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的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僕人,所有的信徒都是他的主人,他的使命就是為所有的信徒服務,當他為這些信徒服務時,他面對的是上帝,因此他更能知曉上帝。從耶穌那裡我們得以知道,以僕人的態度為現世服務,這是我們活著的每個人都要努力達到的。
其實不僅基督教,佛教中也有這種作為終生的僕人為現世服務的觀念,那些行菩薩道的人,會把所有終生平等對待,把他們看做即將成佛的佛,當你把終生都看做菩薩,當成未來的佛來尊敬,就不會對他們有任何不禮貌的舉止和言語,自然就能做到相敬以禮,和諧相處。
但是生活中,不可能每個人都有這種認識和境界,總有些人你對他越客氣越和善,他就會越囂張,越自大和任性,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咱們一起來聽聽佛家怎麼認識的。
佛家認為,對待他人,禮貌與尊敬是基本的做人準則,但如果對方不接受,不領悟,那就要對他有所「要求」。所謂的「要求」不是吵架或命令,而是真誠的、和顏悅色的告訴對方,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事情做好,把問題解決。即便有人不配合,甚至態度惡劣,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真誠、負責人地對待過了。把自己分內之事做好,這是最基本的。
佛家有些思想和儒家一樣,也講究以和為貴,為人處世要做到配合長久,融入關係。對於一個團隊或組織,如果你接受它的制度、紀律、文化理念,就可以進來。如果你不接受不認同,可以選擇離開,不進來。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很容易動怒,失去理智,罵人、拍桌子、甚至動拳頭,這都成了家常便飯。這種人是很難保有禮貌和尊重之心的,在佛家看來,這樣的人生不可取不可鑑。
佛家說,和諧關係的建立在於——你與他人互動交際時,不動氣,用心聽,時刻保有禮貌和尊敬之心,假如你能做到這些,你就能保持快樂,開悟人生。跟人不和,其實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因為正是自己的內心有了不平衡,才會產生各種怨氣、戾氣,時間一長,就會養成陰鬱不良的性格,其人生的精彩度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對待那些得寸進尺的人,我們首先在自己的心態上要保持隨喜,平和,與人和諧共處,因為保持自己的本真,不跌入他者所營造的戾氣和汙流,是我們保持正確前行的重要法寶。做好自己,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