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廉|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2020-12-20 澎湃新聞

每周一廉|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2020-11-13 2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講話原文】

古人說:「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沒有規矩不成其為政黨,更不成其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認為,我們黨的黨內規矩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和規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月13日)

【出處】

《呂氏春秋·自知》

【原典】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猶甚。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

【釋義】

《呂氏春秋·自知》全篇主要講述的是自我衡量、自我評判,進而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其中最著名的典故就是「掩耳盜鐘」的寓言故事。「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意即若想知道平直與否,就必須藉助水準墨線;若想知道方圓與否,就必須藉助圓規矩尺。這兩句話採用比興的手法,引出了立規矩存準繩的目的,即「自知」。若想形成恰當的自我認知、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規制和引導,「準繩」與「規矩」是必不可少的。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史記·禮書》有言「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準繩、規矩原本是指具體的測量和繪圖工具,傳說大禹治水時,左手持「準繩」,右手執「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勢,此數所由生也」。古時常將準繩、規矩二者對舉或連用,之後這兩個詞都被演繹為抽象的規則、法度。如《管子·七臣七主》中說「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在這句話中既有規矩的本義,也包含了它的引申義。元稹在《戒勵風俗德音》中也有「提紀綱者,不能以準繩檢下,而曰密奏風聞」的說法。評判一個人行為是否端正,言論、行動能否合乎常理,離不開一定的準則或法度,不論是明文的法律政令,還是不成文的標準規範,都是社會平穩運行所必需的「軌道」,規矩一缺位,社會就難免「脫軌」,落入失序混亂的境地。

勿求於外,人務在自知。形成恰當的自我認知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共同的追求。老子《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臘德爾斐城的阿波羅神廟鐫刻著「認識你自己」的箴言。在《呂氏春秋·自知》篇中,「規矩」、「準繩」與「自知」之間存在一種因果上的邏輯關係:在缺少外在標準的情況下,多數人難以進行有效的自我約束,也無法對自己行為的正當性形成恰當的認知。《孟子·離婁》篇中曾提到離婁和魯班的例子:即使是離婁那樣過人的視力,魯班那樣高超的技藝,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圓形和方形。所以「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正是因為人無法天然客觀地認識自己,所以需要有規矩、準繩確立正當的標準,也正當有了規則和法度,我們才能形成恰當的自我認知,最終合理地引導自己的行為。

作為有著五千年歷史傳承的古老國家,中華民族向來有著尊重規範的傳統,或者說也就是因為重視規則的力量才成就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延續。「人不以規矩則廢,家不以規矩則殆,國不以規矩則亂。」小到個人、家庭,大到政黨、國家,都必需樹立規則意識和規矩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牢固樹立紀律和規矩意識,在守紀律、講規矩上作表率。」縱觀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發展歷程,遵規守紀、從嚴律己是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養成並延續下來的優良傳統,早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就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隨著社會發展和所面臨環境的變化,我們黨不斷修訂完善黨內法規體系,出臺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一系列制度規定,對教育和約束黨員幹部的行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守紀律、講規矩不僅是對黨員幹部立身處世劃出的界線,也是對黨員黨性修養的一種考驗。能否在黨規黨紀的剛性約束下謹慎行事,是否繼承和遵循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時時處處考驗著黨員幹部的黨性和對黨的忠誠度。如果做事不「講規矩」,只「看心情」「看利益」,那麼一個個不講「規矩」的「小節」最終會鑄成大錯。所以黨員幹部樹立紀律和規矩意識,就是要懂規矩,「不可欺以方圓」;講規矩,抵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守規矩,不闖紀律紅燈,不碰規矩底線。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只有築牢規矩意識,時刻將紀律規矩銘記心中,心有所畏才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緊握紀律準繩,才能實現持續的自我淨化和自我革新。

來源:山西省紀委監委網站

原標題:《每周一廉|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