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數數,距離春節也不過47天了,常年在外漂泊的遊子將會回到家裡和家人一起和和美美地吃個團圓飯。中國七大傳統節日中,春節也許是大家最嚮往的那個節日吧。
我是隆回縣麻塘山鄉的一個普通人,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的年味是很濃的,歡聲笑語賀新春,在這辭舊迎新的日子裡能格外清晰地感知到生活的溫馨。
在我還小的時候,到了春節前一個月,爸爸就張羅著要買年貨了。年貨不是一次趕集就能買好的,必須三番五次,每次都開著三輪車去,然後裝差不多一車東西回家。尤其記得有一年,皚皚白雪覆蓋了整個世界,爸爸做了一個滑板車去的集市,收穫滿滿回來。
麻塘山的集市雖然小,但這時候的集市顯得特別熱鬧,放眼望去,大街上都是車和人,買東西的,賣東西的,一片祥和喜悅氣氛;那時候日子還是有點緊巴,買一桶油要記著,買一個花炮要砍砍價,小賣部老闆早已習慣了鄉親們砍價的勁頭......身處在這樣的氛圍中,我那時候能感受到滿滿的年味。
不趕集的時候,媽媽帶著我在家打掃衛生,趁著太陽高照的時候,把家裡所有的被子、枕頭、褥子、毯子、床單都拿出去曬曬,殺殺菌消消毒,然後把所有的桌椅、鍋碗瓢盆、鞋子都一一拿出來清洗,準備招待客人時用。
小時候的年味少不了堆雪人、打雪仗,那時候的雪真大,我總尋思著在家門口堆個大雪人,然後找小夥伴一起來玩。
到除夕那一天,我便開始幫著爸爸一起貼春聯、掛燈籠,幫著媽媽一起做年夜飯,不過爸爸做的菜餚總是比媽媽做的好吃。
那時候過年,能感覺到滿滿的幸福!
現在,大家都在感慨年味淡了,沒有了過去的期待,鞭炮、煙花沒那麼好玩了,家鄉特色菜也沒那麼吸引人了,壓歲錢不再是驚喜了......過年於我們而言似乎變得有一點流於形式。大人吃完飯,玩玩手機,就走了,小孩領完紅包就說拜拜了,原本的「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沒有了以前那種熟悉的味道。儘管對聯依舊,燈籠依舊,但感覺不在。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不,一條條熟悉的街道,老舊的房屋,熟悉的家具,親切的問候,一切都是原來那個年味,其樂融融。
其實,正是這些熟悉的場景,帶來了年味。放寒假的時候,我回來的路上,鄰居會說:回來啦!爸爸會說:回來啦!媽媽也會說:回來啦!這三個字,蘊藏了多少關愛與思念。正是這些熟悉的場景,熟悉的面孔,這就是你最珍貴的年味。媽媽已經為我準備了新的被褥,還不忘叨叨說:今晚想吃啥,媽給你做!我總會說想吃酸蘿蔔,那就是媽媽的味道。如今我長大了,爸爸也會詢問我的意見:今年買點啥?各種糖果之類的,帶上你妹妹弟弟去買點吧。
年味是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爸爸說,這種被依賴、被需要的感覺,就是他的年味。其實他沒說,是我替他說的,因為他才說不出口呢!
穿過擁擠的人潮,拎著大包小包沉甸甸的年貨,儘管沒有了大雪,但年味依然在。一家人在一起打餈粑,一個一個印出各種花紋;我有時也會幫爸媽做幾個豬血丸子,雖然醜得不堪入目,但是誰叫是自己做的呢。過年其實就是需要這些儀式感,這就是年味。
只是如今,很多外出討生計的人都沒辦法每年都回家陪自己的父親母親過年。我的小叔,在我的記憶中,就沒有回來過過幾次年,年夜飯桌上總是沒有他的身影。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回家好好陪伴父母過個幸福年,對一些人來說已經成為奢望。
如果可以,我希望在外的遊子們可以在家裡待得久一點;如果可以,希望你們可以多多地陪伴在爸媽身邊;每到春節,不管天南海北,大家都儘可能趕回家過年,常回家看看比什麼都重要。
回到家裡,像兒時一樣結伴去河邊兜風,徹夜聊天,通宵打牌,守夜一起看電視,炮竹隆隆,煙花絢麗...
作者簡介:張健,女,年方十九,大學二年級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