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寶媽在網上抱怨說自己的女兒現在兩周歲,親戚朋友和鄰居都喜歡逗女兒玩,喜歡向女兒要她手裡拿的零食和玩具,女兒不給他們,他們就說女兒太嬌氣了。
寶媽覺得替女兒感到委屈,孩子還這麼小,什麼都不懂,沒有配合大人演一場戲,就給女兒定義成「嬌氣」的人,還有說女兒小氣的,寶媽心裡感覺挺生氣的。
評論區也有很多的寶媽提到自己家的孩子也這樣,就自己能從寶貝的手裡拿到東西,別人都不行。
這不是任何孩子的錯,也不是寶媽的錯,這是孩子在3歲之前的敏感期,是很正常的行為表現,小編來和大家說一說孩子敏感期這些事。
3歲之前的孩子有口腔敏感期、肢體敏感期、物權意識敏感期等,這些敏感期大人應該怎麼做,你都知道麼?
口腔敏感期
這個敏感期主要就是從出生開始到一歲多一點,無論大人怎麼阻止,孩子都喜歡把手放進嘴巴裡,而且總是吃得津津有味。
大人不用強制地阻止孩子手放進嘴裡,遵循孩子的天性就好了。增加孩子洗手的頻率,保證孩子入口的東西是比較乾淨的就可以了。
肢體敏感期
和口腔敏感期有所重疊的敏感期就是肢體敏感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喜歡用手去拿東西,或者扔東西,用手去摳小窟窿,其實這都是孩子就是在練習手臂的肌肉。
家長只需要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就可以了,再就是格外注意孩子的手會不會被夾到,這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不要過多幹涉。
物權敏感期
這個敏感期的孩子總是把:這是我的,或者那是我的掛到嘴邊。什麼東西都不喜歡和別人分享,有的寶媽也要不到孩子手裡的東西。
這個時候寶爸寶媽不要以為這是孩子自私的表現,也不要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這是孩子在思維意識裡慢慢形成的物權意識,通過這種把自己和物品聯繫在一起的意識,來確認他和這件物品的關係。
當孩子不再對物權有這麼強烈的感覺時,家長可以慢慢地引導孩子學會和別人分享玩具。讓他知道學會分享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不能強行地去搶奪孩子手裡的東西,讓孩子以用大哭的方式去解決這個爭端,然後還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
當孩子已經學分享了,並且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和零食分享給別人的時候,家長不可以告訴孩子:「我是逗你玩的,你吃吧,我不吃」,這樣就是在告訴孩子不喜歡孩子的分享。
會讓孩子非常的失望,孩子帶著一顆赤誠的心表達自己的喜歡,你拒絕了孩子,孩子沒有體會到分享的樂趣,慢慢地就不喜歡分享了。
孩子在三歲之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敏感期,家長一定要注重方式和方法。三歲之前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很重要,對以後的性格養成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不要總是對孩子進行說教,我們應該讓孩子在好的家庭氛圍中模仿家長的行為,家長做得最多的應該就是示範。
孩子在3歲之前出現的各種情況都是一種天性,是寫進DNA的基因密碼。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天性,不要隨意地給孩子貼上標籤。
我總是強調家長應該有耐心,應該慢慢地去引導孩子,孩子的哭鬧不滿都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我們應該找到孩子問題的根源,從根源上疏導孩子的心情。
以上就是關於孩子敏感期的一些問題,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可以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