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宮頸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我國宮頸癌發病率在婦科腫瘤裡面排第二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新增宮頸癌病人13萬人次,每年約有2萬人死於宮頸癌,這種病被稱為「危害女性健康的殺手」。
2002年10月20日,著名影星李媛媛因宮頸癌,在42歲時拋下年僅2歲的兒子與世人永別;
2003年12月30日,40歲的梅豔芳因宮頸癌致肺功能衰竭病逝,一代歌后香消玉殞;
1999年,49歲的李司棋患宮頸癌,憑藉堅強的意志,經過6年的抗癌鬥爭終得康復;
全世界每年有50萬新發宮頸癌患者,其中中國約佔1/7。由於嚴重缺乏早期篩查意識,早期篩查率低,我國宮頸癌的發生率遠遠高於發達國家,其實並非所有的宮頸癌都是致命,並非所有的癌前病變都不能預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何勉副主任就表示,女性只要做好宮頸癌的早期篩查,完全可以把宮頸癌阻隔在身體之外。
「最開始醫生叫我檢查的時候,我還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哪曉得這次檢查太及時了,讓我在宮頸癌前就得到了治療,可以安安心心過晚年了。」2011年7月11日,劉阿姨在醫院兩癌篩查中檢查出重度宮頸糜爛,在醫生建議下回院行TCT篩查,發現CINⅢ級(宮頸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行宮頸錐切術後異常組織送檢,其他部位未受侵潤。術後3個月、半年以及一年分別行TCT及病理檢查,未發現癌前病變細胞。
新生活三年以上女性就需做宮頸癌篩查
30歲以下女性只需做細胞學篩查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何勉副主任介紹說,宮頸癌是目前人類所有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確、唯一可以早期預防和治療、唯一可以消滅的癌症。臨床實踐表明,對於宮頸癌,在零期以前的治癒率幾乎為100%。但因為早期無病症又缺乏早期篩查意識,80%的患者確診時已是浸潤癌,非常的可惜。所以,女性應該樹立早篩意識,定期到醫院接受HPV病毒檢測與細胞學篩查。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病理科主任王連唐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病理科主任王連唐教授表示,一般宮頸癌篩查包括細胞學檢查和HPV病毒檢測,細胞學檢查是女性篩查宮頸癌的第一步,較傳統巴氏塗片檢查而言,目前我們推薦採用的宮頸癌篩查方法是液基細胞檢測。它是國際衛生組織確定的宮頸癌最佳早期檢測方法。
一般我們建議30歲以下的女性每年只做一次細胞學檢查,在連續幾年檢測都呈陰性結果時可考慮延長檢查間隔時間,30歲以上的女性在每年做好細胞學檢查的基礎上還需加上HPV病毒檢查,之所以不提倡年輕女性做HPV,是因為年輕女性HPV感染通常是短暫性的,它們不會給身體帶來重大危害,病毒通常會在8到12個月,最長不超過兩年的時間內被免疫系統「掃地出門」。
宮頸癌病變≠宮頸癌,治癒率可達100%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何勉副主任
何勉介紹,宮頸癌的病變過程分為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潤癌、浸潤癌。從不典型增生(即癌前病變)發展到原位癌,最短也有5年,長的可達20年,一般在10年左右。而之所以建議大家做好篩查其目的就是做到早期發現癌前病變,若能在癌前病變期進行及時、恰當的處理,該病的治癒率幾乎達到100%。
值得一提的是,臨床中不少女性一看「癌前病變」幾個字就慌亂不已。實際上,癌前病變不是癌,是子宮頸良性與惡性病變的中間狀態和極早期癌變的總稱,此時開始幹預其實很幸運,能將癌症消滅在萌芽階段。
接種HPV疫苗並不能「高枕無憂」,依然要做宮頸癌篩查
隨著女性對自身健康的關注,有一些女性會選擇到香港或者外國進行宮頸癌疫苗的注射(目前中國大陸無宮頸癌疫苗),那是否意味著這些注射過疫苗的女性就不須擔心宮頸癌?以至於宮頸癌的早期篩查還有必要嗎?
王連唐教授說道:「目前雖然已經確認宮頸癌是由於HPV感染相關,但是目前已經鑑定的HPV病毒超過200種,與宮頸癌相關的高危型就有16、18等十幾種。而宮頸癌疫苗目前只針對HPV-6、HPV-11、HPV-16和HPV-18這4型病毒,所以無法100%的做到預防的效果,不能保證打了疫苗之後將來不會感染33型、35型等其他高危型病毒誘發的宮頸癌。所以,在接種宮頸癌疫苗之後關鍵還要定期做宮頸癌篩查。」
宮頸癌病例篩查目前依然存在不規範
王連唐教授介紹,目前許多市縣級都對女性開展了兩癌的早期篩查項目,但是目前來看出現了許多不規範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我們二級醫院的病理科人員宮頸癌篩查診治能力還不夠。像傳統巴氏細胞塗片,有可能因為細胞丟失、塗片質量差等原因下,造成的診斷不準確的問題,而TCT檢測又要求醫務人員的製片和閱片技術。
因此,為了更準確地診斷出宮頸癌早期病變,幫助降低中國婦女宮頸癌的死亡率。2012年,11月17日-18日,世界健康基金會攜手廣東省病理質量控制中心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宮頸癌篩查病理和臨床技能學習班」,主要目的就是致力於提供二級醫務人員宮頸癌篩查診治能力。(通訊員:李紹斌、彭福祥)
39健康網(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