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我們會經常教導孩子,今後要做個有禮貌的人;見到長輩要問好、遇到老師要問好、遇到叔叔阿姨也要問好!但是往往有些時候,在面對親朋好友的刻意問好時,我們的孩子卻怯生生地躲在你身後,不願意開口!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是否就可以給孩子定義為不懂事禮貌呢?
一位媽媽帶著女兒上街買菜,路上遇到了鄰居,老太太親切地對小女孩說:"你好啊!小公主,這麼早就陪媽媽來買菜了啊。"面對著慈祥的老奶奶,小女孩不僅沒有打招呼,反而連忙躲到媽媽身後,怯生生地探出頭來!
看著自己女兒,這麼不知禮貌,媽媽一邊對鄰居歉意地笑了笑,一邊連忙督促孩子給老奶奶打招呼!
"快打招呼啊!你這孩子!真沒禮貌!"可誰知,在媽媽不停的催促下,小女孩沒忍住,直接大哭了起來…
這樣的問題並不少見,經常也有爸爸、媽媽糾結類似的問題,"為什麼小朋友遇見熟人不打招呼你?"、"在家明明很懂事的孩子,一到外面為什麼就不敢說話了呢?"、"見到人就跑,鄰居阿姨又不是沒見過,咋在外面一見到就跑開了呢?"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孩子為什麼需要打招呼呢?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畢竟!一個好的人際關係,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對孩子有幫助的!孩子如果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會讓孩子感覺到歡樂,也會讓孩子變得自信、開朗!嘴巴是溝通的橋梁。
孩子如果懂得禮貌,一句簡簡單單的"你好",就可以拉近孩子與別人之間的距離。可以溫習人與人的關係;打招呼更容易引起新鮮話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親近感;打招呼還能給別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黏合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萬事開頭難,打招呼是維繫關係的基礎!
隨著孩子年齡的愈發增長,人際關係對其的幫助也會越來越大。我們常常給孩子定義為,開朗、活潑,這些其實都是孩子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體現!反之,那麼內向、沉默的孩子,他們的人際關係,是急需提升的!
但每當我們的父母變著法地想讓孩子鍛鍊的時候,孩子的拒絕配合,會讓很多父母情緒失控起來!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長,在路邊就大聲訓斥孩子,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哇哇大哭,心感委屈;家長則是一肚子的火,氣得牙痒痒!
為什麼孩子在外遇見熟人,卻不願意打招呼呢?
父母的熟人,在孩子看來可能還是陌生人嬰兒在大約7個月時,就會開始恐懼陌生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陌生人焦慮症"。例如,當一個孩子還不5歲的時候,突然媽媽的一個遠方親戚過來要抱孩子,孩子因為不認識,本能的就會躲到父母身後,這時候父母要做得,不是一味的催促孩子,而是應該靜下來,給孩子介紹這個親戚,讓孩子明白,這個人不是壞人!可以值得信任!
很多時候,我們都父母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在我們看來熟悉的親朋好友,在孩子看來,可能真的不認識!相信很多孩子最尷尬的時候就是莫過於喝喜酒,沒當去一次,就會發現自己莫名的多了一大堆的親戚,孩子對這些親戚,本身就沒多少印象,這時候你又怎麼能指望孩子多其親切友佳呢?
孩子的性格敏感我們常說,別想太多,很多時候,我們大人就特別喜歡多想,跟我們一樣,孩子有時候也特別喜歡多想!有些性格比較敏感的孩子,他們會比其他孩子考慮得更多,如:打了招呼之後,我會不會被他們嘲笑;說完之後,他會不會還要問我更多的問題;他會不會還要捏我臉,我最煩別人摸我臉了…有些時候,有些孩子還沒張嘴打招呼,他們的內心深處,就已經演練了數十次這之後的場景了。
因為擔心做得不夠好、帶來更多的問題,這類孩子往往就乾脆破罐子破摔,放棄打招呼了!因為咋他們看來,打完招呼後,他們收穫的與得到的不成正比,還不如不打招呼,省事得多!
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輩分這個詞,相信是很多青年人的夢魘,沒辦法,親戚太多了,有時候你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稱呼他們,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又能好到哪去?
我該叫他什麼?、這位老爺爺是誰?、他說阿姨還是姨外…有時候孩子壓根就搞不清楚,該如何主動打招呼,如何開口!還有的時候,孩子根本搞不懂,該如何回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一個2歲的孩子,在外面被人詢問道,"你的衣服好好看,在哪裡買的啊!"這個年紀的孩子,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他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回復這個問題,在他看來,這個問題是與太陽什麼時間滅亡是同等的。
當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的時候,往往他們就會選擇沉默!
孩子被父母訓斥太多,乾脆放棄不做聲"阿姨好!",一個小女孩對著一個老太太俏生生說道,可這明顯就是錯的,媽媽立馬打斷了孩子,"錯了錯了,這怎麼能叫阿姨呢?快點!叫奶奶!"
1次, 兩次的話,孩子可能會聽從父母的建議,糾正自己的錯誤,可如果經常這樣,孩子就會產生不自信、厭煩心理,他們會覺得自己不管怎麼說都是錯的,不管怎麼樣的回答都不會滿意,於是就乾脆沉默了!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引導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訓斥孩子,跟孩子說,你怎麼怎麼錯!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孩子這一次不打招呼,沒關係,我們可以耐心的鼓勵孩子,爭取下一次,一口吃不成胖子,對於教育孩子來說,這方面,我們更得慎之又慎!
尤其是當孩子打錯招呼的時候,我們更不要指責孩子,這樣只會損害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牴觸打招呼!有時候,如果孩子錯的不太離譜,父母也無需那麼糾結了,先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再糾正孩子正確與否!
環境不同!地域不同!
有時候環境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語言方式都不同,就拿我們常說的方言來說吧,都說一方水土一方人,很多時候,我們本地的都聽不懂地方方言呢,更何況孩子呢?如果對方的問題實在複雜化,父母可以幫助孩子來回答,畢竟,如果孩子都聽不懂,又怎麼能指望孩子回答呢?
還有的時候,面對大人的一些無聊的問題,父母可以及時幹預,避免讓孩子受到這些錯誤言語的影響,如:我不是叔叔,要叫爸爸哦!…等等這種言語,在大人看來就是玩笑,但對孩子來說,他們會信以為真!他們會想,我的爸爸去哪兒了?因此而傷心、難過!
人們常常說,孩子的成長就像學走路,一翻二爬三扶立,還要跌跌撞撞、踉踉蹌蹌。所以,孩子不打招呼,別再冤枉孩子沒禮貌了,那是因為他們還不是一個成熟的社交人,需要父母的幫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