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疫情催生新就業形態 或將彌補未來被淘汰的部分就業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報告指疫情催生新就業形態 或將彌補未來被淘汰的部分就業

中新社北京1月7日電 (李京澤)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7日共同發布《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1》(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疫情催生新就業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未來可能被淘汰掉的部分就業。

報告指出,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應用對就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對於就業的替代。有經驗表明,智能化和自動化對從事常規性勞動的大量替代大多為收入分布中處於中間位置的崗位。

其次,是對於新就業的創造。那些需要處理隨時可變形勢的工種,無論是相對低端的生活服務業崗位還是具有創造性、創新性的技術開發、藝術設計等高端崗位,其需求均相對提升。

此外,新技術的應用本身創造了新的業態部門,也催生一批新的就業,例如線上服務連帶的實物交易部分催生了大量物流行業的外賣和快遞崗位。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指出,在疫情期間,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模式以及點播電影等新興業態模式的成功探索,可能帶來一波快速的新型經濟和就業形態的產生。這些新的就業形式對應的新興職業、崗位以及工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在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過程中,以及不斷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現象下可能被淘汰掉的部分就業。

人力資本按照其獲得的方式可劃分為教育型人力資本、技能型人力資本、健康型人力資本、創新型人力資本四大類。報告認為,中國在推動人力資本積累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比如,教育型人力資本持續提高,中國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01年的7.62年增長到2015年的9.13年,2018年進一步提升到9.26年。大學毛入學率從2000年的12.5%提高到2010年的26.5%,2018年達到48.1%,中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據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將達到10.62年。

報告同時總結人力資本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十四五」時期中國人力資本發展戰略、目標、任務和舉措。(完)

相關焦點

  • 新就業形態緩解年輕人短期就業壓力
    當前,數位技術大規模應用和滲透已衍生出諸多經濟運行新模式,並對就業生態、就業結構和就業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數字經濟催生的新就業形態已經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為了幫助各界更好地了解我國新就業形態的發展現狀及其對傳統就業結構和模式帶來的影響,21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聯合滴滴發展研究院發布《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發展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
  • 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傾聽·關注新就業形態)
    「受疫情影響,傳統健身房招聘規模不大,我就加入了線上健身平臺,在網上帶團課,也有一對一指導。」剛畢業的李文慶選擇了線上健身教練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在線諮詢師……新職業不斷湧現、廣受關注,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保障好新就業形態下的大學生就業
    ;加上經濟下行壓力、研究生擴招等帶來的滯後效應,這樣的形勢在未來幾年還將持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一詞共出現39次,從「六穩」到「六保」,黨中央均把就業任務擺在首位。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要立足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統籌考慮傳統就業形態與新就業形態對高校辦學育人的客觀要求,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根本舉措,履行好大學的社會責任。
  • 關注新就業形態:新崗位湧現 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結合
    「受疫情影響,傳統健身房招聘規模不大,我就加入了線上健身平臺,在網上帶團課,也有一對一指導。」剛畢業的李文慶選擇了線上健身教練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在線諮詢師……新職業不斷湧現、廣受關注,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關注新就業形態:新崗位湧現 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結合_新聞中心...
    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在線諮詢師……新職業不斷湧現、廣受關注,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新形態網絡數字平臺拆分工序,將任務分包給不同勞動者新就業形態是什麼?這種新,體現為一批新就業崗位的湧現。「比如網約車平臺,就催生了網約車司機、司機服務經理、自動駕駛路測安全管理員、自動駕駛測試駕駛員等新的就業崗位。」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馮馨說。
  • 暨南大學丨「新就業形態」在穩就業方面的機遇與挑戰
    「新就業形態」在中國的發展情況近年來,中國新經濟的規模持續擴大,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獲取、開展、完成工作的新就業形態越來越普遍。根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20》的數據,2019年中國共享經濟提供服務者人數達7800萬人,較2018年增長4%;其中,平臺企業員工約623萬,較2018年增長4.2%。
  • 瞭望丨新就業形態遭遇成長煩惱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學生就業難題打開了一扇窗。    這種新就業形態一定程度上還為部分高校畢業生正式工作或繼續深造建立了「緩衝帶」。山東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生孫小逸(化名)已成功申請國外碩士項目,受疫情影響,目前在家上網課,同時還在一家傳媒公司兼職從事視頻剪輯工作。「一邊理論,一邊實踐,工作、學習兩不誤,還有錢賺。」孫小逸興奮地說。
  • 經濟參考報:網際網路就業新形態遭遇「成長煩惱」
    130家企業和機構在2萬平方米的展館內聚焦網際網路最新發展趨勢和前沿技術動態,著力展示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5G等領域的數字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成果。圖為觀眾在會上通過掃碼了解數字經濟人才招聘信息。記者 李鑫 攝近年來,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為緩解疫情下的大學生就業難題打開了「一扇窗」。
  • 新就業形態如何順勢而為?美團大學推新職人成長計劃
    「新職業的蓬勃發展見證經濟轉型升級,美團點評希望通過新職人成長計劃形成正向飛輪效應:藉助新職業等新就業形態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通過新職業人才的培養推動更高質量就業,激活業態創新活力,帶動消費升級,這些升級將進一步推動更多新業態新職業的誕生、成長。」美團點評副總裁毛方表示。
  • 網際網路就業新形態遭遇「成長煩惱」 三重困境成「攔路虎」
    記者 李鑫 攝近年來,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為緩解疫情下的大學生就業難題打開了「一扇窗」。然而,作為新生事物,新業態崗位因社會認可度相對較低,正遭遇「成長的煩惱」,存在界定難、保障難、監管難等問題,亟待破解。
  • 兼職佔家庭總收入40% 就業新形態勞動關係如何認定
    「受疫情影響,傳統健身房招聘規模不大,我就加入了線上健身平臺,在網上帶團課,也有一對一指導。」剛畢業的李文慶選擇了線上健身教練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在線諮詢師……新職業不斷湧現、廣受關注,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70%的職業將受到衝擊!今天國內首份AI與未來就業報告發布
    當前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新一輪信息技術發展正在成為全球範圍內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而與歷次技術進步一樣,人工智慧在解放生產力、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包括近年來引發熱議的就業替代問題、未來教育乃至社會平等諸多需要面對的問題。   雖然不同研究所得出的失業率相差較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慧即將導致一大部分勞動市場的人員失業並且需要重新尋找合適的崗位。
  • 受新冠疫情衝擊,上海就業形勢如何?一起來讀這份監督調研報告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受新冠疫情衝擊,本市就業形勢如何?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將促進就業專項監督作為重點監督項目。昨天(13日)下午,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了關於本市促進就業情況的調研報告。
  • 職業選擇更多 發展前景廣闊(傾聽·關注新就業形態)
    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職業種類日趨多樣,從業人員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作為新就業形態的從業人員,他們的工作內容有了哪些新變化?職業技能有什麼新要求?對於職業發展有怎樣的新期待?讓我們走近他們,傾聽他們的職業故事。一把水白菜下鍋,趁空閒把蘿蔔雕成花,那邊端出鍋煲湯……廚房中飄來陣陣香氣,普通的食材在廚師羅才華手中迅速變樣兒。
  • 海交會賦能助推新就業形態
    2020年12月18日,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如期開幕,開幕式上為「海創人才南方創業服務中心」、「海歸新就業形態賦能中心」揭牌。「海歸新就業形態賦能中心」由全球青年創新領袖共同體促進會(PILC)聯合廣州科技金融集團和廣東創新創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旨在有組織、可持續地賦能新就業形態,為穩定就業大局和營造創業新生態做出貢獻。
  • 疫情對部分群體就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就業受疫情影響人數眾多。中小微企業吸收了80%以上的就業。疫情期間,受訂單減少、合同履行困難、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等因素影響,企業出現資金緊張、經營困難等問題,影響了數量龐大的員工就業,即使沒有失業,也可能因暫時待崗或工資下調導致就業質量下降。外貿企業員工就業受到衝擊。
  • 中國人民大學:滴滴就業體系與就業數量測算(附下載)
    《報告》稱,2018年,滴滴出行平臺在國內共帶動1826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包括網約車、代駕等直接就業機會1194.3萬個,還間接帶動了汽車生產、銷售、加油及維保等就業機會631.7萬個。後者是滴滴平臺對出行行業上下遊間接帶動的就業機會和崗位。據了解,直接就業類型主要是指通過滴滴平臺的具體業務模塊直接帶動的就業機會,包括滴滴平臺自身就業和網約車、代駕、單車、車服等業務相關就業。
  • 解「詞」大會③丨新就業形態,除了朝九晚五上班,你還有其他選擇
    新就業形態,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具有就業容量大、進出門檻低、靈活性強等特點的新就業形態,在穩就業、保民生中發揮積極作用。新就業形態是什麼?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談到:目前已經出現的新就業形態表現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面。從生產力的角度,「新就業形態」是指新一輪工業革命帶動的智能化、數位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
  • 極光:2020年畢業生規模超870萬,年輕求職者就業規模將再創新高
    新就業形態獲認可,教育部通知,將開設網店歸為「自主創業」,網際網路營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以及自由撰稿人等均算「自由職業」,二者均屬於就業的形式之一。目前新工作模式層出不窮,求職者未來將擁有多樣化工作模式的選擇,包括彈性工作制、共享員工、在家辦公等。
  • 《數字文化產業就業報告(2020)》在京發布
    11月13日下午,以「新就業、新模式、新引擎」為主題的《數字文化產業就業報告(2020)》發布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主辦,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騰訊公司、閱文集團、歡聚時代、智聯招聘等單位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