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鑫
人際關係主要分同事、親戚和鄰居。基因間的關係也差不多,可以分為「同事」基因,「親戚」基因和「鄰居」基因。
「同事」基因:彼此配合,共同完成某些細胞事件的基因以,例如TP53基因可以和P21等基因一起調節細胞的死亡等,就是「同事」基因。
「親戚」基因:屬於同一個家族,結構,功能都類似,常常在不同場合發揮作用,有時候也可以互相替代的基因,就像出生於同一家族,但在不同地方生活,偶爾來往的親戚。例如BRCA1,BRCA2等基因,就是「親戚」基因。
那麼什麼是「鄰居」基因呢?我們知道,基因是存在於染色體上的,所以,在同一條染色體上位置相近的基因,就可以稱為「鄰居」基因。
自從分子生物學誕生以來,「同事」基因的研究成為主流。許多參與重要細胞事件的分子被確定。這些密切聯繫的基因群體常被稱為「通路」(pathway)。一些經典的細胞通路早已被確定,比如細胞對外界信號作出反應的MAPK信號通路。這條信號通路包括Ras,RAF,MEK和MAPK等「同事」基因。
「親戚」基因也很火。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些重要的基因的親戚,也常常成為研究的寵兒。比如明星分子PD-L1的親戚PD-L2,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和「親戚」基因、「同事」基因不一樣,「鄰居」基因並不被生物學家重視。因為一直以來,人們都是從細胞事件為研究對象的,而這些事件中,發揮作用的常常是「同事」基因、「親戚」基因。很少有人從基因的定位出發做研究。
所有基因在最初都是鄰居+親戚+同事
事實上,儘管「鄰居」基因現在不受重視,可是在進化過程中,它們曾經是最重要的基因組合方式。想想看,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只有少數的基因,而這些基因都是居住在一起,共同進退,就像原始的氏族部落:協同行動,發揮所有的功能。
可是隨著基因家族的發展壯大,有些兄弟姐妹逐漸搬出舊居,這樣就形成了龐大的「親戚」基因。
這些來自不同家族的基因會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項事業,這就形成了「同事」基因。
所以,鄰居其實是基因在進化上最早存在的關係。
中國麂鹿和印度麂鹿很好地說明了鄰居基因的地位。中國麂鹿和人一樣,有23對染色體,印度麂鹿則只有3對半染色體,但是兩者的基因非常相似,外形也是如此。這說明了同事和親戚,都可以成為鄰居。
2018年中國的科學家成功地構建了只有一條染色體的酵母(一般來說酵母有16條染色體)。這同樣說明了同事和親戚,都可以成為鄰居。。
那麼,為什麼鄰居先後搬走了呢?其實,以鄰居為單位,即是親戚,又是同事,這是最好的組合,能夠保證效率。基因在細胞內往返調度,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如果大家都在一起,那就像公司的員工住集體宿舍,用共同的食堂,共同的班車一樣方便。然而壞處也是明顯的,那就是一損俱損,一旦發生某些染色質區域的丟失,這些基因就會都受到影響。就像食堂發生食物中毒,所有員工都沒有辦法上班,工廠就停業了。基因組作為一個複雜的體系,每時每刻都會遭遇各種危機,所以分散目標,把不同基因放在不同的位置,就最大程度的減少了危機。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基因組就是這麼做的。
基因風險和效率的博弈
大家呆在一起風險大,大家都分開效率低。基因組需要做的就是在風險和效率之間平衡。所以,基因在鄰居、親戚和同事間做各種組合。下面就來舉幾個例子。
先看鄰居+同班同事:
在罌粟中,一種負責生物鹼noscapine合成的10個基因成簇存在。
9號染色體上的P16和P14都是抑癌基因,他們常常因為DNA上的一種特殊修飾而一起陷入沉默。
還有鄰居+倒班同事:
人類11號染色體上的H19和IGF2基因就是鄰居,而他們之間涇渭分明。H19表達量很低的時候,IGF2就很活躍,反之,H19表達量很高,IGF2的表達就下降。就像白班和晚班的計程車司機,很少見面。H19來源於母親的才表達,IGF2隻有從父親那裡遺傳來的才能表達。而在很多腫瘤中,H19和IGF2之間表達的早晚班平衡都被打破了,於是天下大亂,成就了腫瘤。H19到底如何發揮作用還不清楚,不過最近發現她似乎能產生很多小RNA。比如在675號小RNA。就像早班司機留在車上的東西會影響晚班司機的心情一樣,H19調控這些小的RNA能夠調控很多別的蛋白質,比如IGF1。當然也有可能調控IGF2。
FSTL1和microRNA-198是另外一個例子。他們兩兒壓根就是住在一起的,microRNA-198住在FSTL1基因裡面。microRNA-198是抑制皮膚損傷恢復的,FSTL1是促進皮膚損傷回復的。當皮膚受到損傷時,microRNA-198就被抑制,而FSTL1則被誘導,皮膚損傷的修復從此啟動。
當然在基因組中還遺留有鄰居+親戚+同事的組合,這存在於一些非常古老的基因家族。例如同發育密切相關的HOX家族基因。這個家族分為ABCD四個亞族,每個亞族都有不到13個基因,很多基因共同工作,如HOXA9和HOXA10。
線粒體:趕走親戚和同事
外鄉人常常比本地人有更大的壓力。本地人的一套房產抵得上外鄉人十八年的奮鬥。線粒體也是如此,這個外來者給細胞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儲備,但是它的工作環境非常侷促,以至於不得不把自己的很多基因趕走,只留下最重要的37個,用來編碼rRNA,tRNA,和13個關鍵基因,剩下需要的1000多個基因,則要依賴於細胞核。
廣義的鄰居
我們的鄰居概念是基於染色體定位的,但是基因間的一些超距作用提示,可能我們對鄰居的認識不夠深刻。
什麼是基因間的超距作用?
就是距離很遙遠的不同基因之間常常能發生某種聯繫。一個例子是核仁。這個細胞核內光鏡下很明顯的結構,其實是13,14,15,21,22五條染色體上的區段組織在一起的,用來產生核糖體,蛋白合成工廠。
另一個是2019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發現的染色體外DNA(ecDNA)現象。ecDNA可以實現超長距作用,
超距作用提示鄰居的概念恐怕要擴大,比如從物理實體的鄰居到線上鄰居。
寫在最後
2020,一場疫情席捲全球,很多素昧平生的人走到一起為抗擊疫情而工作,既不是親戚也不是鄰居的人成為同事。
也許,對於基因同事、親戚和鄰居最好的說法就是:
我不認識你,但我們並肩戰鬥。
原載於科學網: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76720-668550.html
有巨大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