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按病理組織學分類可分為腺癌、棘腺癌和透明細胞癌三種。其中腺癌佔90%左右,其轉移途徑有直接蔓延、淋巴道轉移及血行轉移,它的惡性程度較低、轉移慢、預後好。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63%~67%,早期病人治癒率90%以上。
□河南省腫瘤醫院研究員 程心超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佔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15%~20%,並易發於50~60歲的人群,患者平均年齡為56歲,較宮頸癌遲發10年,多發於未婚、肥胖、絕經晚和患有高血壓、多囊卵巢症候群、某些卵巢腫瘤,有盆腔放療史以及腫瘤家族史等人群。
出現症狀 及時就診
陰道出血、異常的陰道排液、宮腔積液或積膿為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其中不規律的陰道出血是最典型症狀,開始是少量出血,偶爾為大量出血。
尤其是絕經後期的中老年婦女,一旦發現少量陰道出血,要高度警惕子宮內膜癌的發生。
未絕經的婦女若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或月經中期出血,有時表現為陰道異常排液、分泌物增多,呈水樣或血性,部分人伴有下腹疼痛等,也應引起高度重視。子宮內膜癌早期症狀明顯,不難察覺,如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
婦科檢查
全面了解子宮、盆腔狀況
一般醫生會通過婦科檢查,了解子宮及盆腔的情況,同時進行陰道脫落細胞學檢查,即使是陽性也具有參考價值,但不能作為確診的依據。
子宮內膜病理組織學檢查是確診子宮內膜癌的依據。組織學檢查取材方法包括內膜活檢、分段取內膜及全面刮宮。
其中,首選分段取內膜。全面刮宮主要用於各項檢查均未能確診,而臨床仍高度懷疑子宮內膜癌的情況。病理組織學檢查可了解組織學類型、細胞分化情況,並且可測量宮腔以便於了解子宮內膜臨床分期。
宮腔鏡檢查提高早期診斷率
宮腔內有明顯腫瘤佔位慎選
據河南省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醫師丁惠介紹,近年來,宮腔鏡已成為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方法之一。宮腔鏡檢查可在直視下觀察內膜情況,發現病灶後,鏡下直接對可疑內膜組織取活檢,能夠提高早期診斷率,獲取病變範圍,確定宮頸管有無受累等情況,並協助手術前正確進行臨床分期。宮腔鏡類似全面刮宮。如宮頸狹窄或患者不能耐受,可在麻醉下進行,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子宮內膜癌患者均需採用宮腔鏡檢查,宮腔內有明顯腫瘤佔位者應慎重。
其他有助於診斷子宮內膜癌的影像檢查方法還有CT及核磁共振(MRI)成像檢查。它們可用於觀察宮腔、宮頸病變,肌層浸潤及淋巴結轉移等情況。這些方法有助於確定病變範圍及治療方案,尤其是 MRI,可對腫瘤的大小和浸潤肌層的深度做出準確的估計。此外,腫瘤標記物CA125或CA19-9指標的升高也有助於子宮內膜癌的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