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美玲在公益課堂上課
她是夏主任,她是昆區白雲路街道辦事處第一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她是夏老師,她在社區開辦「公益課堂」,免費為中、小學生講授英語;她是包頭市昆區社區工作者中唯一的一位碩士研究生。她是夏美玲,她說——
「你都過來了啊,我剛下社區給居民送失業證去了,那家才生了孩子,沒時間過來取,我路過就給送去了。」說話的是夏美玲。1月20日,記者在約好的時間趕到夏美玲的辦公室,她還沒到。幾分鐘後,夏美玲推門進來。「其實沒啥寫的,我就是一個普通的社區工作者。」
夏主任A
「你就別再提這個碩士研究生了,這一年多來,不少人都對這個問題好奇,或者說是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不可思議,覺得一個碩士研究生來社區工作可能有點大材小用,其實我自己真的覺得沒什麼。」夏美玲說。
2011年,夏美玲從內蒙古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讀研時,夏美玲的論文課題是《日本非政府組織與企業協作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在研究生學習過程當中,她了解到今後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需要一批懂知識、懂社會發展理論和實踐的人員來從事社區工作。夏美玲認為自己已經有了這些理論知識,只有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
2012年,昆區社區工作人員換屆選舉,夏美玲得知這個消息,第一時間報考。經過居民選舉,考評,面試、筆試,夏美玲成為白雲路辦事處第一社區的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夏美玲負責社區社會保障工作,接觸的幾乎都是低收入家庭,還有「4050」這些困難人員。她要對這些人員逐一入戶了解。有一次,在做入戶調查時,有一戶居民因為夫妻雙方都下崗,生活很困難,夫妻間經常吵架,夏美玲給幾個辦企業的同學打電話,讓同學幫忙給這戶居民找到了工作。通過走訪,夏美玲明顯感覺到社區太需要關懷,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在知識方面和社會關懷方面,更需要政府好的政策引導,有專業素質的工作者來關心他們,與他們溝通和交流。
夏美玲通過入戶了解到,在白雲路街道辦事處第一社區常住戶5513戶中,有三分之一孩子因經濟或父母沒時間而導致課外教育缺失,「入戶時,我和他們聊天,這些孩子眼神裡都是對知識的渴望,我上大學時就學的外語。我當時就想,為什麼我不能教這些孩子們學習英語呢?『公益課堂』的想法就是這樣產生的。」夏美玲說。
很快,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夏美玲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社區以及辦事處的領導,得到了社區以及辦事處領導的支持。白雲路街道辦事處主任李文軍說,我們主要的職能就是服務基層居民,開辦公益課堂,對於居民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幫助居民給孩子提供很好的課外教育,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形式能帶動更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的創建中。
夏老師B
「公益課堂」的開辦並不是那麼容易。
夏美玲的「公益課堂」在招生之初就遇到了不少居民的懷疑。當初不少居民都對「公益課堂」懷疑。「在華豐園、江南文樞苑、包六中家屬樓貼通知的時候,有居民甚至當著我的面說,『這是假的,怎麼可能不收錢?這年頭有誰能免費讓你上課?肯定是騙人的。」但居民的懷疑並沒能打消夏美玲的熱情。下社區貼招生簡章,親自到居民家裡請學生。
付出就有收穫。2012年10月12日,夏美玲的「公益課堂」開課了,9個小學生和6個初中生成了她的第一批學生。附近包鋼二小和包頭市第51中學的學生是她的主要生源。小班是小學生,大班為中學生,小班周五下午五點半上課,大班周日上午八點半上課。課堂上,夏美玲根據學校的教材進度給學生輔導,講授一些新的知識點,並複印一些練習題分發給大家。
「每節課印卷子都是我自己出錢,一開始打掃衛生印卷子都是我一個人,後來家長們也越來越認可我、理解我,不少家長幫著我印卷子,打掃衛生。我覺得任何事情,只要你付出,總有收穫。」
兩個月後,「公益課堂」已經有了24名學生。在公益課堂招生之初,夏美玲讓一名在包鋼二小讀三年級的同學報名時,家長因為質疑夏美玲的動機而拒絕。兩個月後,這名家長主動找到夏美玲讓孩子過去上課,理由是鄰居家的孩子在這裡上課,兩個月下來已經能熟練表達一些簡單的英語會話。
今年11歲的張媛媛是「公益課堂」小班的一名學生,張媛媛的媽媽沒有工作,家裡只靠父親2000多元的工資生活。來到「公益課堂」不僅讓張媛媛對英語產生了興趣,還減輕了她家裡的經濟負擔。張媛媛的媽媽非常感謝夏美玲。採訪中,張媛媛的媽媽告訴記者:「這樣的免費課,我之前從來沒遇到,我們一開始真是不相信,就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給孩子報了名,但幾個月下來,我是真的信了,夏老師這裡不僅免費,而且教得非常好。」
夏美玲的公益課堂得到了領導、居民的認可支持。不少家長主動去幫忙。包鋼薄板廠職工王子龍得知夏美玲的公益課堂後,「夏老師的公益課堂讓我非常感動,我大學時英語過了四級,工作後也一直沒丟下,教小學和初中沒問題。夏老師建立了這樣一個平臺,我非常願意幫她。」於是王子龍多了一個身份——公益課堂的老師。
70多歲的賈金生得知公益課堂後,也趕過來幫忙,「我不能教孩子們英語,但我能過來幫夏老師打掃衛生,照顧學生上下學,這樣,夏老師也有更多精力給孩子們上課。」賈金生說。
還有不少人來到公益課堂幫夏美玲整理教室,幫忙照看放學後家長沒趕過來接的孩子。「我非常感謝他們對我的幫助,同時我也覺得這是愛心的傳遞。」
夏美玲C
如今,夏美玲的生活變得非常忙碌。居委會裡,她是夏主任,她要考慮社區裡這樣那樣的問題。在公益課堂,她是夏老師,「每個學生有自己的特點,你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為他們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特別是小班學生,你必須對他從小就打好外語基礎,從發音音標單詞上嚴格要求他。」夏美玲說。
在家裡,她是一個妻子,一個母親,因為她工作太忙了,有時候連做飯洗衣服的時間都沒有,「有一次我老公問我多長時間沒好好給他做頓飯了,我才想起來確實很久沒好好做頓飯了,那段時間剛好統計『4050』下崗失業人員情況,我每天忙到晚上9點多。不過,他非常理解我,有時候我下班回去他已經在家裡做飯了,不僅做飯,還經常洗衣服。」作為一個母親,有時候夏美玲感覺自己有點對不住孩子。「我兒子今年12歲了,因為我太忙了,能給他的時間太少了,孩子對我也有意見,有一次孩子想讓我帶他去少年宮,可是我當天有課,我放學回家孩子正在吃方便麵,看見我進門,連招呼都不和我打,我知道他心裡嫌我陪他的時間太少。」說著,夏美玲看著桌子上兒子的照片。
「我相信孩子大點就會理解我的。」「昨天下午我一個同學給我打電話說從東河過來昆區逛街了,讓我陪她去,我當時正在社區做登記,之後還要給孩子們上課,哪有時間逛街?我同學電話裡說,這大過年的,你連個逛街的時間都沒有?就你那點工資,夠買件像樣衣服嗎?其實對我來說,如果當初選擇了做別的工作,可能經濟上會比現在要好很多,但我覺得金錢不能完全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我覺得我現在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我為居民解決了困難我感到快樂,我為學生授課他們學到知識我感到快樂,這樣的快樂不是多少金錢能等同的。」夏美玲說。(記者 吳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