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狼煙:一個空軍上校的國防沉思錄》:警惕,信息化閃電戰!

2020-12-13 中國財富網官方

最近,隨著伊朗核問題的持續升溫,美國國內動武呼聲又起。西方媒體爆料:美空軍已經專門成立了為「打下一場戰爭」作準備的絕密級戰略計劃組,該戰略計劃組代號「將死計劃」(Projecty Checkmate英文意思是西洋棋中進攻對方的「王」,使之無法逃脫或抵抗,從而結束遊戲)。據稱,「將死計劃」戰略計劃組將提出創新型的作戰戰略和評估未來戰爭對空戰、空間戰和網絡戰的需求程度,以此來豐富美國空軍的思想。海灣戰爭中,美國曾經成立了一個這樣的戰略計劃組,提出並在戰爭中應用了名噪一時的「五環打擊」理論。與此同時,伊朗威脅一旦遭受入侵,將對美國、以色列進行飛彈打擊。對美、伊戰爭的無限想像,又勾起了人們對於新戰爭樣式的好奇心。聯想到幾個月前美國的「千艦海軍」計劃和以百顆衛星掌控全球的構想,如果把俄羅斯針對突破美國全球飛彈防禦系統而研製的新式變軌彈道飛彈的實驗成功,也算做這場緊鑼密鼓軍事大劇中一幕的話,根據種種跡象,可以預言以各式飛彈和太空系統為核心的新戰爭樣式——我稱之為「信息化時代的閃電戰」即將到來。

一、新型戰爭二十年孕育一代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一戰」結束前的1917年,為了超越陣地戰的軍事困境,坦克和飛機作為新式作戰平臺大規模應用,到1939年,令人恐怖的閃電戰樣式首次出現在波蘭戰場,戰爭的性質改變了。雖然空地戰場的主角還是飛機和坦克,但已經不再是兩種孤立的武器,而是代表兩種機械化突擊力量的符號,而「閃電戰」一名,則是這兩種機械化突擊力量完美組合的軍事動能的形象比喻。德軍的閃電戰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引起後世軍事理論研究者恆久的深刻反思。回想起來,這一機械化時代登峰造極的戰爭樣式,從新式兵器問世、理論萌芽誕生(法國戴高樂、英國富勒的裝甲戰和機械化制勝論)和局部戰爭檢驗(西班牙內戰),到戰略戰術孕育成熟作為一種新軍事體系投入下一場戰爭,只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巧合的是,為了超越遭遇戰的血腥模式,越南戰爭後期美國實驗了雷射制導炸彈的空襲戰術。1991年美國和多國聯軍發起海灣戰爭,拉開以空襲和精確制導武器非接觸、非線性、非對稱為特點的信息化戰爭時代的序幕,兩場戰爭的時間跨度也近20年。「二十年」是不是現代新型戰爭魔鬼的誕生發育期,固然存在疑問,但下一個關於「二十年」的魔咒,的確又一次出現在我們和世界的面前:從海灣戰爭到今天,經過各國軍界熱烈的學術探討,特別是始作俑者美國不斷以新的戰爭實踐完善、改進、提高、否定之否定,歷經近20年的量變,信息化戰爭的樣式即將發生驚天動地的質變:一種以大範圍、短時間、快速度、強威力、軟殺傷為基本特徵的新型閃電戰呼之欲出。

二、信息化閃電戰,中國如何接招

新式戰爭樣式對舊式軍隊的毀滅性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海灣戰爭,已經闡釋得足夠清楚。長期以來,中國軍隊一直高喊打贏信息化戰爭,中國新軍事變革並以在2050年左右建成信息化軍隊為目標,這是根據國家信息化進程制定的符合實際的口號。問題是現在形勢逼人、時不我待,在中國的老式軍隊、老式武器、老式理論徹底更新之前,新式戰爭已兵臨城下。正如在冷戰的煙幕中遮掩了信息化戰爭取代機械化戰爭的質變一樣,現在,反恐的國際政治迷霧,也遮掩著信息化戰爭從局部戰爭飛機投擲精確制導炸彈的低級階段,到衛星制導高速飛彈(或引導高速飛行平臺)實施大範圍定點摧毀的高級階段。很顯然,這種幾乎沒有戰爭準備期、突然性極大、來襲方向難以確定因而幾乎防不勝防的新戰爭樣式,不僅對一般小國具有致命威脅,對於中國這樣軍事體系相對落後的大國,如何從戰略上應對,是當前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國防費的投向、新戰爭學說的發展、新式武器的研製、軍隊編制轉換的速度等新軍事變革的幾乎所有重大的方面,都與此問題的答案直接相關。思考得好,這是加速中國新型軍隊誕生的催化劑,視而不見或不以為然,不僅中國新軍事變革的成效,甚至中國和平發展的願望和對20年機遇期的判斷,都會成為疑問。

三、近來高技術戰爭孕育了信息化閃電戰

1964—1975年的越南戰爭打了12年,但同等規模的海灣戰爭只進行了42天;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大規模軍事行動只用了21天。很顯然,戰爭的速度是越打越快了。隱藏在這一大趨勢背後的核心因素,是高新技術對戰術的決定作用:據有關資料,憑藉強大的C4ISR9即指揮、控制、通信、情報、計算機、偵察、監視系統,美軍完成一個「發現—定位—瞄準—攻擊—評估」打擊鏈所需的時間,海灣戰爭時是100分鐘,科索沃戰爭時為40分鐘,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平均在30分鐘以內,幾乎是發現即摧毀。這種超級戰術能力,必然地要在戰役和戰略的層次上顯現出來:一是使戰爭的整體進程大大加快,二是促使戰爭決策者依據這種快速打擊能力制訂戰爭計劃,而這又迫使戰爭實施者的軍人以更快的技術和戰術手段,實現決策者的意志。正反饋的結果,刺激著美國和西方軍事理論家,對現代戰爭中一些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戰術、戰役實踐,升華到學術層面進行戰略放大,使之成為引領當代軍事發展的一種思想和潮流。受其影響,一些「志向遠大」、實力超強的國家,開始制訂驚世駭俗的計劃並用於更新自己的軍事學說,俄羅斯提出未來戰爭樣式是宇宙—空中—海上快速攻防,美國則喊出「一個小時打遍全球」的口號。(本文節選自《盛世狼煙:一個空軍上校的國防沉思錄》)

《盛世狼煙:一個空軍上校的國防沉思錄》

ISBN:978-7-5011-8730-0

戴旭 著

新華出版社 2020年1月

定價:68.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臺空軍又出事……臺退役空軍上校稱「可能和解放軍頻繁來臺有關」
    而另一邊,臺灣空軍則事故不斷,20天內接連發生兩起事故。11月17日,臺灣空軍主力部隊「第26作戰隊」隊長蔣正志上校駕駛的F-16戰鬥機,在17日晚間起飛2分鐘後突然失聯。在此之前,10月29日,臺灣空軍一架F-5E戰鬥機墜機,飛行員朱冠甍落海後搶救無效死亡。
  • 正團級上校正在國防大學學習,即將年滿45歲,這是晉升的前兆嗎?
    陸軍正團級上校還差3個月就年滿45歲了,2個月前被選派到國防大學學習一年。按照軍官崗位最高年齡限制,上校學習期間會轉業嗎?歲3、營級:40歲4、團級:45歲5、師級:50歲6、軍級:55歲7、副戰區級:63歲8、正戰區級:65歲作戰部隊正團級上校
  • 《沉思錄》:讓自己活得合乎自然
    《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後期古代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書名是後人加上去的,它其實是奧勒留寫給自己的,是他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沉思錄》主要思考人生倫理問題,兼及自然哲學,它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裡程碑。《沉思錄》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具有生命力的書,是一本經久不衰的書。近兩千年來一直有人在讀它,相信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
  • 臺前情報上校發文抨擊蔡英文:「國防素養」糟糕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臺灣《中天電視新聞網》4月9日報導,臺前「國安局」上校李天鐸4月9日在香港媒體上投稿,他比較了民進黨的兩次「執政」在「國防」,「情報」和「軍事」三個領域的做法,稱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國防素養」糟糕,並羅列了四點分析。
  • 為你讀書|馬可·奧勒留《沉思錄》
    他是一位古羅馬皇帝在鞍馬勞頓中寫下,書中講述了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這本書就是《沉思錄》。書中這樣描述對寧靜的追求:「一般人隱居在鄉間、在海邊、在山上,你也曾最嚮往這樣的生活;這乃是最為庸俗的事,因為你隨時可以退隱到自己心裡去。
  • 話說世界系列:帝王哲學家,馬可 · 奧勒留《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雖然他的勤奮工作最終並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但是,他利用辛勞當中的片暇,寫下與自己心靈的對話,成就了永存後世的《沉思錄》。《沉思錄》代表著斯多葛學派發展的一個裡程碑。
  • 一美國空軍上校私自駕駛F-16戰機飛八百公裡密會情人
    可媒體如今發現,一位美國空軍上校曾未經授權私自駕駛F-16戰機飛了800公裡,只為秘密與情人見面。事發之後他被迫辭職,因為與上級關係好,得以被從輕處罰。據美國獨立媒體VT Digger報導,美國佛蒙特州國民警衛隊158戰鬥機聯隊指揮官、空軍上校託馬斯·傑克曼(Thomas Jackman),被指於2015年1月私自駕駛F-16戰機,從佛蒙特柏林頓機場(BTV)飛往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 《沉思錄》向先哲學習為人處事的智慧
    讀書|《沉思錄》(古羅馬)馬可·奧勒留我生命黑暗一段時期,是老子的《道德經》與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陪伴我度過。一度《道德經》我隨身攜帶,《沉思錄》是我床頭讀物,每天睡前,細讀品味,尋找理性,帶來力量。
  • 臺灣前「國安局」上校發文抨擊蔡英文 稱其「國防素養」糟糕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臺灣《中天電視新聞網》4月9日報導,臺前「國安局」上校李天鐸4月9日在香港媒體上投稿,他比較了民進黨的兩次「執政」在「國防」,「情報」和「軍事」三個領域的做法,稱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國防素養」糟糕,並羅列了四點分析。
  • 倫敦閃電戰:德國襲擊倫敦時的真實場景
    倫敦和其他地方遭受的「閃電戰」德國空軍雖然倫敦是德國轟炸機的主要目標,但它並不是英國唯一一個受到德國炸彈襲擊的地區。英國沿海的城鎮(包括加的夫、布里斯托、普利茅斯和樸茨茅斯)也遭到空襲襲擊。北部的工業城市(如曼徹斯特、考文垂和伯明罕)也遭遇了「閃電戰」。
  • 梁實秋版《沉思錄》,因不明原因少為人知,卻是經典譯本
    《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後期,古代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主要思考人生倫理問題,兼及自然哲學,是奧勒留所作的一本寫給自己的思想散文集。對文化領域有所了解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梁實秋的,他是中國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人,也是當代著名的翻譯家、文學家,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人,所以,如果你對哲學感興趣,梁實秋版本的《沉思錄》一定不能錯過。相比其他版本的《沉思錄》,梁實秋在1958年翻譯此書時,力求保證與原著無限近似,所以文風質樸、簡潔,措辭優美,但考證嚴謹。缺點也是有的。
  •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幸福,是一種本性、責任、道德的平衡
    他一生日理萬機、戎馬倥傯,在他在位期間戰事頻繁,但他卻利用處理政務、鞍馬勞頓的碎片時間,寫下了不朽的哲學語錄集《沉思錄》,被人們稱為「馬背上的哲學家」。《沉思錄》是一部碎片化的隨筆集,沒有明確的體系。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全書的核心是談如何通過對把握現實生活與內心理想的平衡,從而獲得人生的幸福。
  • 國防專刊|人民空軍71歲生日,東莞「老飛」鼓勵廣大青年為國防事業...
    71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機構在北京成立,空軍正式成為了人民解放軍的一個軍種。此後,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招飛入伍,苦練精飛,駕駛戰機轉戰南北。在這個屬於他們的日子裡,記者採訪了兩位東莞「老飛」(老飛行人員),聽他們回憶那些決勝空天、守衛祖國的日子。
  • 義大利|家具沉思錄
    《沉思錄》是有著哲學家之稱的古羅馬皇帝馬可·奧裡略(Marcus Aurelius)寫給自己的個人哲學思考錄。在這被西方知識階層奉為經典的十二卷馬可·奧裡略自我對話中,他主要做著這些人生考慮:Recreating the past 重塑過去Rethinking the present 反思現在Redefining the future 再議未來今日,我們借《沉思錄
  • 地方大學培養空軍軍官,後備軍官訓練團學員有軍銜,從少尉到上校
    眾所周知,美國空軍後備軍官訓練團(ROTC)是美國空軍設在地方大學中的軍官學校,全國148所地方大學都有空軍後備軍官訓練團,地方大學生經申請和批准成為後備軍官,在大學的全部學費由美國空軍負責,經過4年或2年的學習,考試合格並進行「四加一」式的飛行訓練,就能被委任為空軍現役或預備役少尉
  •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我思故我在」的來源是什麼?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我們稍微回顧一下昨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我們要怎樣才能確切的知道現實生活不是一場大夢呢?笛卡爾的給出的答案是:我們根本無法認知基本元素是什麼,也無法知道現實生活是不是一場大夢。
  • 波蘭戰役裡第一次運用的閃電戰,推動了現代軍事理論的發展
    閃電戰體現了氣吞山河般的力量!德軍在開戰前期,將一個進攻面的所有兵力,徹底集中在一個狹窄區域,為的是對敵方造成強大的衝力。後面的大炮撕開口子的時候,坦克以及摩託部隊就會像一根針一樣,以絕對的高壓姿態對著口子猛鑽。
  • 空軍學院的美女少將,佛羅裡達大學畢業,國安委員會主管航天工作
    眾所周知,美國空軍學院位於科羅拉多州斯伯林斯,是美國空軍培養初級指揮軍官的院校,數十年來為軍隊培養出多名著名空軍軍官和優秀飛行員,一直是美國軍方的驕傲。鮮為人知的是,美國空軍學院擁有一位美女少將——米歇爾·埃德蒙森(Michele C.Edmondson),目前擔任美國空軍學院學員指揮官。
  • 喬良:空軍少將,原國防大學教授,曾在《百家講壇》上講三十六計
    喬良:空軍少將,原國防大學教授,曾在《百家講壇》上講三十六計三十六計是我國兵家智慧集大成者,歷朝歷代的軍事家使用軍事謀略,基本上都能從三十六計中找到源頭。長久以來,人們對於三十六計認識不夠深刻,一直到喬良在《百家講壇》上露面後,才真正見識到了三十六計的魅力。喬良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