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期,不少青少年都會好好利用假期,或者到圖書館,或者到書店,或者在家裡,通過閱讀書籍來充實自己,盡情遨遊在知識的「海洋」,還有一些青少年則通過參加培訓班,學習技能。
今年,縣文化館、縣廊橋博物館、縣香菇博物館、縣誌願者協會等單位通過組織開展培訓班,吸引了210名青少年「充電」。
美育課堂開課 100名學生學音樂知識
7月28日上午,在濛洲街道姚家村文化禮堂,2020「圓夢青苗 以藝育美」浙江省百名文藝志願面向農村未成年人美育課堂松源文化站,最後一次課堂開講,28名來自松源街道、濛洲街道轄區內的中小學生齊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匯報學習成果。
家住江濱路的吳柯穎今年12歲,是實驗二小一名五年級學生,熱愛音樂的她,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培訓。
「我特別喜歡音樂,已經學音樂一年多了,這次美育課堂的老師很專業,通過兩天的學習,我對符點音符、切分音符、幾分音符等樂理基礎知識了解得更透徹,音準有所提高,還交到了一個好朋友。」吳柯穎說,今後還會參加類似的活動,為自己「充電」。
竹口文化站是我縣美育課堂開課的第一站,縣文化館聲樂幹部吳紅濤作為老師到現場教學,普及基礎音樂知識。
以往,吳紅濤時常到基層一線為群眾文化輔導,而這次為青少年輔導對她來說,是一次新的嘗試,也是一次挑戰。
「為了讓2天的教學課堂內容充實,課堂氣氛活躍有趣,我提前備課,不僅去新華書店購買了小學音樂教材閱讀,還上網搜索音樂老師公開課視頻觀看,向同事請教,做好充分的準備。」
吳紅濤表示,在課堂上,她還設計了一些小遊戲,比如用杯子打節奏遊戲,通過分開練、兩兩對練等方式在遊戲中學會節奏,大大提高了青少年學習的樂趣,課堂效果不錯。
自7月22日起,竹口、屏都、松源、左溪、舉水五個文化站依次開出2020「圓夢青苗 以藝育美」浙江省百名文藝志願面向農村未成年人美育課堂,共100名青少年參加美育課堂培訓,學習音樂知識。縣文化館「文化精準幫扶團」深入各個「線下」美育課堂,和文化站工作人員一起帶領青少年在音樂的海洋徜徉。
「小小護橋志願者」開班 30名學生學當講解員
「慶元被譽為『中國廊橋之鄉』是全國廊橋數量最多的縣,有著全國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如龍橋,全國單孔跨度最大的古廊橋-蘭溪橋……」
7月28日上午,在香菇博物館,第六屆「小小護橋志願者」舉行開班儀式,30名熱愛文博事業、對廊橋文化及講解工作有濃厚興趣的青少年將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培訓,力爭成為「小小護橋志願者」。
「小小護橋志願者」培訓具有「融入社會、寓教於樂、專題性強、具有新意」的特點,培訓採用廊橋知識學習、素質興趣培養、展廳實地講解、參與社會活動等教育模塊進行,考核合格的學員將獲得《慶元縣「小小護橋志願者」資格證書》及「小小護橋志願者」上崗證,成為廊橋博物館正式的「小小護橋志願者」。
「一看到『小小護橋志願者』培訓的消息就馬上報名了,我對廊橋文化特別感興趣,平常有空就會到廊橋文化館參觀。」來自城東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黃奕錕表示,很高興能夠來參加培訓,希望通過學習,能夠成為一名正式的「小小護橋志願者」。
縣廊橋博物館作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是保存木拱廊橋傳統技藝和文化記憶的重要場所。自2015年啟動以來,已連續舉辦5期「小小護橋志願者」培訓。
「廊橋博物館不僅注重廊橋文化宣傳,還著重對青少年教育進行項目建設,力求通過『廊橋文化』這一特殊的家鄉記憶,樹立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幫助和引導他們在良好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縣廊橋博物館館長吳婷婷說,今年參加培訓人員是歷屆最多的,該活動為青少年們提供了鍛鍊、成長和展示自己的舞臺。
「煥新樂園」活動舉辦 80名青少年集體「充電」
日前,縣誌願者協會、縣青少年事務發展中心聯合舉辦了以「以心換心,讓愛陪伴成長」為主題的「煥新樂園」大型活動,80名「煥新樂園」低保兒童和公益小天使一同來到屏都街道坑裡村集體「充電」。
在現場,80名「煥新樂園」低保兒童和公益小天使走進魯班學堂,學習魯班技藝,攜手共同搭建木拱廊橋,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來到陶瓷體驗館,學習陶瓷技藝,親手打造精美工藝品,體驗製作的樂趣;進入藝書院,靜靜地徜徉在各種知識的海洋,感受各種各樣不同的精彩世界……豐富精彩的活動讓大家樂開了花,收穫滿滿。
「我學會了怎麼搭廊橋,還用剛學到陶瓷技藝,自己一個人製作了水壺,在這過程中,我很快樂。」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沈炫辰樂呵呵地說。
當天,志願者協會還開設了防拐賣、防性侵、防校園暴力、防自然災害、防意外傷害的「五防教育」知識小課堂,重點教學防意外傷害內容,這是志願者協會的品牌項目,志願者通過現場演示,以幽默風趣的講課形式,吸引青少年積極地參與互動,讓青少年深刻認識到防意外傷害的重要性。
「『煥新樂園』 集體『充電』活動,能培養青少年的學習樂趣,激發青少年的學習動力,還能鍛鍊他們的交際能力,加強朋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學習氛圍。」縣誌願者協會會長葉亮表示,希望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共同成長。
作者:陳惠珍 楊曉君 吳婷婷 全開慧 楊洪峰
編輯:範丹萍
來源:掌上慶元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