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渠四句」承載的哲理

2021-02-13 22號公館

張載(1020-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宏,歷代傳頌不衰。

為天地立心

「天地之心」最早見於《周易》復卦彖辭,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此處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間萬事萬物陰陽消長的規律性。張載的思想深受易學的影響,曾在長安坐虎皮椅講《周易》,並且著有《橫渠易說》,因此他所謂的「天地之心」是與易學密切相關的。張載用「太虛即氣」,解釋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體,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他同時提出了「一物兩體」說,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對立統一的兩面構成的。

張載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就是建立在易學哲學基礎上的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禮記》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天、地、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在天地之間,是能知能覺者,所以被稱為「天地之心」。這是對人在宇宙之間地位的肯定,是對人的主體性的高度自覺。天地本無「心」,但人有「心」。因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體現了「天地之心」。

張載云:「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人把自身的價值觀念投射到天地之間,與天地合而為一。《西銘》云:「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民胞物與」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儒家「仁民愛物」的觀念,將仁愛的對象推及萬物,提升了儒家「仁」價值觀念的內涵和境界。所謂的「為天地立心」,就是為人類社會建立「以仁為核心」的價值體系。正如馬一浮先生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在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我們得一「仁」字。

為生民立命

「立命」源自於孟子的思想。《孟子·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個人不管壽命長短,都要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盡心知性知天,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控自己的命運。

張載所謂「為生民立命」,就是要讓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處。「安身」,即生活有著落,「立命」,即靈魂有安頓,精神有依歸。張載特別強調對孤寡羸弱、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的關愛和照顧,要使他們生活得到應有的照顧。《西銘》云:「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精神有依歸」就是要設法提升老百姓的心靈層次,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有著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修道」不僅僅是自我的修煉,而是在修身的基礎上,修己安百姓,正人正己,以天下蒼生為念,教化天下,使天下歸仁,即通過各種教育、教化的途徑,使正確的思想深入人心。「為生民立命」,就是要為民眾確立正確的精神價值導向和價值觀念,建設精神家園。我們得一「教」字。

為往聖繼絕學

往聖,是歷史上的聖人,「絕學」就是中斷了的儒學傳統。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社會人們的主導思想,張載認為:北宋時期,由周公、孔子、孟子創立的儒學已經衰落,在這種情況下,要繼承儒學學統,將儒家的思想發揚光大。張載正是懷著這樣的學術使命意識,俯而讀,仰而思,博採眾長,創立「關學」,成為了與「濂」「閩」「洛」並列的理學學派,影響了關中學術從北宋到明的800多年,對塑造關中人乃至中國人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實現「為往聖繼絕學」的崇高使命,張載對儒家典籍進行了系統闡釋。可以說,通過這些努力,張載取得了重大的學術成就,實現了自己「為往聖繼絕學」的學術使命,為儒學在宋明的復興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此,司馬光稱讚他:「中年更折節,六籍事鑽研。羲農及周孔,上下皆貫穿。造次循繩墨,儒行無少愆。師道久廢闕,模範幾無傳。先生力振起,不絕尚連綿。……當令洙泗風,鬱郁滿秦川。」

張載對儒家典籍進行了系統的闡釋、精心的研讀,形成了獨到的見解,著有《橫渠易說》《正蒙》《東銘》《西銘》《經學理窟》等著作,形成了系統的思想理論體系。在張載看來,人心否塞,人慾橫流之時,必須研究義理,乃可以自拔於流俗,不至於戕賊其天性,作為學者,應該研究義理之學,切勿空談心性。我們得一「理」字。

為萬世開太平

「太平」「大同」是周公、孔子以來儒家的社會政治理想。「開」是期待之謂,「為萬世開太平」就是實現《西銘》描述的「民胞物與」「天下歸仁」的社會理想。要把這樣美好的藍圖和社會構想變成現實,必須倡導理論聯繫實際、經世致用的學風,為國泰民安和社會的安寧和諧作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張載為學不尚空談,「語學而及政,論政而及禮樂兵刑之學」。張載年輕時候就向邠人焦寅學習兵法,並曾想組織兵力對西夏作戰,收復失地,21歲的他就向時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主持西北防務的範仲淹上書《邊議九條》,陳述自己欲收復被西夏奪去的洮西之地的設想。

範仲淹在延州(今延安)召見了張載,認為張載作為儒生,日後定成大器,便勸他棄武從文,勉勵他從《中庸》讀起,研習儒家經典。張載聽從了範仲淹的勸告,回家苦讀《中庸》,仍感不滿意。於是,遍讀佛、道家之書,後覺這些書籍都不能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又回到儒家學說上來。歷經十餘年攻讀,張載終於悟出了儒、佛、道互補、互通的道理,逐漸形成獨特的關學體系,終成一家之言。

張載為政期間,「躬行禮教」「敦本善俗」,取得了不凡的政績。晚年回到橫渠書院著書立說,仍然不忘體察民情,在關中多地實施「井田制」,恢復周禮的實驗。在張載的心目中,只有「崇禮貴德」「躬行禮教」,實行「仁政,德治」,才能開創萬世太平的基業。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李長庚)

相關焦點

  • 橫渠四句
    由於其言簡意宏,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如果我們把橫渠四句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的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橫渠四句彰顯了儒家的廣闊胸懷,知識分子的使命,即使千年過去,現在我們讀起這句話的時候,仍然感到盪氣迴腸。
  • 橫渠四句再解讀
    在長期的學術和為政生涯中,他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表達自己的志向。學者多稱這四句話為「橫渠四句」。由於四句的每一句都以「為」字開頭,故也可稱作「四為」句。橫渠四句代表了北宋理學的根本精神,近千年來傳誦不絕。由於前兩句比較費解,學者的解讀一直存在分歧,因而有必要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筆者的專題舊文,重新思考,進行再解讀。
  • 【陝西社科】橫渠四句再解讀
    在長期的學術和為政生涯中,他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表達自己的志向。學者多稱這四句話為「橫渠四句」。由於四句的每一句都以「為」字開頭,故也可稱作「四為」句。橫渠四句代表了北宋理學的根本精神,近千年來傳誦不絕。由於前兩句比較費解,學者的解讀一直存在分歧,因而有必要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筆者的專題舊文,重新思考,進行再解讀。
  • 光明日報 | 橫渠四句再解讀
    在長期的學術和為政生涯中,他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表達自己的志向。學者多稱這四句話為「橫渠四句」。由於四句的每一句都以「為」字開頭,故也可稱作「四為」句。橫渠四句代表了北宋理學的根本精神,近千年來傳誦不絕。由於前兩句比較費解,學者的解讀一直存在分歧,因而有必要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筆者的專題舊文,重新思考,進行再解讀。
  • 「橫渠四句」的最新翻譯,看完樂了.
    我這次也嘗試用共產黨人的語言,翻譯「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不忘初心。為生民立命:人民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為往聖繼絕學: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為萬世開太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剛剛結束的「第八屆陝粵港澳經濟合作活動周」,"文化陝西"(香港及澳門)的旅遊推介會上,選擇張載的「橫渠四句」作為開場,引起了些共鳴和討論。其實張載也好,「橫渠四句」也好,很多朋友並不是很熟悉,這本身說明我們對張載的的宣傳不夠。但如果大家留意習總書記的講話,今年已經有倆次在重要講話中完整的引述到「橫渠四句」。
  • 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四句
    【中國太平,歷史的見證】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人民日報:讀史 | 張載及其「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0月11日   第 10 版)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橫渠四句再解讀
    在長期的學術和為政生涯中,他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表達自己的志向。學者多稱這四句話為「橫渠四句」。由於四句的每一句都以「為」字開頭,故也可稱作「四為」句。橫渠四句代表了北宋理學的根本精神,近千年來傳誦不絕。由於前兩句比較費解,學者的解讀一直存在分歧,因而有必要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筆者的專題舊文,重新思考,進行再解讀。
  • 讀張載「橫渠四句」,如何為天地立心?
    被世人稱為「橫渠先生」的張載,在以唯心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以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佔據著重要地位。其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廣為世人傳頌,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將其稱作「橫渠四句」。
  • 讀史:張載及其「橫渠四句」
    這是中華八百年來的共識,「濂洛關閩」「周程張朱」已成為人們稱謂宋代理學的口頭禪,為了押韻,曾國藩將其改為「周程朱張」。張載(1020—1077),字子厚,祖籍大梁(今開封),僑居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著書講學,傳道授業,「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橫渠先生」。張載少年時就對兵法有濃厚興趣。
  •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 · ·
    這四句名言,言簡意宏、擲地有聲,被後儒尊為「橫渠四句」。其作者,正是張載。這四句,習近平曾多次引用。今天,我們來了解下張載,了解下「橫渠四句」。推薦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一篇解讀。張載及其「橫渠四句」肖偉光《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0月11日   第 10 版)今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
  • 【古詩詞】初七開工日,來讀「橫渠四句」
    橫渠四句 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北宋大家張載
  • 北宋思想家張載的「橫渠四句」 蘊含著哪些哲理?
    這四句話,是北宋張載一生為學的歸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馮友蘭先生稱其為「橫渠四句」。張載(1020—1077年),字子厚,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關學的創始人,世稱「橫渠先生」。  「天地之心」最早見於周易《復》卦彖辭,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此處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間萬事萬物陰陽消長的規律性。
  • 假大空的「橫渠四句」
    所謂「橫渠四句」(馮友蘭語),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為張載別號。張載(1020-1077)與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一道,被稱為北宋五子。不過,今天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張載有這麼一個貢獻,而只知道張載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四句偉大的又萬世真理的話。而且,不可質疑。因為,的確也是如此,無論從什麼角度、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及什麼人,你都不可能在這四句話裡找出哪怕一丁點的毛病。尤其是這四句作為一個整體,你就更找不出丁點瑕疵來。
  • 如何理解理學大家張載的橫渠四句
    祖籍大梁(今開封),僑居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著書講學,傳道授業,「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橫渠先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言簡意宏、擲地有聲的名言,被後儒尊為「橫渠四句」(馮友蘭先生)或「橫渠四句教」(馬一浮先生),其作者,正是張載。
  • 習近平多次引用的張載「橫渠四句」究竟有何深意?
    這四句名言,言簡意宏、擲地有聲,被後儒尊為「橫渠四句」。其作者,正是張載。這四句,習近平曾多次引用。  今天,我們來了解下張載,了解下「橫渠四句」。推薦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一篇解讀。     張載及其「橫渠四句」  肖偉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0月11日 第10
  • 【佳作】宋 · 張載的"橫渠四句教"婦孺皆知,看看他的行書《東銘》
    .」 → 點選「設為星標 ★ 」一般來說,你可以不知道張載,但知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名言,這就是有名的"橫渠四句教"。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鳳翔郿縣(屬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橫渠書院嶄新開園
    12月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嘉賓、張載後裔代表等相聚寶雞眉縣橫渠,共同見證橫渠書院嶄新開園。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國務院參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為橫渠書院揭牌。副省長程福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為張載像揭幕。
  • 橫渠書院揭牌-中國社會科學網
    、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為橫渠書院揭牌。因晚年在家鄉設館講學,又被稱為「橫渠先生」。橫渠書院位於陝西眉縣城東26公裡處的橫渠鎮,前身為「崇壽院」,元代以後改為張載祠,又稱張子祠。張載少年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一直興館設教於此。在這裡,張載提出的「四為」發展成為具有「民胞物與」情懷和「天人合一」精神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先生,是北宋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今年是張載先生誕辰1000年。張載先生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稱為橫渠四句。歷史上對橫渠四句有諸多研究。
  • 馬英九「橫渠四句」中的「橫渠」是誰
    馬對於「橫渠四句」的引用也使我們看到,中國哲學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成為溝通民族與個體情感的精神紐帶。今日為大家推薦北大哲學系楊立華教授在其最新專著《宋明理學十五講》中關於張載生平的講解,我們可以通過楊老師的精彩解讀了解這位宋代大儒的氣質與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