按"木火土金水"順序,他有26個兒子,每個兒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並且他給26個兒子定了一個輩分表,每表20個字,從他的孫子開始依次向下起名字。此外,朱元璋又規定從孫子輩開始,每一輩的第一個名字使用輩分表中的字,第二個名字必須帶有一個五行的偏旁或組成部分,並且以火土金木為順序依次循環。如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明仁宗叫朱高熾,是高字輩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輩的土旁等。但是朱元璋只想到了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卻未想到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明代始終是父子相生,祖孫相剋,如朱棣和他兒子朱高熾是按照木生火,順應五行相生,但是和孫子朱瞻基是木克土,為五行相剋。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歲的朱棣在北徵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朱棣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是第一位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登基大典的明朝皇帝--從這個角度講,他才是紫禁城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任主人。
高熾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二十五日才得知朱棣之死,這時皇帝的代表帶著傳位的遺詔到達北京。他立刻與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和楊榮商量。他下令加強京城的治安,並派大太監王貴通去南京任鎮守。次日,他釋放了前戶部尚書夏原吉;夏因反對第三次遠徵蒙古而在當年四月被朱棣囚禁。九月七日他正式登基,頒布了大赦令,並定次年為洪熙元年。同一天,他採納夏原吉的建議,取消了鄭和預定的海上遠航,取消了邊境的茶、馬貿易,並停派去雲南和交趾(安南)的採辦黃金和珍珠的使團。他重新命夏原吉和另一名被貶的官員吳中分別任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朱高熾以這些行動開始取消或調整他父親的行政政策 。
朱高熾即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半個月後,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並留在那裡負責。儘管南京地區有地震的報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遷勢在必行。然而朱高熾在實施這一行動前死去。此外,他的繼承者宣德帝北京依然是京師,南京又成了輔助性的都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之獻陵,由嫡長子朱瞻基繼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之獻陵,由嫡長子朱瞻基繼位。
朱高熾除人道主義的社會活動外,他對儒家的政治理想--一個道德上堅毅的皇帝採納學識淵博的大臣們的忠告統治天下--也作出了貢獻。在他統治時期,他十分信任翰林學士,把他們提升到負有很大責任和有很大權力的職位上。這使人回憶起他的堂兄弟,即建文帝,但以後幾代皇帝卻沒有把這個先例維持下去。可是,內閣的三楊領導在他死後的若干年中繼續保持穩定;而內閣雖然有某些缺點,在維持文官政府方面,其作用仍是舉足輕重的。因此,洪熙之治經歷了明代政府的重點發生重大變化的早期階段。
一天夜裡,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忽然做了一個夢,夢見太祖朱元璋授給他一個大圭,並對他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朱棣醒來很是驚奇。沒過幾天,他的長孫降臨人間。滿月時朱棣見到了嬰兒,他欣喜異常,興奮地說「小子英氣溢面,符吾夢矣。」這個嬰兒就是被朱棣視為掌上明珠,被後人稱為英明之君的宣宗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漸漸長大了,果然聰穎過人,嗜書好學,深得成祖朱棣的喜愛。有一件事充分說明了瞻基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永樂二年(1404),朱棣為立長子高熾還是次子高煦為太子的事猶豫不決,大臣們也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支持立高熾的學士解縉抓住朱棣喜愛朱瞻基的心理,在他面前誇讚了一句「好聖孫」,從而使得朱棣心裡的天秤一下子傾向瞻基的父親朱高熾。這時的瞻基只有6歲,恰恰是這個6歲的兒童在為父親贏得太子的地位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朱棣常對人說「這個孩子以後必然會成為太平天子」。因而他十分重視對朱瞻基的培養。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號長春真人,明朝第五位皇帝 (1425-1435年在位),書畫家。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母為誠孝昭皇后張氏。
幼年聰穎,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愛。永樂九年(1411年),冊立皇太孫,多次跟隨朱棣徵討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停止用兵交趾。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實行休養生息,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勵精圖治,知人善任,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于謙、周忱,使得社會經濟空前的發展,史稱"仁宣之治"。提升內閣地位,教導宦官讀書參政。 作為傑出的書畫家,翰墨圖書,極為精緻。"點墨寫生,遂與宣和(宋徽宗)爭勝", 書法能於圓熟之外見遒勁。工於繪事,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佳,曾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終年三十八, 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景陵。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明朝皇帝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史載:"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自比之於西漢"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