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公益大家談錄製現場。
人民網重慶6月20日電什麼才是真正的社區?它不僅僅是建築的集合體,更重要的是價值共同體。然而目前社區存在種種問題亟待解決,養老、教育、鄰裡互助……除了依靠政府力量,社會組織全面參與的重要性也開始日益為人們所重視。19日,一場主題為「社區公益大家談暨重慶市社區治理創新論壇」的活動在重慶電視臺精彩展開。來自政府、學界、社會組織、社區居民代表等100多人就「社區公益如何讓生活更加美好」進行了深入討論,專家和社區管理者、業主普遍認為,在推進社區和諧建設,發展社區民間組織方面,桃源居模式走在了前列。
從深圳到山城重慶,再到天津、上海、北京,桃源居將中國和諧社區建設模式進行到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是一家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在社區建設中的使命與擔當。通過完善的社區建設,讓城市社區建設真正達到宜居、幸福的階段,桃源居找到了一把鑰匙。
服務與需求普遍錯位
政府、社會、居民良性互動才是真正「社區」
調查顯示,由於社區開發和管理的脫節,目前社區存在養老、教育、兒童關懷、鄰裡互助、失業救助方面,甚至在環保、治安等方面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傳統只能單一依靠政府部門,往往難以有效解決。同時,社區群眾活動開展的少、社區參與度不夠。
根據這些現狀,在論壇上,大家首先展開了一場關於什麼才是「社區」的討論。
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表示,社區的概念內涵很豐富,它包括人口、地域、建築,還要有社區的經濟和社區公共設備設施。在那裡民眾之間可以相互交流,還應該要有一定社區溝通的文化和制度,讓社區成員有凝聚力和歸屬感。她認為,社區不是建築物的堆砌,更重要是價值共同體。
對此,重慶市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菊認為,目前社區存在諸多問題的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區服務和需求是錯位的。這源於長期以來單一的服務提供主體,自上而下的提供機制讓社區凝聚力、參與感都會缺乏。
「目前的社區規劃,更多的是在硬體上的規劃,」重慶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副處長肖澤敏表示,缺乏軟體上的社區服務,可能是重慶社區建設目前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區,需要實現政府、社會、居民三者之間的互動。這意味著政府在土地出讓時,就要先對社區功能有一個清晰的定位,設計日後的社區治理模式。而開發商只是把經過規劃的土地,通過專業化服務,變成藝術性的建築和社區的呈現。這裡不光是居民安居的問題,還有就業的問題,安居樂業功能要並重。
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創始人、執行理事長李愛君女士認為,小區和社區區別在於,小區就是樓盤,是鋼筋混凝土的堆砌;而社區是家園,有從對物的服務到對人的服務,政府公共服務和企業市場服務和社會組織慈善服務要融為一體,照顧到社區不同類型的人。如果家園服務不當,城市裡就會出現孤獨的老人、孤獨的妻子、孤獨的孩子,這「三孤」得不到照顧,就會成為社會新型的問題,這個問題要解決,就要建立新型的社區服務體系。
深圳社會組織研究院院長饒錦興表示,建設一個幸福社區,需要政府職能到位,需要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但是激發社區居民對社區關愛的群體意識是最重要的,社區發展的生命力就在這裡。
創新社區治理模式
公益組織成社區服務中堅力量
在論壇上,專家們指出,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出:改進社會治理方式,需要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社區公益組織,發揮社區公益組織完善社區服務,培育社區福利,積累社區資本,創建社區自救自助、民主自治的公共服務體系的作用。這是創新社區治理模式的需要,社區公益組織也能成為政府公共服務的有效補充。
在論壇上,來自重慶南岸區的一些社區管理者以實際情況表達了社會管理中的經驗和探索。
南岸區土山鎮騰龍社區負責人介紹,在社區新成立之初,居民的主要社區活動是打麻將、聊天、開荒種地,居民凝聚力、榮譽感、歸屬感都很差。經過社區組織文體隊伍、開設健康論壇等活動,社區一萬多人,有10%以上參與了社區活動,居民的幸福感提高了。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指出,通過這些例子可以看到,幸福社區的共同特徵就是創新了社區治理的模式。
而幸福的社區,不僅發揮了政府的作用,也充分激發了社區的企業、公益站、社區報社、基金會等各方的作用,真正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居民共同參與,法治保障的格局。
此外,這些社區裡活躍著一大批公益性組織,為社區提供了各種各樣不同的服務,滿足了不同群體的需求。
這些公益性組織,傳統方式是政府包辦、發起、設立,未來的方向則要政社分開,既要政府創造寬鬆環境,積極引導,同時要激發社會活力,讓居民自下而上的組建公益性組織。
肖澤敏認為,現在有一種社區治理模式叫三社聯動(即社區、社會組織、社工),是推進新型社區治理的有效模式。而基金會則是這種模式的源動力。
比如說桃源居社區公益基金會,不僅僅服務於項目,還能夠造血輸血,壯大基金會的同時,也幫助了其他組織,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