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招呼就是沒有禮貌?
前兩天,我們一起去參加明明奶奶故友家兒子的婚禮,席間明明奶奶遇到了好幾位好久沒見的老朋友,於是大家都坐在了一桌上,看到其他朋友家的孫子/孫女都給爺爺奶奶們問了好,而自己的孫子卻一直低著頭害羞著,明明奶奶臉上有些尷尬了,在勸說未果後,老人著急了:「其他的哥哥姐姐都叫人了,你若不叫,就太沒有禮貌了……」
我聽到老人說的這句話就急了,什麼叫「不打招呼、不叫人就是沒禮貌了?」礙於當時人多,我在宴席結束回家後,才與明明奶奶說了這個問題,可我沒想到,明明奶奶卻會這樣說:「你還說我呢,你看看你帶出來的孩子!年紀差不多的其他孩子都能主動叫人,為什麼明明就不能?不叫人問好,這不是沒禮貌、沒教養又是什麼?你不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反而來質問我,真是搞笑……」
聽到明明奶奶的這番話後,我真的搞不清楚「究竟是明明奶奶理解錯了『打招呼的問題』,還是真的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問題了」,老師您能幫我捋一下嗎——明明媽媽。
在此之前,我先講個真實的故事。
還記得之前5歲的阿拉貝拉(川普的外孫女)去訪問中國駐美國的領事館時,剛開始一副緊張、害怕、不適應的面龐嗎?經常跟媽媽伊萬卡川普外出見世面的阿拉貝拉,依然也沒有逃過「不打招呼」的窘況。在這裡,你會因為阿拉貝拉沒有主動打招呼而說她沒禮貌、沒教養嗎?
可實際上,在一開始不願開口說話、一臉緊張的阿拉貝拉,在習慣了滿滿的人群及閃光燈後,竟主動大方地回答起了記者們的問題。而從頭到尾,媽媽伊萬卡川普也沒有強制要求孩子去給大家打招呼,反而是用摟摟背、撫摸頭的行為讓女兒獲得安全感、並逐漸放鬆下來的。
有時,孩子並不是不懂禮貌,他只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或見陌生人時一時感到不安、不適應罷了!
孩子不打招呼的原因
或許有不少父母會發現,在家生龍活虎、話多的像話癆一樣的熊孩子,一到了外面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要寸步不離的跟著爸爸媽媽;看到人的目光就躲閃;見人讓他打招呼就像要他命一樣……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是很常見且正常的。孩子從6個月之後,就開始對外部環境的變化特別敏感了,他們天然就擁有自我保護的機制,在面對陌生環境及人時會下意識地往後退縮,變得不知所措、充滿警惕感。
此時的孩子,更多的需要是「我們的理解」——明白他們只是因為脫離了自己熟悉的環境及人群,所以才會有一點害羞與緊張;更多的需要是,我們能多一點的耐心,給他們時間來緩衝、來適應。
可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景屢見不鮮——面對「咬著牙硬是不開口叫人的孩子」,有不少人會有這樣的反應「一個男孩子,膽子怎麼比小姑娘還小」「這樣可不行啊,將來到社會上可是會吃虧的」……
聽別人這樣說得多了,父母在心中也會開始嘀咕:「孩子確實太靦腆、太內向了,這樣下去可不行啊,我得想辦法治治他」。
我曾親眼看到一位家長,就因為孩子沒有主動叫人,而在眾目睽睽之下對孩子大吼:「你嘴怎麼會這麼笨啊,讓你叫個人會死啊?!」
我們總是太在意「他人可能會有的情緒」,而直接默認忽略掉了孩子在陌生環境及人群中會有的焦慮與不安。時間久了,孩子非但不會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進步,反而會在陌生環境及人面前變得愈發的沉默寡言。
所以,不要盲目地想著去「治」孩子,而是要想辦法,引導孩子去主動與人打招呼。
引導孩子主動與人打招呼的方法
1.言傳身教
孩子身上的大部分習慣與行為,都是來源於「模仿」——模仿爸爸媽媽怎麼說話,怎麼待人接物,什麼情況下要戴帽子、要打傘……孩子身邊人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並給他們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若想教會孩子「見人要打招呼」,僅通過口頭上的教育是不夠的,它還需要你的言傳身教:
在家時,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一些常見的稱呼方式、練習一些常用的見面用語。外出時,當遇到朋友要打招呼時,你可以與孩子一起向他人問好,這樣可以減少孩子自己開口打招呼的壓力及怕生的感覺。2.耐心引導
誰都不是生來就會/就敢打招呼的,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在此之前,就需要家長能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教會孩子打招呼。
關於引導孩子打招呼,家長可以將其分為幾個階段進行:
用表情、肢體語言打招呼。例如:微笑示意,揮手告別等。分辨人群,並對應打招呼。例如: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姐姐哥哥等。學會用不同的問候語打招呼。例如:您好,早上好,好久不見等。3.積極鼓勵
有時孩子之所以不主動打招呼,只是為了抵抗「來自爸爸媽媽的『逼迫』(打個招呼你會少塊兒肉嗎;不打招呼,以後就別跟我出來了)」,所以,要孩子能見人打招呼,必須要積極鼓勵、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才行。
「我家孩子的性格太內向了,鼓勵了很多次,也依然不主動打招呼啊!」
不要把「內向」當成了孩子不打招呼的理由,沒有自信心才是孩子不打招呼的根源。在孩子打招呼後及時給予他正面的反饋「寶貝能主動打招呼,可比媽媽小時候強多了」「太棒了,阿姨還誇你呢」,會讓孩子覺得「打招呼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會讓自己發光、充滿驕傲」。
4.多加練習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太怕生,讓自己臉上無光而減少帶孩子外出的次數;也不要因為孩子有些軟弱,容易被其他人欺負而總替孩子出頭,完完全全將孩子保護在自己的臂膀下。
孩子在一開始不敢打招呼很正常,因為打招呼的這項技能是需要練習的——在一開始,可以為孩子選一些「能讓他感到安全」、「親和友善」的人作為孩子的練習對象,在輕鬆愉快、安全和諧的氛圍內對孩子加以引導,在不知不覺間完成「與人打招呼」「與人溝通交流」等任務,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練習方式。
結語
在教孩子主動打招呼的過程中,切記不要強迫孩子,不要著急,一步一步慢慢來。
但若此時有人因為孩子沒有在第一時間叫他一聲「叔叔」「阿姨」「奶奶」「爺爺」,而有意無意地說「你的孩子沒禮貌」,那只能說明這個人他本身就不自信,因為尊重是相互的,不需要通過打壓、嘲諷他人的方式來彰顯。
願每個羞於打招呼的孩子,都能被這個世界善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