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已走過5個春秋的花溪區「陽光媽媽」志願者協會再獲殊榮,成為我省唯一入選的「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
「我曉得『媽』對一個孩子、對一個家庭的重要,特別是對於曾經走過彎路的人來說,在回歸家庭和社會的時候,最希望的就是能得到媽媽的原諒和關愛。」從2012年花溪區成立社區戒毒康復人員集中就業安置基地「陽光就業家園」之初,退休工人黃永紱就來做志願者,從那時起,她就下定決心,為康復人員這一特殊人群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們有的人因深陷毒品深淵,給親人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傷痕,導致其解除強制戒毒後無法一下子獲得家人的接納和關愛……對外界的恐懼和對親情的渴望,往往讓他們感到迷茫、無助。」在年過七旬的黃永紱倡議下,「陽光媽媽」志願者協會正式誕生。
「我們想搭建起戒毒康復人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一座橋,讓康復人員感受到來自『家』的溫暖,體驗到『媽』的關愛。」最早一批參與協會工作的黃萏仙,是黃永紱的「老搭檔」了,自從成為「陽光媽媽」,她比上班時還忙,「儘管累點,但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我也收穫了很多的快樂!特別是每幫扶一名康復人員,就挽救了一個家庭,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這些年來,包括書畫家、舞蹈家、退休工人、個體戶在內的這群「陽光媽媽」,堅持不懈地戰鬥在特殊崗位上,熱心地為一個個戒毒康復人員伸出援手,排憂解難,以慈母般的愛幫助他們重樹生活信心,開啟新的人生,用真心真情演繹出一個個溫情故事——
2013年11月的一天,剛解除強制戒毒的小楊(化名),來到「陽光就業家園」。黃永紱和黃萏仙兩位「陽光媽媽」在跟小楊的交流中得知其是孤兒後,便自掏腰包為小楊租房子、添置鍋碗瓢盆,忙活了好幾天,終於給小楊置辦了個像模像樣的家。在「陽光媽媽」的長期幫扶下,如今的小楊已成為了「陽光就業家園」手工藝加工車間的一名骨幹。
「是『陽光媽媽』給了我像親媽一樣的關愛,沒有她們,也就沒有我的今天。為了不辜負她們對我的期望,我一定要同過去徹底告別。」提起兩位「媽媽」這些年的幫助,小楊有些哽咽。
有人說,吸毒者是生活在陽光背後的群體,而「陽光媽媽」就是幫助他們撥開烏雲看到陽光的人。
「陽光媽媽」為兩位康復人員成就的一段姻緣,更是傳為美談。
「當年,我和小熊(化名)在家園一起工作,日久生情,我親媽咋個也不同意我們結婚,她覺得,我連自家都養不活,還有哪樣本事成家。後來,是『陽光媽媽』三番五次跑到我家裡,做通了我親媽的思想工作,我這一輩子都要感激她們。」小張(化名)說,在『陽光媽媽』的操持下,他和小熊在「陽光就業家園」辦了場熱熱鬧鬧的婚禮。現在,夫妻倆已有了個4歲的孩子,孩子的奶奶也成了「陽光媽媽家委會」的一員,參與到禁毒宣傳工作中。
「帶一群人,幹一件事,做一輩子。」這是「陽光媽媽」志願者協會的理念,也是「陽光媽媽」們的共同心願。
5年來,「陽光媽媽」志願者協會已經在花溪區18個社區和9個鄉鎮建立了分會,還有家委會和10多支禁毒宣傳隊。「陽光媽媽」的足跡已遍布花溪區各社區、鄉鎮、校園、機關、村寨、企業、家庭及戒毒場所。僅去年,「陽光媽媽」就先後參與了省、市、區禁毒宣傳活動800餘場,發放禁毒宣傳資料和宣傳品近10萬份,登門家訪上萬戶,開展「無毒青春必倡導、志願服務我先行」禁毒宣傳進校園活動200多次。
「目前,我們協會成員已由最初的10多名增加到了1000餘名,平均年齡59歲,最大的88歲。」提起日漸壯大的志願者隊伍,會長黃永紱倍感欣慰,「我們『陽光媽媽』的職責就是儘可能地去幫助到每一位戒毒康復人員,用母愛的溫暖照亮他們的歸途。」
三月春光,正灑在「媽媽」和「孩子」們的前路上。
本報記者 詹燕
(《撥開烏雲 看見陽光》由貴陽日報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