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人,不會一直隱藏自己的攻擊性【轉曹暉博士】

2020-08-29 攬月975


01

前陣子有個朋友約我出來聊天。

她最近得了抑鬱症,正在吃藥和接受心理諮詢。

我們大學時候在社團認識,她健談開朗,很照顧人的感受。如果不是有心理學基礎,恐怕我在聽到她得抑鬱症的消息後,也會相當訝異。

隨著聊天的深入,我才發現她隨和的外表下,壓抑了很多不舒服的感受沒有說。

大學時住宿舍,她斷斷續續失眠了兩三年。

她對睡眠的光線和聲音非常敏感,但有個室友因為男友隔三差五的加班,總會不時在深夜裡,突然打開檯燈和剛回家的男友視頻。

其他室友倒是睡熟了,只有她一個人在被窩裡,塞著耳塞聽著耳邊嗡嗡的對話,戴著眼罩的眼睛還是能感受到亮光。

生物鐘一被打亂,即使等到室友關燈睡覺,她還是要輾轉一兩個小時才能入睡。

睡不著。

隔三差五地失眠。

一開始想過開口和室友說,但話到了嘴邊又憋回去了,怕說了室友不開心。

前幾次沒說,後面就更難開口。

幾次之後,她開始說服自己,體諒一下室友異地戀的不容易。

過了一兩個月,她接受了這個事情,每次室友一開檯燈,她就聽著歌看著天花板,越看越清醒。

直到大三下學期,因為檢查出了身體的毛病,需要持續休息,她才找了個理由搬出去。

室友至今都不知道她因此失眠了那麼久。

這種模式一直在她的生活中運行。

大學社團中,因為她很隨和,所以常常被叫去做一些別人不願意做的辛苦活。她做了幾次也覺得不開心,但說不出來,只能繼續做著,安慰自己反正比較閒。

工作後,領導隨便定了個太高的目標不敢反駁,拼命去做做不到,最後挨了罵;開會時同事甩鍋給自己,不敢站出來說話,儘管內心委屈滿滿。

幾段戀愛也是這樣不疾而終。

男友答應來接自己,結果和朋友聚會不小心喝了點酒,很晚才想起告訴她不能開車,那時候她一個人在公司裡已經等了一個多小時了。

她當時內心失落透了,但到對話框裡,她回了個 「沒關係」,然後默默地自己打車回了家。

每段戀情到最後,都是因為類似的失望累積太久,感情變得越來越淡,最後不了了之。

不舒服,不敢說;不舒服,安慰自己;不舒服,就慢慢遠離這段關係....

直到接受了一段時間的諮詢,她才發現憋著憋著,是能憋出抑鬱的。

02

「你不舒服為什麼不說?」

當我問到這個問題時,她下意識回:說了沒用,還更糟糕。

小時候的她身體嬌弱,常受欺負,回到家哭個不停。媽媽聽久了覺得煩,指責她就知道哭,是個沒用的愛哭鬼。

慢慢地,她就不哭了。

而弟弟小時候性格直率,經常因為 「頂撞」 爸媽被打。她每次都在一旁看著,不敢出聲。

有一次弟弟不小心擋住了電視,爸爸剛好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煩心,就衝弟弟大發脾氣。

弟弟很不服氣:「我只是不小心,你為什麼發那麼大火!莫名其妙!」

爸爸聽到後火氣更大,馬上拿起皮帶抽打他,一邊打一邊說弟弟嘴硬,該打。

這些經歷都在告訴她:不舒服、不開心、憤怒,都是不能說的。

一旦表達出來,就會被鄙視和嫌棄,甚至會被對方給打壓下去。

於是每一次憤怒、委屈、煩躁噴湧而出的下一秒,她就馬上退了回來。

但這種暫時的平靜,隱藏著更大的危機。

心理學上把這種試圖釋放攻擊的動力,叫做攻擊性。

這是一種人的本能。

一個人的攻擊性,如果不向外釋放的話,就會轉向攻擊自己,沒有第三個出口。

當攻擊性被認為是好的,被允許表達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慢慢學會如何合理地表達。

例如溫和地拒絕別人、堅定地表達憤怒,合理地劃清邊界。

而當它被認為是一件不好的、不被允許的事情時,可能會有兩個結果。

一個是轉向自己。

就像我那位朋友一樣,不斷轉向自身和合理化,成了一個老好人和軟柿子。

邊界不斷被侵犯,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內心卻直積壓著負面的情緒。很多抑鬱,就是這樣產生了。

另一個結果,是不合理的釋放,這將會帶來巨大的摧毀或分裂。

03

之前看過一個很經典的電影《黑天鵝》。

女主角妮娜是個乖乖女。

媽媽當年為了生下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並常常以這個理由幹涉女兒的生活和決定,對她嚴加管控。

她的表達是完全失效的。

小時候每次上芭蕾課前,她總哭著不願進教室,但媽媽為了圓自己的芭蕾夢,一次次把她推進去;

有一次媽媽買了蛋糕,她開口說了一句現在不想吃,媽媽立馬變了臉色,拿著蛋糕作勢要往垃圾桶扔,嚇得她趕緊道歉,立馬一口口把蛋糕吞下去;

媽媽喜歡不時闖入她的房間,不讓她的房門上鎖,她需要隱私,但怕一說媽媽又變臉,不敢說。

直到競選了芭蕾劇《黑天鵝》的主角,她的生活才發生了轉折。

在這個劇裡,她既要扮演優雅善良的白天鵝,又要扮演大膽火辣、敢愛敢恨的黑天鵝。

在練習過程中,老師很敏銳地察覺到了她的問題:

太乖、太假、不像是一個真實的人。

始終沒有釋放自己的攻擊性,跳不好黑天鵝。

而不巧,她的競爭對手是一個敢於直面欲望、表達感受的人,所以她跳起黑天鵝非常有力量。

在競爭對手的步步緊逼之下,她為了找到黑天鵝的感覺,學著釋放內心那股壓抑太久的洶湧情緒。

她開始表達自己。

在媽媽試圖用放棄事業來綁架她時,她說:那份事業是 28 年前母親自己放棄的,不必再提起;

當媽媽再次進入她房間時,她關門夾住了媽媽的手,等媽媽痛得把手伸回去之後,她找了根棍子堵住了門;

當媽媽覺得她最近太瘋狂,幫她取消了《黑天鵝》的表演時,她告訴媽媽:她想去。在被阻止之後,她扭傷了媽媽的手,逃出那扇家門。

當壓抑太久的攻擊性一旦釋放,便變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破壞力。

她在表演前和競爭對手吵了一架,意外向競爭對手的肚子捅了一刀。

等到了舞臺結束,她看到自己血淋淋的肚子時,才發現那個充滿攻擊性的競爭對手,不過是自己分裂出的一個人格。

當一個人的攻擊性從小被無限地壓抑,他只能走向2個結局:

抑鬱,或者摧毀。

若在這個輪迴中,當他有幸覺察到一些不對勁,在往後的日子,他仍需要經歷漫長的挫折和學習,才能成為活出不好惹的自己。

而最好的結果,是從小就能被允許釋放自己。

04

曾經看到過一段話,描述了攻擊性流動的場景:

你攻擊了我

而我帶著愛容忍了你的攻擊

還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

這意味著

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見和允許

並經由我愛的目光

轉化成了白色的生命力

允許、接納和理解

可以讓帶有破壞的攻擊性

變成積極的生命力

我覺得這是父母給小孩最有活力的禮物了

之前看過一個萬聖節整蠱小孩的視頻。

所謂的整蠱,就是熊爸媽們把孩子們挨家挨戶要到的糖果藏起來,然後告訴他們,糖果被爸媽吃了,錄下他們的反應。

聽到糖果被吃掉後,大部分小孩都是花式地哭,捂臉哭、大哭、躲在房間裡哭.......

但其中有幾個小孩的反應讓我很驚奇,他們不卑不亢,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批評媽媽這樣做不禮貌

憤怒地表達自己的失望

警告媽媽

直接說「討厭/恨」:

我恨你

我討厭你

你太讓我失望

這樣做非常不禮貌

......

這就是一個人心愛的東西被無理搶走時,正常的反應。

其中有個媽媽聽到這些話後,第一反應是:

你確定真的要恨媽媽嗎?我是你媽媽,你怎麼能恨我呢?

一下子就讓孩子感覺內疚了,把情緒又憋了回去,轉向攻擊自己。

但這個時候的憤怒,不是很正常嗎?

允許他們說出來,然後給他們一個反饋。

如果是自己錯了就放下父母的架子,真誠地道歉;如果是其他原因,再看如何去解決。

要讓他們知道:不舒服就說,這樣才有溝通和解決的機會。

電影《怦然心動》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女兒有一天發現自己心愛的梧桐樹要被鋸掉,她趕緊爬到樹上遲遲不肯下來,一直在抗議。

但梧桐樹是合法被砍,下面的工人不斷發出警告:再不下來就直接鋸樹了。

爸爸擔心女兒的安全,爬上了樹,嚴肅地告訴她,他知道她很捨不得這棵樹,但為了安全,她現在必須下來。

女兒最後不得不下了樹,終日鬱鬱寡歡。

幾天後,爸爸畫了一幅梧桐樹,放在她的房間裡。女兒看到畫之後非常驚喜,失落的內心有了新的寄託,悲傷的心情也逐漸緩解了。

爸爸的舉動教會了她兩件事情:

即使情緒再洶湧,也不能以自我傷害 / 傷害別人的方式去表達;

即使不能獲得想要的結果,也要去表達,起碼情緒能被看到和釋放。

在不舒服的時候,能站出來說,合理地爭取權益,接受客觀的不可得。這可比簡單的壓抑和懂事,要健康多了。

結語

你必須活出攻擊性,然後你才能真實,也因為真實,你才有可能建立真實的情感關係。

當然,攻擊性是危險的,它不能簡單地發洩,也不能真去傷害人,真去搞破壞,把攻擊性活成生命力,這需要智慧。

【注:如有侵權,請您聯繫平臺刪除】


相關焦點

  • 「你不開心為什麼不說啊」|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從不隱藏自己的攻擊性
    但這種暫時的平靜,隱藏著更大的危機。心理學上把這種試圖釋放攻擊的動力,叫做攻擊性。這是一種人的本能。武志紅老師曾說過:「一個人的攻擊性,如果不向外釋放的話,就會轉向攻擊自己,沒有第三個出口。」當攻擊性被認為是好的,被允許表達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慢慢學會如何合理地表達。例如溫和地拒絕別人、堅定地表達憤怒,合理地劃清邊界。
  • 2-高三男生強迫思維與行為醫治無效休學無法高考的曹博士催眠心理治療
    其實我們都在催眠與被催眠中,一般人以為有些人可以或不可以被催眠,然而真正的催眠——是最百分之一百!——NLP創始人 約翰.葛瑞德你為什麼要運用催眠產品?因為這是一個能有效開發你潛能的方式,在你心靈最放鬆、最寧靜的時刻提升你自己!
  • 生活壓力大到喘不過氣時,壓抑自己沒有用,要懂得適當宣洩
    想問問你是否長時間壓抑自己?儘管身邊人的某些言行舉止可能令你感到不滿,你還是選擇信任。你是否認為自己一直擔當好人的角色。但也總是被欺壓,始終無法為自己爭取權利。你是否也在經常盡力隱藏自己的情緒,即使心中已經波瀾起伏,卻還是克制自己不能發作,內心委屈又壓抑。
  • 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就像那些討好型的人,他們忘記了為自己考慮,只想著自己付出,以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肯定,只是討來的好,並不是真正的好,換句話說,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好,因為習慣討好的人,是沒有自我、沒有原則、沒有界限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也沒人願意和這樣的人建立深度關係。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就是討好型的人。
  • 心理學: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當然不是,因為誰都有攻擊性,不可能事事都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他們一樣會有憤怒,只是沒有表達出來,甚至他們都覺知不到。就像那些討好型的人,他們忘記了為自己考慮,只想著自己付出,以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肯定,只是討來的好,並不是真正的好,換句話說,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好,因為習慣討好的人,是沒有自我、沒有原則、沒有界限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也沒人願意和這樣的人建立深度關係。
  • 遠離這樣說話的人,心理學家:他們的攻擊性都很強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些看似文質彬彬的人,可能實際上是個油嘴滑舌的騙子;有些看起來老實憨厚的人,可能擁有很強的暴力傾向。如何透過表面,探尋一個人最真實的性格呢?有時候我們可以從對方的「言語」來下收。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有潛在攻擊性的人,往往都喜歡這麼說話。
  • 還原事物的真實面目,最終看透人心和人性-分享曹博士催眠大師課!
    當今心理諮詢各大療法的總結和比較,如精神分析、認知療法、行為療法,以及各種非主流技術(森田、敘事、繪畫、沙盤、家庭系統排列、內觀、禪定等),讓呱呱們對於幾乎所有心理治療與靈性成長的方法技巧有一個整體的框架和領悟,無論是想學會術,還是想修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 心理學:表達攻擊性,是一種取悅自己的能力,請問你具備嗎?
    這位網友的擔心是正常的,刻意壓抑自己的攻擊性,對心身健康不利。攻擊性是心理學中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概念,這一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性是一種心理能量,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徵性、合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導致精神病。
  • 心理學:有攻擊性女性的心理是?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來減輕壓力
    不知為何對她人採取攻擊性態度的女性不在少數。如果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和她搭話的話,可能會受到意想不到的心理上的傷害。為了不承受壓力,我們或許應該掌握應對這種類型女性的方法。本文將介紹有攻擊性女性的心理和有效的應對方法。
  • 從杭州女子被殺案談人的攻擊性,提高生命安全的自我防範意識
    攻擊性是人的心理動力之一,一般是指有意識地挑釁他人、侵犯他人、對事物有意損壞等具有破壞性人格特徵的行為。義大利心理學家安東尼奧.梅內蓋蒂在《本體心理學療法》一書曾經說過:攻擊性是某種行為的必要性,某種主體推動下的行為的迫切性,是一種必要的動力,就像是強制性的制衡,也就是一股勢不可擋的衝動,一種自身的抵制。
  • 揭秘夢境:新算法告訴你夢中隱藏的心理與情緒
    像許多人一樣,Izzy會夢見一些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和奇怪的人物。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用自動化工具分析了數千個夢,結果表明Izzy的夢可能只是她青春期焦慮的一種表達——對其日常經歷的一種有趣反映。研究人員表示,該工具可以識別和量化夢中的角色、互動和情緒,有助於心理學家快速識別患者潛在的壓力源和心理健康問題。
  • 兩性揭秘:為什麼要在撫慰中加點攻擊性
    相反,「攻擊性」則源於個人力量,也就是說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從而承認對方是一個與自己平等的個體。健康積極的攻擊性是一種有利於交往、親密接觸和交流的能量,是生命力的最直接、也最原始的表達,沒有它也就不會有長久不衰的性慾。格式塔療法創始人弗烈茲·皮爾士(Fritz Perls)就曾把「攻擊性」放置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中心位置。
  • 心理學:越是心理不健康的人,越是賺不到錢,人際關係也越不好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攻擊性是人的基本動力,是活力和創造力的源泉;弗洛伊德認為假如一個人不能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他就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著名的母嬰專家、心理學家溫尼克特認為,每個生命都宛如一個氣泡,所謂的攻擊性就是氣泡變大的必然張力。
  • 心理學:層次越高的人,越不會一團和氣,反而有這些「攻擊性」
    這不僅讓你感嘆道,層次越高的人,越是和善。但事實上,如果你和層次高的人多接觸以後,你會發現,和善只是他們的表面。事實上,每一個大佬,都擁有極強的攻擊性。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真正成熟,高情商的人,往往都會有這幾種「攻擊性」。
  • 孩子,別怕,我在這兒,盡情釋放你的攻擊性,摧毀想摧毀的一切吧
    ,而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本能,不應該被盲目壓制。從生理方面來講,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可能有著一定的神經基礎,人的動物性決定了人天生就有攻擊性,對動物的研究也表明,人類大腦最古老、最原始的下丘腦與暴力和攻擊有關。從心理學上來講,攻擊性是一種心理傾向。對於心理健康的人而言,釋放攻擊性是一種宣洩手段;對於抑鬱症患者而言,釋放攻擊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壓抑感。
  • 心理學:喜歡吃辣的人,可能更有攻擊性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言為心聲」,我們的字裡行間以及講出的話語裡潛藏著我們的性格心理同理,有些西方國家認為「人如其食」,也許是給予食物進入身體後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我們吃的食物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我們的心理特徵。食物有酸、甜、苦、辣、鹹的五種,而只有辣最特別。辣的感覺是通過辣椒素作用於舌頭的味覺纖維上的受體蛋白而產生的的。
  • 職場上,真正厲害的人應當具備的「高攻擊性」,善於打破公司和氣
    大家應該都聽過「欺軟怕硬」這個成語吧,善良的人總是會被欺負,那些具備攻擊性的人,反而不會有人欺負,人善被人欺,善良也要有鋒芒。我們要善於用自己的高攻擊性保護自己,保護他人,徵服他人,一直軟弱下去,總是會被他人欺負,一直會讓自己抬不起頭,好的一面永遠只展現在信得過的人面前。
  • 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刻不容緩|三明市實驗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宣傳
    幼兒心理健康的標誌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係融洽、性格特徵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幼兒心理健康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事情同時又是不了解的事情。結合當前「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特為家長朋友們介紹五種心理健康小常識。
  • 為什麼我的孩子畏縮、撒謊、有攻擊性?淺析健康的心理防禦機制
    認同,是指個體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認同,以消除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因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而產生的挫折所帶來的焦慮。認同一般被認為是一項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可以促使人們跟榜樣進行聯結。但對於兒童來講,對於地位、成就、價值和力量的判斷不一定準確,那麼認同的防禦機制就不一定都是積極的。
  • 超準心理測試:從選擇的動物判斷你的隱藏性格
    日網最近又出了一款超火的心理測試——從選擇的動物判斷你的隱藏性格。在新一期的《月曜夜未央》節目中,主持人村上和松子也進行了親測,兩人都表示超準!你也來測測看吧~下面這張圖片中,你第一眼看到的動物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