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圖案藝術的美學,在中國圓形的圖案,與中國古代的太極圖有直接的聯繫,太極圖是這樣的一種圖形,在一個正圓形的二分之一處,畫一個S形線條,把圓形的畫面一分為二,即分成兩個陰陽交互的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圍繞在一個圓心迴轉不息,這是一種一虛一實,相輔相成、有無相生、左右相傾、前後上下相隨的圍繞核心的運動。中國古代的太極圖,從哲學上說,原是表示古人對於宇宙本質的帶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樸素的理解。
太極圖表示天地、日月、男女、上下一切對立面的統一,就是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在運動、變化、發展的,這種運動、變化和發展,是由於又鬥爭又統一的陰陽兩面的矛盾而產生的、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來說就是,世界上的萬物的存在運動,都有賴於對立面的矛盾統一,老子《道德經》中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對事物存在和運動規律的推測,我是從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紡輪上發現中國圖案與太極圖的關係的。
這種圖案富於整體性而又可以變化無窮,上面提到紡輪上的圖案沒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富於整體性的。這種圖案鮮明地體現了多樣統一這一形式美的總規律。S形的線條是富於變化的、富於運動感的、富於生命力的,是美的線條,由這種線條在圓形畫面上劃分的塊面,也會是不呆板的、有變化的、不停地運動著的、富有生命力的、美的構成。在這種圖案上,一切都在運動,而這運動又是明顯的規定著.圍繞著一個圓心
在一個自成一格系統的圓形天地中進行的,因而是嚴整的、有節奏的、有規矩的裝飾性就從這裡產生了,這種圖案格式。適合於繪描自然中成對的、互相顧盼、呼應、迴旋的形象,如一對蝴蝶、一對鴛鴦、一對鳳凰、兩朵花、兩條魚、兩隻龍的飛舞,從而能夠表現出人們在生活中所希求得圓滿、恩愛、團聚而充滿生的歡樂的感情,所以可以說,太極圖是美的根源。
在漢畫象磚上有《伏羲與女媧》的畫像,伏羲與女媧,一男一女,兩人並立,他們的尾巴纏繞在一起,伏羲手中拿了兩件東西,一個是規,一個是矩。古人有句話「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古代畫家這樣畫,也許是要說明世界萬物的存在都是有規律的。用在圖案創作上,就是說圖案必然有自己的規律,而且照我的理解,圖案創作必須有一定的規矩來約束,由這種規矩來約束的圖案才美,所以又把圖案叫做「羈絆藝術」。
中國圖案的規矩,存在於中國歷代大量的優秀圖案作品上,要由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樣上,從漢代漆畫上,從馬王堆出的棺材板的圖案上,我們都可以體會到中國圖案的規矩來。叫我看,中國圖案的規矩,可以遠溯到遠古的河圖、洛書、《易經》上的太極圖到八卦,學習書法用的九宮格。後來設計圖案用的米字格,圖案的規矩中包含著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創造,包含著情與理。
其中的「理」就包含著「數」在西安發現的從阿拉伯輸入的《縱橫圖》,這《縱橫圖》是一個正方形,上面縱橫各畫五條線,把這個正方形分成為六六三十六個正方格子,在每一個小格子上寫有一個數目字,從一寫到三十六。奇妙的是,不論你縱數、橫數、斜數,加起來都是111這樣的數目。對數字的這樣的排列,表現了阿拉伯人的智慧。此外還有四四《縱橫圖》、六六圖中間包含四四圖。
據文獻記載,公元十三世紀,在我國南宋數學家楊輝的著作中,已經講到過《縱橫圖》,並對之作了詳細的討論。中國古代圖案把九宮格、米字格作為規矩,在圖案設計中要講「理」,講「數」的,圖案是有數的觀念的。有理、有數,才有規範,才嚴整,才有裝飾性,才引人入勝。圖案又必須有情,但這情應該是有一定的理,有一定的數來貫穿,來支配的。中國的建築有情有理,中國的書法有情有理,中國的圖案也有情有理。
九宮格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地盤,在上面分四方八位。據說魯班是看到中國農村小姑娘的蟈蟈籠而受啟發設計建築的。古代建築的明堂九室方位、明堂五室方位格式,也是依九宮格設計的。書法的「永字八法「以及所有真草隸篆各種書體的筆劃的位置,也是九宮格得以確定。圖案中的四方連續的紋樣的組合,乃至所有裝飾上的各種物象的位置,也因有九宮格、米字格而能得到井然有序的、富有裝飾性的安排。
河圖、洛書、九宮格、米字格是圖案的骨骼,有了它們,圖案可以變化萬千,但萬變不離其宗。中國圖案的骨骼當然不只是九宮格、米字格,但所有的圖案骨骼都與九宮格、米字格具有這樣那樣的聯繫。「七巧板」拼成的圖案即是一例,我認為中國的圖案美學,講究規矩,其中太極圖是圖案美學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