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楊曉洋出生在河南安陽農村,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羊時,他經常觀察野花野草的生長,對植物有著特殊的感情。
北方農村水果少,誰家能吃一次南方水果,都特別令楊曉洋羨慕。七八歲時,他偶然嘗到一種很好吃的香蕉,當時就想:哪天要是能吃香蕉吃到飽,該多好啊!
高考之後,楊曉洋放棄就讀鄭州大學化學系,通過自主招生考試去了新加坡一所大學。楊曉洋讀的是精密製造工程專業,但只要有空他就會去超市、水果攤、植物園,對每一種新認識的熱帶水果拍照留存。有人說他「著了魔」,楊曉洋卻說:「看看都是一種享受!」
他不僅經常泡在校園圖書館中,津津有味地「啃」熱帶植物方面的書籍,還利用假期走遍了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的自然保護區,用單眼相機記錄看到的新奇植物。大學四年,楊曉洋拍攝了近20萬張植物的照片,能初步鑑定出來的物種多達8000多種!
2014年,他辭去新加坡一家精密製造公司的高薪工作,入職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決心投入到植物引種保育事業中去。不久後,同事送給他一本名為《水果獵人》的書。原來歐洲早就有「水果獵人」職業存在,他們滿世界獵食奇珍異果,有的是為王室成員和商界巨擘尋覓新奇美味,有的是為把熱帶雨林中的罕見果實,想辦法移種到自己國家去,讓它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這本書讓楊曉洋大開眼界,原來熱愛植物的人還有這種操作!他決定成為其中的一員。
不久後,中國農業出版社編輯找到楊曉洋,想請這位植物達人寫一系列原創植物科普書,以此為契機,他才真正開啟了「水果獵人」之旅。
2015年,楊曉洋到印尼蘇門答臘島第一大城市棉蘭出差。一進當地的水果市場他就兩眼放光,那些色澤光鮮的熱帶水果,有不少都是他第一次見到!楊曉洋滿臉喜色地到處「搜刮」,一個個去品嘗,其間還要對新奇水果進行拍照、做筆記,不肯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比如翅果竹芋,它外面有一層像果膠一樣的果肉,其甜度是蔗糖的3000倍!楊曉洋當時只吃了一小點,就把舌頭「甜暈了」。兩小時之後再喝礦泉水,都感覺像在喝新鮮的甘蔗汁一樣。翅果竹芋英文名字叫arrowroot(神秘果)。你一旦吃了這個水果之後,再吃那些無味或是酸澀的東西,都會覺得甜蜜無比!
品嘗稀有水果會帶來驚喜,也可能帶來「災難」。2016年,他跟隨世界番荔枝科小組去野外尋找瓜馥木,找到後專家們開始品嘗瓜馥木,楊曉洋見狀,也吃了一個。不到10分鐘,他的身體就出現了不良反應,說不出話來,嗓子像是被刺扎了一樣難受!
在大家幫助下,楊曉洋瘋狂往肚子裡灌水,最後總算被救了過來。後來他才知道,只有部分體質的人對瓜馥木敏感,他周圍的人都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楊曉洋介紹,很多水果有兩副面孔,牙買加的鹹魚果,它在果實成熟裂開前有劇毒,吃一個就能把人毒死。但是在果實成熟裂開後,它的果肉很香甜,牙買加就拿這種水果跟鹹魚一起做菜。
在馬來西亞沙巴的Kinabatangan河岸,紅樹林密集,2018年,楊曉洋和當地導遊駕駛小船穿梭其中。他這次的任務是跟隨科普紀錄片《水果傳》的鏡頭,去尋找一種長相奇特的水椰子⋯⋯
東南亞熱帶雨林常年高溫多雨,植物種類豐富。楊曉洋是這片雨林的常客,每年都會往返很多次。他想對東南亞水果進行系統梳理,將自己在舌尖品嘗到的驚喜分享出來,希望未來這些水果能走進人們的果盤。
雨林深處,楊曉洋遇到過鱷魚、蟒蛇、雲豹、熊。但他認為最可怕的不是動物,而是在野外遇到人。一次去亞馬遜河流域尋找可以治療麻風病的「克勞樹」時,他先是與「叢林惡魔」袋獾殊死搏鬥,死裡逃生後卻又被土著人「擒獲」,差點丟掉了性命!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楊曉洋是通過向部落酋長贈送一些野果、風油精、壓縮食品,才保住命的。
2019年,楊曉洋將自己找到的800多種水果進行整理,選出幾十種新奇美味的,配上照片和自己的獵尋經歷,出版了一本《東南亞水果獵人》。他希望這本書能打破人與植物間的無形冰牆,將這些奇妙的水果和基因信息保存下來。
如今,從事植物引種保育工作的楊曉洋,還是知名的科普博主——擁有40多萬粉絲的「不乖書生」。
隨著保鮮和運輸技術的發展,人們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西瓜、蘋果、香蕉、菠蘿等水果,但是殊不知,這只是滄海一粟,大自然中其實有成百上千種可以直接食用的原生水果,它們保持著原生態的模樣和滋味,隱藏著來自久遠的生命密碼。
作為水果獵人,楊曉洋除了負責保育植物的基因和種子,使其可延續性發展之外,還要從世界各地的森林、溪谷引進中國沒有的新奇水果,拓展大眾的果盤,不斷帶給你味蕾的驚喜!
來源:《遼寧青年》
編輯:孫月(liaoningqingnian@126.com)
版式:羅璇
圖片與插圖未標註作者的,請與我們聯繫以便寄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