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每年一過立秋,天氣就會越來越涼,媽媽們帶娃隨之而來也需要注意更多。
立秋後早晚溫差越來越大,經過一個夏天的酷暑炎熱和能量消耗,加上經常吹空調、吃瓜果冷飲,孩子很容易將夏季積下的「宿疾」暴露在即將到來的秋季。
而且除了氣溫的變化外,孩子自身的抵抗力也比大人弱,極易受到流行性傳染疾病的侵襲,尤其是再過一段時間便到開學季,人多眾雜,互相感染的機率將大大增加。
那麼這種季節交替、溫差大,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問題呢,據統計數據表明,我們8月份醫院兒科就診患者中,這幾種疾病的兒童患者居多,所以媽媽們要當心,入秋後帶娃最容易踩這三大「疾病坑」。
立秋之後的天氣慢慢變涼爽,不僅大家感覺到舒適,還很適合細菌的繁殖,而且這時候的溫度和溼度還有利於輪狀病毒的複製和傳播。
免疫力低下的兒童最容易感染,家長們無意中接觸到這些病毒,又在沒有做好清潔衛生的情況下接觸孩子,給孩子餵東西吃,或者食物本身不衛生等,這些原因均可能導致孩子感染病毒。
另外,還存在交叉感染的情況,如果孩子接觸了患病的孩子,空氣中有病毒,也可能通過呼吸道被傳染。再加上孩子年紀比較小,消化系統和免疫功能都發育的不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當有病原菌隨受汙染的食物或是空氣進入體內後,易造成腹瀉。
寶寶腹瀉症狀
一般病毒感染的潛伏期3天左右,一開始的症狀和感冒類似,體溫在37.9-39.5℃之間,發燒(體溫較高,大約為38℃-39.5℃)、咳嗽、流清水樣鼻涕。
然後才會出現腹瀉症狀,平均一天拉五六次,多的達到數十次,大便稀薄,表現為清水樣或蛋花湯樣,有時呈白色米湯樣,帶有少量黏液,無腥臭味。化驗大便時有少量白細胞。
寶寶腹瀉危害
孩子由於腹瀉,食慾大減,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症,引起手足抽搐等。而且孩子在患病期間因為頻繁出現腹瀉和嘔吐現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脫水情況。
情況較為嚴重的孩子會有電解質紊亂,更有甚者會合併腦炎、腸出血和心肌炎等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的臨床疾病。
媽媽們如何提前預防?
呼吸道傳染病是經由呼吸道傳播、感染的疾病。主要病原體是病毒,少數是細菌。立秋後因晝夜溫差加大,天氣乾燥,都會導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年齡小的孩子免疫力較低,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方式進入呼吸道,導致感染。
寶寶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上呼吸道感染因起病較急,主要表現為鼻部症狀,如打噴嚏、鼻塞、流清鼻涕,也可能會表現為咳嗽、咽幹、咽癢或燒灼感。
2~3天後鼻涕變稠,可伴咽痛、頭痛、流淚、味覺遲鈍、呼吸不暢、聲音嘶啞等,有時可由於咽鼓管炎致聽力減退,嚴重者有發熱、輕度畏寒和頭痛等。
體檢可見鼻腔黏膜充血、水腫、有分泌物,咽部可為輕度充血。一般5~7天痊癒。
如何預防?
手足口病主要是孩子呼吸道或者消化道接觸並感染了病毒,這個病毒進入孩子的體內,最終引起一些皮膚黏膜的一些改變。這個皮膚黏膜的改變,主要是發生在手的皮膚、足的皮膚和口腔的一個黏膜,5歲以下的孩子最易中招。
尤其是在夏秋交替期間,孩子很容易感染病毒,引發手足口病。明顯的症狀為口腔內頰部、舌、軟顎、硬顎、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一般普通型手足口病對患病的孩子影響都不大,治療一周左右就可自愈。但是重症手足口病的患者可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受累,患者主要表現為精神差、嗜睡、易驚及頭疼、嘔吐,部分患兒會表現為肢體抖動及急性的肢體無力等腦膜炎、腦炎併發症。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者甚至會出現心肺功能衰竭,比如心動過速、急促以及口周發紺、咳粉紅色泡沫痰,甚至可能為血性液體,有些患兒甚至出現持續性血壓下降或休克表現,所以這部分孩子有可能會遺留一些神經系統的後遺症或者心肺功能方面損傷,比如說肢體運動障礙或者語言障礙等,有可能會影響到以後的學習和生活,個別嚴重的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兒甚至會出現死亡。
如何預防、護理?
立秋之後,溫差較大,家長們要根據天氣變化和孩子的身體狀況,提前做好各項預防措施,做好生活護理,讓寶寶離遠三種疾病坑,健康快樂度秋季。
本文為【天天話育兒】的原創內容,【天天話育兒】專注育兒領域深耕細作,默默日更,提供更專業的育兒科普。
關注,分享更多母嬰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