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業形態緩解年輕人短期就業壓力

2020-12-23 中工網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遊蘇杭)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促進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持續改善人民生活。

當前,數位技術大規模應用和滲透已衍生出諸多經濟運行新模式,並對就業生態、就業結構和就業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數字經濟催生的新就業形態已經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

為了幫助各界更好地了解我國新就業形態的發展現狀及其對傳統就業結構和模式帶來的影響,21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聯合滴滴發展研究院發布《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發展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基於滴滴平臺大數據和問卷調查數據,結合多維度宏觀數據,構建了新就業領域第一個指數——「網約車新就業綜合指數」。從規模質量和結構效益兩個維度,分別刻畫了網約車新就業在就業及經濟層面的貢獻率、就業靈活度、收入水平、數字服務保障水平和在優化就業結構以及重點人群就業等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珠三角、長三角和北京等東部地區成「新就業形態」發展的引領性區域

《報告》顯示,新就業綜合指數排名靠前的地區相連形成明顯的「V型」高地。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大城市群及北京是東部新就業的引領性區域;成都、長沙、西寧、拉薩則是中西部新就業綜合指數排名較高的代表性城市。

「新就業形態」在中西部和低線級城市作用突出

《報告》顯示,新就業規模質量指數和結構效益指數存在顯著的區域性差異。新就業規模質量指數排名靠前的多為東部省份、旅遊城市以及高線級城市;新就業結構效益指數則是中西部省份、資源型城市和低線級城市表現更優,新就業優化就業結構、彌合數字鴻溝的作用明顯。

「新就業形態」對緩解年輕群體短期就業壓力作用突出

《報告》顯示,由於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能夠迅速滿足勞動者短期就業需求,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的就業「穩定器」作用。國內疫情基本控制後,網約車新就業規模質量指數明顯回升,2020年第3季度已超過了疫情前水平。此外,新就業形態在疫情期間對緩解年輕群體短期就業困難的作用突出。2020 年2月起,網約車新增司機中 20-29 歲年齡段佔比不斷提高直到7月才出現下降。

不同月份20-29歲年齡段新增網約車司機疫情前後變化趨勢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數字經濟研究室主任蔡躍洲表示:「數字經濟催生的諸多新模式、新業態創造了大量新就業機會,成為對衝疫情影響的重要『緩衝器』。」

「為更好發揮新就業形態在『保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政府主管部門在履行好各自監管規制職責的同時,有必要提高監管部門之間協同水平,並加強監管部門同網際網路平臺之間的溝通;在嚴守安全底線、堅持有序發展、促進各方受益的前提下,降低勞動者進入新就業形態的門檻和成本,將推動靈活就業作為地方『保就業』的有益補充。此外,在就業社保方面,要充分考慮新就業形態的特點開展制度創新,出臺更具彈性的配套政策。」蔡躍洲表示。

責任編輯:李方

相關焦點

  • 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傾聽·關注新就業形態)
    核心閱讀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1—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今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並好於預期,離不開一系列保就業政策的實施,也得益於新就業形態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在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彈性、增加勞動者收入等方面,新就業形態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為不少人就業的新選擇。
  • 保障好新就業形態下的大學生就業
    ;加上經濟下行壓力、研究生擴招等帶來的滯後效應,這樣的形勢在未來幾年還將持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一詞共出現39次,從「六穩」到「六保」,黨中央均把就業任務擺在首位。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要立足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統籌考慮傳統就業形態與新就業形態對高校辦學育人的客觀要求,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根本舉措,履行好大學的社會責任。
  • 關注新就業形態:新崗位湧現 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結合
    核心閱讀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1—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今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並好於預期,離不開一系列保就業政策的實施,也得益於新就業形態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在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彈性、增加勞動者收入等方面,新就業形態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為不少人就業的新選擇。
  • 海交會賦能助推新就業形態
    2020年12月18日,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如期開幕,開幕式上為「海創人才南方創業服務中心」、「海歸新就業形態賦能中心」揭牌。「海歸新就業形態賦能中心」由全球青年創新領袖共同體促進會(PILC)聯合廣州科技金融集團和廣東創新創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旨在有組織、可持續地賦能新就業形態,為穩定就業大局和營造創業新生態做出貢獻。
  • 暨南大學丨「新就業形態」在穩就業方面的機遇與挑戰
    「新就業形態」是新經濟的產物,既區別於普通的正規就業形態,又與傳統的兼職、非正規就業等有所不同。與通常意義上的正規就業相比,「新就業形態」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對於從業者性別、受教育程度、工作時間等方面的要求更為寬鬆,從業者也更加年輕。與傳統兼職與非正規就業相比,新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對於「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需求也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收入水平也遠高於兼職與非正規就業者。
  • 關注新就業形態:新崗位湧現 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結合_新聞中心...
    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在線諮詢師……新職業不斷湧現、廣受關注,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新形態網絡數字平臺拆分工序,將任務分包給不同勞動者新就業形態是什麼?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新就業形態與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息息相關,是有別於標準就業和傳統靈活就業的平臺化組織用工和勞動者就業新形態。「隨著網絡數字平臺的大量湧現,原本招用1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被拆分成10個、100個甚至更多的工序和任務,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分包,讓很多勞動者一起來承擔這些任務,從而造就一批新的就業形態。」莫榮說。
  • 招聘「學士後」「碩士後」高校緩解就業壓力有新招
    今年年初的北京「兩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曾提議設置「學士後」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近日,在溫州大學就業網上,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發布招聘碩士後、學士後科研人員啟事。此啟事表示,招聘碩士後、學識後科研人員主要是為了深入紮實地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積極探索大學生就業新渠道,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科研團隊資源。
  • 瞭望丨新就業形態遭遇成長煩惱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學生就業難題打開了一扇窗。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副院長薄文廣表示,從事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會與共享平臺通過服務籤約形成一定的約束關係,但由於新就業形態彈性用工的特點,落實到監管上難度較大。再加上目前許多新就業形態在不同企業、地域的標準不一,容易陷入無序化管理的局面,這就加劇了從業人員的勞動風險。    基於上述因素,大部分高校、家長並不傾向於讓畢業生優先選擇新就業形態。
  • 職業選擇更多 發展前景廣闊(傾聽·關注新就業形態)
    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職業種類日趨多樣,從業人員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作為新就業形態的從業人員,他們的工作內容有了哪些新變化?職業技能有什麼新要求?對於職業發展有怎樣的新期待?讓我們走近他們,傾聽他們的職業故事。一把水白菜下鍋,趁空閒把蘿蔔雕成花,那邊端出鍋煲湯……廚房中飄來陣陣香氣,普通的食材在廚師羅才華手中迅速變樣兒。
  • 經濟參考報:網際網路就業新形態遭遇「成長煩惱」
    130家企業和機構在2萬平方米的展館內聚焦網際網路最新發展趨勢和前沿技術動態,著力展示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5G等領域的數字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成果。圖為觀眾在會上通過掃碼了解數字經濟人才招聘信息。記者 李鑫 攝近年來,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為緩解疫情下的大學生就業難題打開了「一扇窗」。
  • 「網際網路+就業」‖教育部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新舉措解讀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雙重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1.面對疫情,利用網際網路組織網上就業市場。在疫情緩解之前,舉辦網上就業市場,協調學校和用人單位以及社會各界力量,聯合舉辦「2020屆高校畢業生全國網絡聯合招聘——24365校園招聘服務」活動(24小時365天招聘活動)。高校要主動作為,充分利用學校各方面資源,發動全校所有師生員工全員抓就業。
  • 緩解就業壓力!黑龍江省29所高校已落實就業緩衝區崗位516個
    焦洋 攝人民網哈爾濱8月13日電(韓婷澎、焦洋)「在高校設立就業緩衝區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生就業不利影響的一項創新舉措,是深入挖掘高校內部就業崗位潛力,促進畢業生就業,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手段。」黑龍江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高鐵春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黑龍江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情況」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說。
  • 網際網路就業新形態遭遇「成長煩惱」 三重困境成「攔路虎」
    記者 李鑫 攝近年來,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為緩解疫情下的大學生就業難題打開了「一扇窗」。然而,作為新生事物,新業態崗位因社會認可度相對較低,正遭遇「成長的煩惱」,存在界定難、保障難、監管難等問題,亟待破解。
  • ...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 大力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 積極鼓勵個體經營...
    通知指出,通過大力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積極鼓勵個體經營發展等措施,進一步拓寬就業增收新渠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落實穩就業、保居民就業任務。進一步放寬新業態市場主體登記條件通知指出,大力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
  • 甘肅下發通知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 大力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 積極...
    通知指出,通過大力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積極鼓勵個體經營發展等措施,進一步拓寬就業增收新渠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落實穩就業、保居民就業任務。  進一步放寬新業態市場主體登記條件  通知指出,大力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
  • 報告指疫情催生新就業形態 或將彌補未來被淘汰的部分就業
    報告指疫情催生新就業形態 或將彌補未來被淘汰的部分就業中新社北京1月7日電 (李京澤)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7日共同發布《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1》(以下簡稱「報告」)。
  • 「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群體與工會工作」研討會舉辦
    本報訊(記者錢培堅)新就業形態已經成為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勞動就業的熱點問題。日前,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共建的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研究基地舉辦「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群體與工會工作」學術研討會。
  • 後疫情時期中國的就業問題及其應對
    但是要實現就業短期內大幅度回升的目標,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率還應保持更高的增速,我國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雖然後疫情時期我國在保就業和穩就業方面的政策成效逐步顯現,有助於緩解就業市場壓力,但一個基本判斷是四季度就業市場仍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並可能對明年的就業市場的供需產生較大壓力。 (三)不同行業就業形勢的分化及新就業形態的出現 在新冠疫情衝擊下,不同的行業和職業的就業形勢分化嚴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 研究生擴研能緩解就業壓力,但還有更好辦法嗎?
    研究生擴研能緩解就業壓力,但還有更好辦法嗎? 今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研究生擴招了。最近看到部分大學在公布研招線後,又公布了二次研招的劃線,而且劃線略有降低,於是一些學生和家長鬆了一口氣。 對於很多正在為就業而焦灼的學生和考研一族來說,擴招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冷靜下來想一下,擴招對緩解就業的拉動會有多大呢?
  • 三下鄉:非典與新冠下的就業共性與區別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問題主要體現在「就業總量壓力不減」和「結構性矛盾凸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成效,整體規模日益擴大,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上升,2019年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34萬,2020年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達到874萬,同比增長40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逐年遞增,客觀導致就業總量上升,這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持續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