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2020-12-16 騰訊網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就是成為自己。

而對於什麼是自己,他說到,自己即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如果這些生命體驗都是被動參與的,或者都是別人意志的結果,那麼這個人就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如果這些生命體驗都是我們主動參與的,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無論生命體驗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我們都是在做自己。

這說明,成為自己或做自己,和我們的感覺、意志有直接關係。

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按照自己的感覺或遵從自己的意志行事,尤其是不敢活出攻擊性,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是以和為貴,現實生活也不允許我們隨心所欲,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在我看來,先活出攻擊性,然後才能成為我們自己。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活出攻擊性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攻擊性誰都有,它是一個好東西

我們要知道,誰都不好惹,包括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攻擊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攻擊性是一個好東西,因為它是我們生命力的象徵。

正如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的那樣,攻擊性等同於活力或動力,每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個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時,自然會有攻擊性。

只是很多人可能對攻擊性有誤解,認為攻擊性是罵人、爆粗口,其實並非如此。

攻擊性,指的是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敢於提出自己的需求、敢於拒絕、敢於要求、敢於表達、敢於創造、敢於打破墨守成規、敢於特立獨行,即敢於做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見"老好人",感覺他們從不發脾氣,但那是真實的他們嗎?當然不是,因為誰都有攻擊性,不可能事事都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他們一樣會有憤怒,只是沒有表達出來,甚至他們都覺知不到。

就像那些討好型的人,他們忘記了為自己考慮,只想著自己付出,以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肯定,只是討來的好,並不是真正的好,換句話說,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好,因為習慣討好的人,是沒有自我、沒有原則、沒有界限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也沒人願意和這樣的人建立深度關係。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就是討好型的人。小時候為了討好父親,習慣做鬼臉,結果落下後遺症,一緊張就會做鬼臉,導致自己很多場合尷尬不已;長大工作後,不敢為自己利益爭辯,委曲求全,失去工作;戀愛後,更是沒有自我,愛得卑微,最後過完了自己無聊的一生。

當然,這和她從小被忽視的生活經歷有過,但作為成人的我們,要明白敢於活出攻擊性,敢於為自己發聲,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2.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前面說了,每個人都有攻擊性,誰都不是好惹的,但為什麼很多人不敢表達攻擊性呢?

答案是他們害怕,而害怕的背後就是在保護自己。

就像松子,她不敢和同事爭辯,寧願為了學生失去工作,就是擔心對方不高興,或害怕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說到底就是在保護自己。

那麼,具體來說,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到底在害怕什麼呢?

其一,他們害怕孤獨

松子從小就希望得到和妹妹一樣的愛,只是妹妹生病,父母更偏愛她,而她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向父母提要求,或許就是害怕父母不高興,對她有意見,進而更加孤立她,這就是害怕孤獨。

在一段關係中,如果我們提要求,或拒絕,就會面臨著失去這段關係的風險,而和一個人斷了聯繫,就會感到孤獨,所以不表達攻擊性的好處,就是不用面對孤獨的可能性。

其二,他們害怕被懲罰。

那些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除了避免讓自己感受孤獨外,還是害怕被懲罰。松子當時不敢拒絕作家男友的要求(讓她出去賣身賺錢),一方面害怕對方離開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對方打罵自己,而這些擔憂,其實就是害怕被懲罰。

當我們攻擊別人時,很可能反過來被別人攻擊,所以才會忍氣吞聲,偽裝成"老好人"。

其實,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害怕不和諧等等,但不管是出於怎樣的理由,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就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3.活出攻擊性,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有力量

成為自己,需要尊重自己的感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這需要我們活出攻擊性,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有力量。

沒有人不會表達攻擊性,只是有些人選擇了不表達。

那麼,我們該怎樣活出攻擊性呢?

首先,意識到自己不去表達攻擊性而不舒服。

前面說了,有些"老好人"自己沒有覺知到不舒服,因為那是潛意識裡做出的選擇,而想要活出攻擊性,就要有意識地自我覺醒,審視自己的內心,這樣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否生活愉快。

就像松子,成人後需要不斷自省,反思自己,這樣才能知道自己愛得是否舒服,否則總是圍著對方的感覺轉,永遠無法成為自己。

當然,這樣的自省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不過可以試著從重視自己的感受開始。

其次,問問自己不敢表達攻擊性的背後,到底在怕什麼。

不敢活出攻擊性,是因為懼怕,這個害怕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弄清楚,只有知道具體原因,才能再次理性判斷,進而做出符合自己意願的選擇。

松子即使被家暴,也不願離開當時的男友,因為她太害怕孤獨了,在她看來,和男友在一起就算是地獄,也好過一個人生活。

當然,那是松子自己的選擇,最後的結果也是她自己承擔。

再次,重新審視這樣的恐懼,再問問自己,是這段關係重要,還是自己的感覺重要。

這個過程,才是我們能否活出自己的關鍵。

回到文章開頭羅傑斯的觀點,只有我們的生命體驗是自己主動參與的,那才是活出自己。對於松子當時拒絕好朋友勸說這件事來說,她是在活出自己,因為那是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的選擇,只是這樣的選擇還是在討好。她在朋友面前活出了自己,卻在男友面前失去了自己。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一直忠於自己的內心,重視自己的感覺,敢於為自己活著,這樣才是真正地成為自己。

當然,活出自己,並不代表我們要成為一個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的人,而是敢於捍衛自己的邊界,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再為一段關係妥協、隱忍、討好、吃虧、被人欺負等等。

寫在最後:

活力,總是帶著攻擊性的。

無論多麼害怕攻擊性,我們其實都能體驗到,如果一個人身上沒有攻擊性,很容易像是虛假的,也很難和他人建立生動且真切的關係。

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意義,是成為自己,如果活不出攻擊性,就無法帶著主體感展開自己的生命,自然無法活出生命的意義。

當然,活出攻擊性,是需要一點一點開始的,要用一生的尺度來衡量。

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按照自己的感覺或遵從自己的意志行事,尤其是不敢活出攻擊性,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是以和為貴,現實生活也不允許我們隨心所欲,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在我看來,先活出攻擊性,然後才能成為我們自己。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活出攻擊性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 人,不能不為自己而活,但也不能只為自己而活
    有時候,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其實並不多!滾滾紅塵,我們必須時刻與世俗環境保持距離,才能夠保留幾分清醒的意識。如果把一個人的一生用30年劃分,那麼在他第一個30年當中,大部分時間可能都是被環境裹挾著前進的。
  • 人,要為自己而活
    因為生活的壓力,我們不能懈怠,不能倒下,即便滿身疲憊,但看看腳下的路,卻無路可退。02很多人,為父母而活。我們都知道父母一路拼搏的不容易,總想著,長大了,替父母分擔一點,把孝順這件事揣在胸口,不敢懈怠,也從未忘記。
  • 不敢倒下的一族,你不只是為自己而活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不敢倒下的一族,因為我們都是在滾著石頭上山,我們到下了,石頭不但會從我們身上壓過去,而且會壓到我們身後的人。不敢倒下的一族,你不只是為自己而活。02不敢倒下的一族,你不只是為自己而活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不敢倒下的一族,因為我們都是在滾著石頭上山,我們到下了,石頭不但會從我們身上壓過去
  • 人到中年,請為自己而活,別為面子而活
    但其實,人到中年以後,並不需要活得這麼累,不用把別人的眼光當成一回事,當你不再為了面子東奔西跑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如此輕鬆的,為自己而活,放棄那些虛偽無謂的東西。很多人都會感嘆,為什麼有一些人在生孩子以後,身材不走樣,生活依舊輕鬆,那只是他們展示在朋友圈之中的樣子,而不是真實生活的樣子。你看到了他們美麗的臉,卻沒有想過為什麼從來不發全身照,你看到他們每天精緻的餐點,卻沒有想過究竟是不是用來自己吃的。
  • 人到底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別人而活?
    最近不管是在網上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是可以聽到別人這樣說「我們生活一定是要為自己而活!」當然這句話也是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不管是女性獨立的話題,還是為自己而活的話題都是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和心聲。但是仔細的想想來看到底什麼是為自己而活什麼不是為自己而活的呢?為自己而活是什麼樣的?從古至今中國的父母都是好像為自己的孩子而活的,他們教育著自己的孩子不斷努力的賺錢想要給他們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一生中忙忙碌碌的工作賺錢,再來說說我們自己說是為自己而活要不斷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說是將來為好的工作機會做準備。
  • 為丈夫活?為孩子活?其實只是怕自己不被需要
    不過短短幾年,整個人的氣質和外貌仿佛變了一個人。記得以前的她打扮時尚,身材良好,現在衣服仿佛就那幾件,連妝也不化了。我以為像她這樣為家庭著想的女人,會得到孩子和丈夫的尊重和喜愛。一次家庭聚會中,她和我抱怨,明明自己對這個家庭盡心盡力。她無奈地問我,為什麼放棄自己,為孩子而活,為丈夫而活,為什麼他們永遠都不會理解她。後來我告訴她,其實她並不是在為他人而活,她是想要在這個家中找到一份存在感,想讓自己知道被這個家庭需要。
  • 為自己而活,不要為了不值得的人付出所有
    ,雖然說辭五花八門,但總結一句話就是:如果你敗了/你敢反抗,我就毀滅你所在乎的一切!起初對於這樣的套路,年幼的我仿佛此刻與好人一樣感同身受,因為劇情之後的安排,是好人爆發出壞人難以預料的強大力量,然後把壞人打翻在地,在那個時候我就深深相信,只要我是好人,我有需要保護的人,我就不可能被壞人擊敗!成長會摧毀幻想,讓人在現實之中迷失方向。
  • 心理健康的人,不會一直隱藏自己的攻擊性【轉曹暉博士】
    大學社團中,因為她很隨和,所以常常被叫去做一些別人不願意做的辛苦活。她做了幾次也覺得不開心,但說不出來,只能繼續做著,安慰自己反正比較閒。工作後,領導隨便定了個太高的目標不敢反駁,拼命去做做不到,最後挨了罵;開會時同事甩鍋給自己,不敢站出來說話,儘管內心委屈滿滿。幾段戀愛也是這樣不疾而終。
  • 2018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的精彩灑脫(經典句子)
    為別人著想,為自己而活。為別人著想,才不失活的高尚;為自己而活,才不失活的灑脫。 2. 儘管我們常說為自己活著,但實際上我們都通過別人的眼睛看自己的形象。一個從來沒有得到承認的人,很難產生對生命的熱情。我們穿衣打扮或者努力學習工作,不僅是為了實現自我,也為了成為群體中被認可的一員。
  • 人這一輩子,不要為別人而活,而要為自己而活
    生活在社會的大染缸裡,我們從一個有點浮躁的人變成了一個獨立的人,我們已經從一個人行動變成了膽小,這不是因為我們不稱職,而是因為我們太在意別人說什麼、想什麼,甚至是他們想要我們做什麼。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快樂,因為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迎合別人的要求,而刻意改變,違背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甚至表面上假裝快樂,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越來越不快樂。
  • 什麼才算是為自己而活?
    社會發展到今天,一直有一個問題縈繞著大部分的人:怎麼才能為自己而活?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在為別人而活?不是為家庭為父母,就是為妻子為兒女;很奇怪,無論怎樣錢多錢少,怎樣體面風光,就總有很多人覺得這是自己不要的生活,是迫於生計與責任,才不得不這樣過的?
  • 遵從自己的內心,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生活從來都是自己經營的,別人說的話,在我們眼中只是建議。可是,生活的主角是你,所以,凡事還是要遵從自己的內心,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我相信有一部分人,從小到大就是父母的驕傲。有的人從小就頂著「優秀學生」「好孩子」「乖乖女」的頭銜。
  • 清華退學學霸考699分,那些敢自己做決定的人,都活出了自己
    不贊成這種行為。不過也有人說:復讀是人家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又不違法,能再次考上也是別人的本事。武志紅曾說: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為了活出自己這些學生連自己做選擇的權利都沒有了,最後也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做出選擇。於是,會對他們所學的科不感興趣,沒有熱情。他們擁有共同的特點: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到哪兒去,找不到自我,覺得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他們活著,卻從來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了家人。
  • 「你不開心為什麼不說啊」|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從不隱藏自己的攻擊性
    慢慢地,她就不哭了。而弟弟小時候性格直率,經常因為 「頂撞」 爸媽被打。她每次都在一旁看著,不敢出聲。有一次弟弟不小心擋住了電視,爸爸剛好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煩心,就衝弟弟大發脾氣。弟弟很不服氣:「我只是不小心,你為什麼發那麼大火!莫名其妙!」爸爸聽到後火氣更大,馬上拿起皮帶抽打他,一邊打一邊說弟弟嘴硬,該打。這些經歷都在告訴她:不舒服、不開心、憤怒,都是不能說的。
  • 心理學:對待生命最好的態度,就是活出最好的自己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人的一生,深深淺淺走過,有低潮也有高潮,而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對待生命最好的態度其實就是這一句話,活出最好的自己。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活出最好的自己,因為活出最好的自己,需要東西很多,它需要我們擁有強大的內心,足夠的知識與技能,更需要對自己全然負責的勇氣與態度。一、接受人生無常,不糾結,不內耗活出最好的自己,並不是說要樹立巨大的目標。而是無論生活發生什麼,你都能以歡喜的姿態去接納當下。
  • 我們首先為自己而活才能為他人而活
    其實,聽到這樣的話,我真的不明白他們說這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意思。是說家庭拖累了他,還是因為家庭他才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有次相聚的時候我們聊到了各自的工作事業以及家庭。有一個朋友一個勁的在那裡長籲短嘆的,我們問他怎麼了?他說:「有了家庭的之後,他已經很久沒有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但即使這樣一個家還是矛盾不斷,讓我感到很疲憊。」
  • 王徽之|為自己而活
    這聽起來非常簡單的道理,實際上現在的許多人仍不明白。        人到底為誰而活?如果這是個考題,大多數人的答案是:為國家、為子女、為父母、為家庭、為理想、為事業。         這個答案,魏晉以前的人也是這樣答的;到了宋以後,也是這樣回答的。         現在所謂的家國情懷,所謂的為什麼奮鬥終生,就是這樣的標準答案。
  • 人活在世界上,要為自己而活,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
    人的一生一定要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負責,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現在很多的女性都趨向於獨立,韓國的獨立女性就是最為明顯的變化,從上個世紀相比,更逗的韓國女性選擇做獨立女性,就是單身過日子唄,其實,在我國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單身的了。
  • 金庸:人活一世,不過是「大鬧一場」
    對於這番話,其實很多人都感覺頗有深意,什麼是「大鬧一場」而又悄然離去呢? 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複雜。人來到這個世上,你想怎麼過,那就怎麼過,想如何活出這一生,就去拼盡全力活出這一生。 人,赤條條而來,最終也不過是赤條條而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