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秦始皇有高科技武器的說法基本上全部都是謠言,例如比較出名的「形態記憶合金」,這個謠言最早大概是在小時候的百科全書上看見,大體上是說兵馬俑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一柄劍,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壓彎了,彎曲度超過45度。當陶俑被移開的一瞬間,奇蹟發生了,青銅劍反彈平直,自然還原。
秦劍的謠言
關於這個謠言秦傭館考古隊隊長、主持和參加了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劉佔成先生,親自在論文《秦俑坑銅劍考論》中闢謠。
他是這麼說的:
秦劍長窄而薄,合金成分含錫量又超過了20%,【所以從性能上講秦劍是脆而易斷。俑坑中出土較多劍身殘斷後的斷節,恰好反映了秦劍很脆的特性】。以前流傳的「這些青銅劍的韌性驚人。有一口劍,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壓彎了,彎曲度超過45度。當陶俑被移開的一瞬間,奇蹟發生了,青銅劍反彈平直,自然還原」的【種種傳說,並非事實,所以一直沒有找到所憑所據,是誰見了?誰在現場?客觀的講,秦劍並不具備壓彎而不折的韌性,我們只能把它當作為了博得觀眾欣賞的一-種解說詞就行了。不可以此傳說作為秦劍即鋼又韌的科學依據】。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謠言是秦劍兩千年不朽是由於其採用了鍍鉻,這是現代有了電解技術後才發明出來的工藝,而秦朝卻在兩千多年前不知靠著什麼掌握了。
這裡說一句,這個謠言算是半真半假,真的地方在於秦劍確實有極個別的檢測到了鉻,除了秦劍之外,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劍、甚至更古早的西周以及後世的漢朝都出土過類似的情況,那麼當真是兩千年前甚至三千年前的古人已經掌握了電鍍技術了嗎?
越王勾踐劍
要知道這麼大的發現,連網絡營銷號都知道的事情,我國的專家學者怎麼可能不對其進行研究,何堂坤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專攻金屬技術史、手工業技術史的研究,他對目前出土的至少六件上面含鉻的古兵器進行分析,他首先提出關於鉻的來源有兩種可能,一人工滲入,二是土壤汙染,他認為第二種的可能性遠大於第一種,首先如果是人工鍍鉻,那麼應該會出現第二次著色,然而這在自西周至漢朝出土的含鉻兵器上全部未曾發現。
其次網絡上說鍍鉻是為了防兵器腐壞,但實際上鍍鉻的出土兵器中有一些是箭鏃,箭鏃作為大規模消耗品,說要搞防腐本身就不合理,同時如果真要防腐渡錫即可。並且所謂越王勾踐劍、秦劍因為鍍了鉻好似嶄新一樣也是謠言,所有含鉻的武器都有一定程度的腐壞,現在看到的其實是清理後的樣子。
同時含鉻的兵器表面鉻含量的波動極大,這又完全不像是人為更像是偶然的土壤汙染,最後何堂坤先生根據自己對金屬史的理解和查閱資料均為發現古代有任何關於人工鍍鉻技術的記錄。綜上,何堂坤先生認為自西周以來所有出土的含鉻兵器其實都是土壤汙染所致。
關於秦劍另有一個謠言,是說兵馬俑中作為青銅兵器的秦劍,其在性能上甚至超過了六國的鐵兵器,首先,先限定兵馬俑,兵馬俑中出土的秦劍絕對沒有這種情況,仍然是劉佔成先生的論文《秦俑坑銅劍考論》,他經手的秦劍不知有多少,然而根據現代的金相分析,秦劍的許多含錫量超過了20%,而超過了這個數值,實戰價值就大打折扣,甚至會出現會被木棍打斷的窘迫情況(注意他說的不是現代過了;兩千年的秦劍而是模擬當年的情況)。對此,劉佔成先生提出的觀點是兵馬俑的許多秦劍可能只是冥器而非實戰兵器,所以才品質很差。但是,這個觀點無論對錯,可以肯定的是兵馬俑中出土的秦劍其在實戰性上確實不行。
另一位曾任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隊隊長的王學理教授,他則根據秦青銅劍在長度上領先於他國指出秦劍在發展上的進步性,但是這位教授在其專著《秦俑專題研究》中也特別指出:
秦兵器發展所達到的高度也只能就青銅兵器而言。不論秦青銅兵器的形制和冶鑄術是如何的進步,絕不意味著它優勝於關東諸國的鐵兵,只能說它受到自己條件的限制,只有吸收別國之長,為已所用,從而才創製出適應那個時代的產品來,象秦劍之長是銅劍之冠,但較之楚燕之鋼鐵長劍卻有小巫見大巫之嫌。
至於有人說既然秦的兵器不如其餘六國為何還能取勝,這是個比較大的話題,但我個人認為簡單來講,大致是兩點原因,首先是六國的兵器水準雖然比秦略微領先,但領先幅度極小,哪怕是戰國晚期的六國墓葬青銅兵器也仍然遠遠多於鐵兵器,其比例甚至是10:1、20:1,這點武器領先遠未帶來質變。第二,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耕戰制度對六國的優勢遠高於六國的那點兵器優勢。
秦弩的謠言
說完了秦劍的謠言,這裡來說秦弩的,這個謠言很多人都在傳播,比如典型的秦弩600米、900米,超過近代槍械,還說秦弩可堪為近代槍炮的鼻祖,還有三稜式箭鏃是如何的領先,我們一個個來,先說射程問題。
目前為止,考古發掘出來的秦弩全部無青銅廓,而青銅廓的應用恰恰是增強弩拉力的重要手段,與之對應的漢代的弩基本全部有廓,對比漢弩,依舊是劉佔成先生,他在《秦代弓弩的射程》一文中認為,秦弩的拉力應當尚未達到蹶張的水平,並且認為秦弩有效射程是五十~六十米而已,這裡直接引論文的摘要。
本文依據秦兵馬俑坑發現的弓弩遺蹟,對秦代弓弩的射程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討論和研究,通過對出土秦弓弩遺蹟基本概況的闡述和秦弓弩所處的歷史地位的研討,通過古今相關數值換算,明確指出:秦弓弩處於中國古代弓弩發展的早期階段,它屬「擘張弩」而非「蹶張弩」,射程達不到「百步」。第一次提出秦代弓弩射程為「五十步「,即70多米,在50-60米之內具有殺傷力的學術觀點,從而得出「秦代弓弩有效射程60米許」的科學結論。為今後研究古代弓弩的射程問題提供了參考。
另外,秦弩的望山(瞄準器)上面還沒有刻度,沒有刻度意味著只能靠著經驗去瞄準,距離一遠往往就不可靠,這點在漢代有了一大進步,望山被增高,並添加了刻度,然後即便如此,漢代以射箭著稱的飛將軍李廣也只能保證在數十步內箭必中,這還是用刀遠比秦弩先進的漢弩,而且我想也沒人質疑李廣的射箭水平吧?
另外,再說一說秦弩900米射程的由來,其實是來自蘇秦的一段話:
【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奚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達胸,近者掩心。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甲盾、鍪、鐵幕、革抉、夭芮,無不畢具。
首先,人家蘇秦這段話說的是韓弩厲害,領先於六國,其次關於這段射六百步的記載,目前學界兩種看法,一是認為蘇秦就是在誇大其詞(這類嘴炮在古代其實不少,還有記載一發殺三百人的神弩),二是認為這是一種弩炮,需要多人操作。但無論如何都不是營銷號喜歡隨便配一張的秦單兵弩。
除此之外還有關於三稜式箭鏃的謠言,首先這的確是一種很強大的設計結構不假,但問題是這種結構在東周就發明了,戰國末已經普遍流行,怎麼就成了秦獨有的」高科技「了?
關於秦的標準化
秦的標準化也算是半謠言,如果我們以古人的角度來說,秦兵器的誤差小,大規模生產,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我本來也不想過多的苛求古人。但偏偏營銷號喜歡亂吹,說這種標準化達到近現代水平,那沒辦法這裡講明白,以正視聽。
近現代的標準化生產遠不僅僅是部件尺寸的統一,還需配合一整套崗位職能專一化,不同崗位分工合作的生產模式。秦俑兵器上是有銘文的,這些銘文包含製造時間、製造部門、督造人、製造工匠。
如上圖所示,這個戟上的銘文記錄了該兵器是「七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周丞義工競」。從銘文可以看出,這裡說的是該兵器在秦王政七年由相邦呂不韋監造,寺工周丞具體監督,工匠競具體製造也就是說,這把戟的生產雖然提到了最高主管人(呂不韋),小負責人(周丞),但具體建造的還是這個叫做」競「的工匠,本質上仍然是由一個工匠自己從頭到尾造出來,沒有多個人進行零部件的分工合作製造。
再說謠傳的零部件互換問題,兵馬俑博物館的李秀珍博士有一篇論文叫做《從青銅弩機銘文看秦兵器生產標準化的局限性》,通過研究229件秦俑弩機時發現,弩機上的銘文不同於其他兵器,除了有表達製造工匠之類的信息外,還大量出現成組的數字銘文,以及使用天幹地支,或者類似象形文字的圖案符號的內容。這些數字、圖案等銘文在弩機上呈配套出現的模式,比如一個弩機的各個部件上都有「二」這個數字,或者同一個符號。
這些弩機的零部件上成組的銘文是為了方便組裝弩機時尋找對應的配件而刻上去的。也就是說,在實際的弩機生產中,秦國工匠並不能依賴後人理想中的標準部件互換性,而更可能是在同一套模具中取出的一組零部件進行配對(一個範很可能可以一次澆鑄出弩機各個部件)。
所以說所謂的秦弩零部件互換也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