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6月3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長官,馬修·佩裡率領四艘軍艦抵達了日本的浦賀港。佩裡此行是被時任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總統授予了讓日本"開國"的任務,其目的是在於為美國未來的在日利益。而佩裡的到來也確實為閉關的日本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一場變革就在不經意間展開了。
一、黑船來航
佩裡選擇進入浦賀港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很清楚浦賀在日本自古便是一個良港,同時經由位於"外海"的浦賀港的浦賀水道,美國東印度艦隊的四艘軍艦可以由此進入"內海",也就是江戶灣之中(如今的東京灣)。而佩裡知道幕府在這裡設立了關卡,由所謂的"浦賀奉行"直接管理(負責城下町內行政和司法等事務,當地的為一名町奉行),凡是進入"內海"的船隻都要接受審查。但佩裡本人並不打算遵守幕府的規矩,他打算強行進入江戶灣。
按照19世紀的國際法規定,距離海灣入口11公裡以內的狹長水域,被視為海灣所有國的領土範圍,他國船隻抵達時,應遵守該國的領土權利,並接受其法律引導。但佩裡有意要挑戰幕府的權威,因此他在第二日就命令艦隊經浦賀水道進入了江戶灣,這本身就是一種挑釁行為。事實上,佩裡要做的不僅僅是如此,他還在第三天命令測量船對江戶灣的進行測量,以確認當地的水文數據。
佩裡此舉自然是對日本作為一個國家的主權進行踐踏,幕府局曾派人與佩裡進行交涉,前往交涉的人是浦賀奉行的"與力"中島三郎助和一名荷蘭通事(與力:捕吏,是奉行的下屬。通事:等同翻譯)。當時二人登上了佩裡艦隊中的薩斯凱哈那號與佩裡進行了交涉,對於佩裡的種種行為進行了抗議。可狡猾的佩裡聲稱,自己攜帶了美國總統的親筆信,堅稱要將此信轉交給幕府高層,並要求進行外交會晤。
這種要求肯定是極端無禮的,尤其是佩裡在此後幾天的種種行為,就更是無禮和野蠻。但是中島三郎助則認為無法與佩裡進行對抗,因為他發現了佩裡的軍艦十分先進,並且配備有當時遠勝於幕府舊式火炮,射程在6公裡的"佩克桑艦炮"。另考慮到的佩裡的軍艦多為大型軍艦,而幕府這邊僅有排水量不過150噸,船員僅20人的非武裝船"千石船",無力與美國艦隊對抗。那麼,雙方的戰力差距十分明顯,縱然日本方面有什麼不滿,如今也只能忍著了。
二、幕府與美國的初次談判
幕府很快得到了有關美國東印度艦隊的情報,這種情報證明了幕府無法擊敗佩裡,因為就連江戶城都在對方的艦炮範圍內。現在幕府就算是採取武力驅逐的行為,只會招致一次慘痛的失敗。這種未戰則敗的局面,對於日本武士而言是一種巨大的屈辱。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對佩裡的行為進行抗議,但這種行為本身沒有任何的價值。可以說,佩裡的到來讓閉關鎖國多年的日本,第一次認識到了自己和世界強國間的差距。
此時,幕府不得不接受美國總統的親筆信,畢竟這已經是涉及到兩國的外交事務了。然而在交涉地點上,雙方又一次發生了矛盾。幕府是打算雙方在長崎進行交涉,畢竟這裡是幕府與別國進行外交會晤的傳統地點。可佩裡表示美國總統要求在江戶進行,因為這裡是德川幕府的大本營。最後德川幕府和佩裡各讓一步,在浦賀南部的"久裡濱"進行會晤。(今橫須賀市)雖然乍一看是佩裡做了讓步,但實際上卻是幕府讓步居多,畢竟這並非是在長崎進行的。
而且這封親筆信本身也帶來了許多的麻煩,因為它實際上是要求幕府打開國門,與美國進行貿易通商。考慮到日本的國策是以"閉關鎖國"為國策的,所以美國的要求無疑是動搖幕府統治的根基。但是佩裡的武力十分強大,幕府唯恐一昧拒絕會招致戰爭,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最終幕府選擇了尋求各路大名的意見。這在德川幕府的統治歷史中,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然而49家大名中,只有31家做出了答覆,認為應當果斷拒絕的只有14家,其餘的大名態度都很模糊。歸根到底,是因為各大名深知在絕對的實力差距下,幕府不可能正面拒絕美國的要求,遲早要妥協的。幸好此時幕府將軍德川家慶病重,所以幕府"家中"阿部正弘就以此為藉口(幕府將軍直屬的最高政務官員),表示需要得到孝明天皇的批准,方可以籤訂條約。故此,佩裡只能選擇先返回美國,並與幕府約定隔年籤訂條約。
三、黑船事件對日本的影響
事實上,當時各路大名對於"黑船來航"事件的反應不一,堅定拒絕者有,贊成通商者亦有。其中明確要求拒絕的,是前水戶藩的藩主德川齊昭。按照德川齊昭的觀點,日本此時無力與美國進行抗爭,與美國的外交交涉也確實必須小心。但這絕對不是應對美國妥協的理由,日本應該採取拖延手段,儘可能的進行拖延。同時就日本的體制問題,應該做出有效的改革,建立"舉國一致"的體制,並且達成富國強兵的目標,確保能夠在軍事上能與美國抗爭。
而彥根藩的藩主井伊直弼則不是這麼想,雖然說他也曾經主張拒絕美國,可在7月18日,俄國使節普提雅廷也來到了長崎,要求幕府採取"開國通商"的政策。這一情況讓井伊直弼立刻醒悟了過來,井伊直弼很清楚,美國絕不是唯一一個覬覦日本的人,在這之後必然會有其它國家陸續來要求通商。即便如今以妥協戰術搪塞了美國和俄國,那之後如英法等國又該如何應對呢?也因此,井伊直弼迅速放棄了原本的想法,轉而開始支持開國通商。
按照井伊直弼的想法,目前的重點還是在於開國通商,這的確會有損於幕府如今的統治,甚至可能會動搖根基。但是如果不能開國通商的話,那麼日本必然陷入落後之中。為今之計,應該妥善利用開國通商這一前提條件,主動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進行貿易,並將所獲利潤用於壯大日本自身。當然,井伊直弼也認同了德川齊昭的看法,認為將日本上下的人心統一,達成"舉國一致"是日本現今最好的策略。
至於在幕府的幕臣之中,唯有勝海舟一人支持了井伊直弼的觀點。勝海舟本人是一個非常有先見之明的人,他認為如果日本要確保國家安全,建立海防制度是必然實施的措施,這就需要日本購置新型軍艦和火炮,並獲取相關的技術。只不過建立海防所需的資金甚多,如不採取開國通商的策略,那麼日本必然無法湊足所需的海防建設經費。而與之相關的軍制、政治的方面的改革也必須一併進行,否則日本也沒有未來可言。
結語
最終,就開國與否的問題,在佩裡重返日本之前,幕府上下與諸多大名始終沒有達成一致。但如德川齊昭和井伊直弼都認同了"舉國一致"的必要性,並且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支持。而勝海舟的言論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可以說,恰恰是"黑船來航"讓日本從美夢中驚醒,意識到了自己和世界的差距。然而,這宛如噩夢一般的開局,到底都以為這些什麼,就都還是一個未知數了。
參考文獻:《從幕末到明治1853——1890》
《日本近代史》
《幕末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