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疫情催生新就業形態 或將彌補未來被淘汰的部分就業
中新社北京1月7日電 (李京澤)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7日共同發布《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1》(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疫情催生新就業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未來可能被淘汰掉的部分就業。
報告指出,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應用對就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對於就業的替代。有經驗表明,智能化和自動化對從事常規性勞動的大量替代大多為收入分布中處於中間位置的崗位。
其次,是對於新就業的創造。那些需要處理隨時可變形勢的工種,無論是相對低端的生活服務業崗位還是具有創造性、創新性的技術開發、藝術設計等高端崗位,其需求均相對提升。
此外,新技術的應用本身創造了新的業態部門,也催生一批新的就業,例如線上服務連帶的實物交易部分催生了大量物流行業的外賣和快遞崗位。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指出,在疫情期間,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模式以及點播電影等新興業態模式的成功探索,可能帶來一波快速的新型經濟和就業形態的產生。這些新的就業形式對應的新興職業、崗位以及工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在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過程中,以及不斷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現象下可能被淘汰掉的部分就業。
人力資本按照其獲得的方式可劃分為教育型人力資本、技能型人力資本、健康型人力資本、創新型人力資本四大類。報告認為,中國在推動人力資本積累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比如,教育型人力資本持續提高,中國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01年的7.62年增長到2015年的9.13年,2018年進一步提升到9.26年。大學毛入學率從2000年的12.5%提高到2010年的26.5%,2018年達到48.1%,中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據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將達到10.62年。
報告同時總結人力資本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十四五」時期中國人力資本發展戰略、目標、任務和舉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