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甘肅省張掖市深入貫徹「上海會議」精神,全面落實全省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推進會和「1+4」文件要求,大力實施城市基層黨建攻堅行動,補短板、強弱項、夯基礎、提功能,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破題開局、提速增質。
構建主體責任聚能環
張掖市委研究制定《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配套下發4個專項方案,從6個方面提出18條重點任務;市委組織部召開4次調度會、聯席會部署推進工作,開展2輪次暗訪督導推動任務落實。
張掖市召開全市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聯席會議。
6縣區委每季度召開1次黨建聯席會議,充分發揮「一線指揮部」作用。街道(鄉鎮)黨工委統籌協調轄區內各領域黨建工作,「龍頭」帶動作用日益突出。社區黨組織兜底管理轄區內小微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將工作覆蓋到了「兩新組織」、商務樓宇、商圈市場。
張掖市健全城市基層黨建四級聯席會議制度,完善調度通報、動態管理、跟蹤問效措施,形成了市級牽頭抓總、縣區統籌協調、街道聯動指導、社區兜底管理的工作機制。
釋放城市黨建新動力
張掖市認真組織實施街道(鄉鎮)機構改革方案,優化內設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街道領導班子嚴格按照9職配備,「五辦四中心一隊」全部掛牌並規範運行,其他縣中心鎮全部成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
高臺縣建成黨群睦鄰中心。
各縣區制定出臺街道權責清單,釐清了職能部門與街道的職責權限邊界,明確了街道加強黨的建設、統籌區域發展等8項職責,賦予街道選任幹部徵得同意權、城市規劃聽取意見權、派駐機構綜合管理權、重大決策事項建議權等4項職權,招商引資、協稅護稅任務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張掖市全面實行社區事務準入制度,建立社區工作事項清單251項,取消職能部門設立的機構、場所、牌子760個,清理要求社區出具的證明594項,社區管理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
織密共駐共建連心網
張掖市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制,吸納306名駐區單位黨組織以及業委會、物業企業中的黨員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有機聯結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引導、協調和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城市建設和管理。
機關事業單位在職黨員進社區開展服務。
全市建立縣級黨員領導幹部聯繫包抓社區制度,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議負責人均由縣級幹部兼任,每月確定1個部門單位為聯席會議輪值主席,牽頭組織開展共駐共建活動;積極推廣區域化黨建模式,推行「契約化」共建、「報到式」服務,疫情期間558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5.8萬多名黨員幹部組團到社區參與疫情防控;探索將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志願服務下沉到居民小區,甘州區設立黨群服務驛站38個,高臺縣建設黨群睦鄰中心11個,打造了15分鐘便民服務圈。
穿起基層治理千條線
張掖市加大與綜治、公安、城管等部門網格融合,以街區、片區、小區、樓院等為單元,劃分成立網格黨支部178個、樓院黨小組307個,構建起了「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四級組織體系。
社區通過家事法庭調解居民間矛盾糾紛。
全市推行「1+1+1+N」人員配備模式,安排256名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社區工作人員擔任網格長、網格員,組建片區民警、在職黨員、居民骨幹共同參與的治理隊服務,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該市大力推行黨建引領下的「五治」融合模式,成立由黨組織牽頭、居委會、業委會等機構成員為主體的協商理事會,建立由社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黨組織交叉任職的「先鋒物業」「紅色物業」模式,全力解決居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打造提檔升級硬實力
張掖市持續深化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全域拓展「四抓兩整治」,推進49個社區書記、居委會主任全部實現「一肩挑」,並配備專職副書記。
全市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專職社區工作者272名、從鄉鎮街道統籌選派109名年輕幹部到社區工作,社區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0歲,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佔100%。
新建改建的社區活動陣地。
該市加大社區活動場所、服務場所建設投入力度,籌資789萬元新建改建社區活動場所9個,社區活動場所面積均達到200平方米以上,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均達到30平方米每百戶,同時扶持培育社區社會組織513個。
張掖市健全財政保障機制,持續加大經費投入,全面落實社區工作經費和黨建工作、服務群眾經費「2個10萬」要求,從根本上解決了社區「無錢辦事」的難題。
稿件素材由張掖市委組織部提供
■記者:郭文治 馮雅君
【來源:中國城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