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雷倢 攝影 楊樹
300多歲的寬窄巷子,在成都歷史文化經年累月的浸潤中,成為了這座城市獨具魅力的風景,承載了城市的文化之魂。它是成都的名片,並且為全國所熟知。正因如此,當寬窄匠造所項目宣布啟動之時,這一全新的文創地標就備受關注與期待,吊足了眾人的胃口。
8月10日下午,寬窄匠造所正舉行亮相儀式。
其實,寬窄匠造所此前已是「未呈現先走紅」,吸引了無數遊客提前走訪「劇透」。隨著今亮相儀式的舉行,這一代表成都城市更新新實踐的地標究竟長什麼樣、有哪些創意和驚喜?如今,面紗終於揭開了!
亮相儀式啟動,匠造所「匠造出爐」!
在長順上街的西側,寬窄巷子景區兩個主要出入口的中間地帶,這裡是連接市井生活與旅遊景區的關鍵節點。這裡原本是一棟舊建築,在過去一段時間裡,舊樓被圍擋遮了起來。但經過了精心鍛造、悉心打磨後,這裡現已變身成為一座灰白色調、極具藝術氣息的六層建築。
這裡就是打造後正式亮相的寬窄匠造所。
寬窄匠造所是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中寬窄二期建設工作的首批實施啟動項目,同時也是成都文旅集團和青羊區聯合打造的首個文創綜合體,其作為寬窄巷子立體化、當代化、場景化表達,致力成為「成都市可打卡的城市文化地標」。
在剪彩環節後,隨著巨幅捲軸從匠造所玻璃大屏位置自上而下緩緩垂降,寬窄匠造所正式揭開面紗!此外,基於「匠人、匠心、匠造」的三匠精神打造的IP形象——Handy Jiang也正式宣布「出道」,未來,其將應用於寬窄匠造所多場景的文化內容生產當中。
8月10日晚上,這裡還將舉行匠造所亮燈儀式,屆時,匠造所樓體將上演超酷炫的「光影秀」!隨著合成波音樂響起,通體燈光頻閃跳動,而後匠造之廊的燈光從匠造之門逐漸亮起,Handy Jiang光影跳躍向上,直至匠造之眼最終點亮。光影秀結束後,一樓中庭還將上演一場180度全息投影秀。視覺上,整座建築將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出厚重文化與現代色彩的奇妙融合。
據了解,寬窄匠造所將於8月底整體建築全面呈現,預計國慶前實現全面營業。
院落嵌入樓閣,巷子蔓延空中
如果說寬窄巷子一期說是成都院落文化傳統的表達。那麼,寬窄匠造所作為寬窄二期首批實施啟動的項目,其在延續寬窄院落意象的同時,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成都文旅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婷說,「寬窄匠造所是城市更新層面的新模式探索,我們稱之為『嵌入式更新』。」
首先,以視線「廣角」看過去,作為寬窄院落文化的現代化表達,寬窄匠造所以超前的空間設計形態「嵌入」少城核心區域,不僅賦予了千年少城新的發展動能,也為寬窄帶來了新場景、新業態,以及更年輕化和社群化的新人群。
此外,還有寬窄院落意向的立體化「嵌入」。記者探訪看到,整座建築外觀由黑色、中灰、淺灰三種顏色鈦鋅板以三角形為基本模塊拼接,中間窗洞使用玻璃幕牆,形成內凹的坡屋頂院落意向。回味間會發現,雖是立體的樓宇,卻處處體現著寬窄巷子經典的「院落」意向。
據牽頭改造設計方案的同濟大學章明教授介紹,在設計理念中,一方面將寬窄巷子的合院肌理特徵提取出來,轉譯成立體化的寬窄巷子院落,「也就是將平面的院落用立體化的方式來全新表達」;另一方面,新型鈦鋅板材料也突出了新時代建築的面貌特徵,從而形成了立體化、當代化的「最成都」街巷空間。
寬窄匠造所還在舊樓改造中首次嘗試了「嵌入」露天斜向中庭的空間設計,通過景觀打造成為一個立體垂直的匠造公園,這就消解了空間內外邊界,增加了匠造所空間與城市界面的互動溝通。
事實上,在整體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用1200平的可用商業面積打造開放式斜向中庭,無疑是「奢侈」的。「但這讓匠造所獲得了垂直的公共空間,創造了不一樣的移步換景的體驗」,匠心公司董事長劉瑤說。
而這種「移步換景的體驗」,少不了匠造之廊的加持。
其實,早在匠造所尚在打造之時,已有「劇透」傳出,在露天斜向中庭,蜿蜒向上的紅色樓梯十分奪人眼球。如今,隨著匠造所亮相,紅色樓梯也即將「露出真容」。除了視覺上的奪目,它更串聯了匠造所的業態和空間,並將融合5G技術,打造成可進入可體驗可消費的網紅場景。
這一網紅樓梯的設計,出自幾裡設計的設計總監齊帆之手。在他看來,紅色廊道是整個空間的畫龍點睛之筆。「其實整個建築最重要的點是希望人們能透過公共空間從下至上,去體驗各種場景」,他表示,紅色給人一種視覺符號和導示,鼓勵和吸引著人們從入口到頂樓的盡頭,路途中一定能看到驚喜。
每層都有新場景、新玩法
建築的「外貌」固然驚喜不斷,但當走進匠造所內部,會發現它的內涵更是豐富的、意猶未盡的。「從業態上說,匠造所在內容方式上做了很大變化」。
據張婷介紹,寬窄巷子一期的內容是更傳統休閒的,是餐飲、購物、旅遊+的文商融合。而匠造所不再是以功能性產品消費為主體,而是以「消費文化內容本身」為主體,以場景為背景,成為無形文化內容的生產者本身。
也就是說,匠造所未來會呈現大量的活動、展覽、講座、課程、快閃場景等等,「業態的呈現不再以空間為單位,而是以可變的活動為單位」。
基於這樣的思路,匠造所沒有太多固定的品牌和商業,但每一層都有不同的主題,可以隨時變換新的消費場景。
整個匠造所其實可以理解為成都原創生活美學集合空間。從一樓到六樓,囊括了文創產品集合空間、茶酒空間、原創咖啡、成都書房、花園餐吧等可消費可體驗的複合型空間。
以這些空間為載體,匠造所聚焦IP展覽、快閃活動、文化演出、分享會、課程等文化內容生產,將打造城市級文化展演空間。而市民或遊客進入匠造所時,能夠通過貫穿一樓到頂樓的「匠造之廊」,體驗到匠造所的各個空間及業態。
其實,除去景觀功能與商業功能,「這棟樓其實更具備媒體功能屬性」,在寬窄匠造所的商業顧問周迓昕看來,這裡並沒有簡單地布局零售或餐飲業態,而是營造可變場景,成為一個可以了解成都過去和通往成都未來文化的入口。
隨著消費社會的不斷升級和發展,城市的文化消費節奏,包括消費形式、空間形式都會出現多面化裂變。未來,消費升級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文化內容生產打造新的消費場景,人們的時間消費如何獲得最大的溢價,這都將在寬窄匠造所的新模式探索中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