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不愛到外面吃,每天吵著就要回家吃飯。」陳巧珍的一手好廚藝把孫兒的嘴巴都給「養叼」了。她最拿手的蘇幫菜是家人難以捨棄的家鄉味。
雙塔街道第二聯合工作站企業退休人員陳巧珍家住百步街社區,屋子還保留著蘇州「人家盡枕河」的面貌。登門拜訪當天,小平房內正飄著醬蹄髈的香味,用鼻子一嗅就知道,這肉起碼已經燉了有一個小時了。
接觸美食,總讓人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喜悅。80歲的陳巧珍從小就酷愛蘇幫菜、研究廚藝。提起特色蘇幫菜,陳巧珍便如數家珍。傳統醬方、蘇式叉燒、荷葉八寶鴨、田螺塞肉、白什盤……
「現在飯館裡所謂的蘇幫菜已經變了味道,因為那時候的蘇幫菜廚師都已經不在了,而且調料也不如從前。」陳巧珍依然十分懷念小時候飯館裡的正宗蘇幫菜,現在吃不到了,只得自己做。
陳巧珍自幼家境良好,是家中的獨生女。父親是開茶館的,因此總愛帶著她出去品嘗各種美食,得月樓、松鶴樓都曾是他們家常光顧的地方。那個時代,這些飯館裡的名菜味道從不會變。
在陳巧珍的記憶中,家中一直有生日家宴的傳統。在她十多歲時,父親為了慶祝生日,招待客人,把蘇州有名的大廚請到家中,為家人朋友烹調了一桌豐盛可口的蘇幫菜。
一盤盤色澤誘人、香味四溢的菜被端上了桌,這樣近距離地接觸,讓陳巧珍更想一探究竟。小小年紀的她便去了灶臺旁,看大廚忙活,自己趁機以打下手為名偷學廚藝。
每道菜的烹飪過程都被陳巧珍看了一遍,等廚師們做完菜離開,她就趕緊把剛才看到的步驟記錄下來,日後再做嘗試。陳巧珍在做菜上並沒有什麼天賦,還原失敗是常有的事,然而她卻堅持反覆的練習,相信總有一天能夠自己親手做出地道的蘇州味。
「蘇幫菜的關鍵是鹹裡帶甜,火候恰當,工序繁雜,難度也在這裡。學做蘇幫菜既要有耐心,又要有悟性,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因此不願意去學了。」陳巧珍為了能天天吃上最愛的蘇州味道,開始鑽研蘇幫烹飪,也得到了父親的鼓勵。
幾十年「自學成才」,不靠專業廚師教導,而是靠著經常去吃、去練。只要聽說什麼地方新開了家蘇幫菜館,陳巧珍有機會定要去品嘗,「偷師」幾道特色菜,同時也暗自和菜館大廚比廚藝。
說起老蘇幫菜文化,必定少不了「冷盤」,冷盤製作中最重要的是這一個環節——擱滷。幾乎所有蘇幫菜冷盤都需要用「滷汁」來調味。
陳巧珍一說到擱滷,便滔滔不絕地介紹起自己的拿手菜來。比如蘇式叉燒,外面的滷菜店也有的賣,色澤紅潤,很是誘人。但陳巧珍說,外面賣的叉燒很多都是用色素來著色的,正宗蘇式叉燒上的紅色應該使用紅曲粉。由於紅曲粉的量難以把控,很多商家乾脆改用色素。
在陳巧珍五十多歲的時候,廚藝就可以和正宗蘇幫菜大廚相媲美了。可是隨著年歲增長,陳巧珍的身體漸漸不足以支撐這些費工夫的蘇幫菜。於是從去年上半年開始,百步街社區的社工在工作之餘開始協助她編輯整理了一本《老蘇州私房菜譜》,由陳巧珍口述傳統蘇幫菜的烹飪方法。
經過兩個多月的整理,《老蘇州私房菜譜》終於誕生。這本菜譜收錄了20多道傳統蘇幫菜及做法,居民可以通過書籍來學做蘇幫菜,讓家鄉的美味代代相傳。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鳳凰網蘇州微信
鳳凰網蘇州推出《人在蘇州》欄目,講述在蘇州生活、工作、甚至僅是短暫停留的普通人的故事。也許你想說的只是簡單到一件令你開心或者難過的小事,或是一個讓你印象深刻的情節,一張珍藏多年的照片,亦或是放在心間多年的一個願望……只要你將自己的故事整理並發送到鳳凰網蘇州公共郵箱或微信公眾號後臺,就有可能成為我們關注的主角。
我們將根據你提供的素材,挑選好故事後,聯繫你並在「鳳凰網蘇州」微信公眾平臺、鳳凰網蘇州網頁端同步發布。
如果,你有好故事
請發送以下素材到我們的公共郵箱或微信公眾號後臺
① 本人日常生活照
② 你的故事(文字數量不限,題材不限)
鳳凰網蘇州公共郵箱:sz@jsifeng.com
鳳凰網蘇州微信公眾號:鳳凰網蘇州
本次活動特別聲明
1.本次活動所收集的相關內容,僅為當事人觀點,不代表「鳳凰網蘇州」的立場。
2.上傳作品須為參與者原創作品,不涉及任何版權問題。
3.本活動內容,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鳳凰網蘇州原創•人在蘇州」。
4.本活動最終解釋權歸「鳳凰網蘇州」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