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讓老公帶一下娃,再轉眼就是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拿著手機在玩遊戲了。孩子也盯著手機屏幕目不轉睛,滿眼放光。有時候孩子還會搶過手機,學著爸爸划來划去,再大一點竟會自己打開遊戲APP了。
雖然手機能快速轉移孩子注意力,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安靜下來,但孩子自控力比較弱,容易上癮。很多家長,面對無處可躲的電子遊戲和對遊戲日益感興趣的孩子,開始發愁。既然躲不掉,為什麼我們不能將遊戲利用起來,和孩子一起,邊遊戲邊成長呢?
隨著80後、90後這群有著一定「遊戲素養」的「遊戲青年」逐漸成長為父母,對電子遊戲也抱著更為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這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電子產品終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其次,電子遊戲其實只是一種載體,也屬於遊戲中的一種,適度的玩電子遊戲對提高注意力、協調能力都有一定的幫助。
只是父母需要從大量的電子遊戲中篩選出一些對孩子有益的遊戲,過濾掉浪費時間並有消極影響的遊戲,並幫助孩子把握玩遊戲的度,而不必把孩子和電子產品完全隔離開。
教孩子正確認識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無疑要面臨電腦、手機帶來的誘惑和困擾。
很多家長出於對孩子的關愛,試圖通過限制孩子使用電腦和手機,來保護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沉迷,減少對視力的傷害,但是電子產品真的是百害而無一利嗎?
新技術其實可以幫助孩子成長和學習,家長如果能引導孩子合理地使用電子產品,或許有不一樣的驚喜。
電子遊戲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是共享的三維體驗。當談論屏幕上的遊戲時,大腦的發展和語言的發展就發生了,就像給孩子讀書一樣。進行對話,討論重要概念,交流想法,並將孩子正在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當孩子積極參與互動學習時,他們將學得最好。
如果可能,將孩子的電子遊戲限制在有趣的教學材料上,如火星數學APP。紐約2014年科恩兒童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對使用手機的0-3歲嬰兒進行了研究,證實了使用積極的教育類電子遊戲對孩子確實有教育意義。該研究表明,使用手機玩非教育遊戲的孩子在測試時得分普遍較低。
交互式媒體比諸如電視之類的被動媒體更能吸引大腦。因此,比起讓孩子看電視,請鼓勵孩子選擇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玩教育類型的遊戲。
家長要注意的兩個基本原則
對孩子玩手機遊戲,家長要掌握兩個基本原則:控制時間和篩選內容。
1.控制時間
娛樂性質的遊戲,每天大約玩半個小時,教育類遊戲可以延長到1小時,且每次玩20分鐘左右,應該休息一次。
孩子玩遊戲的時候,要保持房間亮度合適,告訴孩子玩遊戲的時候要儘量多眨眼,緩解眼睛疲勞。
如果孩子在需要休息的時間還要玩遊戲,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一旦打破規矩,後果會更嚴重。
2.篩選內容
首先,要過濾「壞遊戲」。並非所有的遊戲都是積極向上的,這是家長最擔心的一點「遊戲會不會教壞我的孩子?」。
如果是國外的遊戲,他們有分級制度,會在遊戲封面有個黑白的標識,告知此遊戲適合多大年齡的人玩。
如果是蘋果手機的遊戲,在APP介紹頁面,也會表明適合的年齡及限制內容原因。
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自己先玩一玩,特別是當代有遊戲素養的家長,會對遊戲有很好的理解,自己感受之後再推薦給孩子。
再者就是要挑選「好遊戲」。昂貴的不一定好,但好東西總要付一點費用,你同意嗎?所以,相對好的遊戲,可能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一定記住:不要捨不得花錢。
既然已經決定讓孩子玩遊戲了,就要把有限的遊戲時間利用好。選擇充滿趣味性、開動腦筋、有系統教育知識的遊戲,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維和學習能力,還能增加親子互動。
比如火星數學遊戲,這是一款快樂啟蒙數學思維的遊戲,能夠激發孩子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觀察思考能力,將抽象的數學思維形象化。為3-8歲的孩子選擇這款遊戲,能夠把握思維黃金髮展期,而數學是全科學習的基礎,通過數學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孩子幼升小夯實基礎。
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與理解
很多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沉迷網路遊戲,變成網癮少年。對電子遊戲的恐懼往往來自於了解不夠。那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往往是缺乏陪伴,教育缺失的,是家長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理解,讓孩子覺得虛擬世界比真實世界更好,是他們沉迷遊戲的根本原因。
所以,家長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多花些心思幫助孩子挑選遊戲,給孩子推薦優質的遊戲,培養孩子的興趣,與孩子討論或者一起玩遊戲。而不必視遊戲為洪水猛獸,也不必一味地牴觸和拒絕。
相信80後、90後這些年輕的家長,本身有過玩遊戲的經歷,會更好地理解遊戲的意義。良好的「遊戲素養」能夠給孩子推薦更為優質的遊戲,讓孩子邊玩邊學,寓教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