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是擁有最多全球入圍的頂級酒店的城市之一,如文華大酒店、半島酒店……近年,筆者沒有再查過排行榜,不知淺水灣大酒店是否還在榜。不過,無論如何,在我的心目中,淺水灣大酒店永遠是榮居榜首。 飲食文化在個人身上的反映,看似是無意識的,其實絕對摻雜著很私人的情結,是早在童年時代就已形成的心態,一種根植在血液裡的無意識的反應。 人說內行品美食,外行吃環境。我是絕對吃環境的,不僅因為我是吃的外行,更因為我難免文人的致命弱點太感性。我總覺得,「吃」不僅是滿足我們胃的需求,更是滿足我們由味蕾引起的一連串化學反應的奇妙感覺,不僅在感官更在感覺。 我心頭至愛的餐廳,始終是香港淺水灣大酒店。居港期間,久不久就會約幾位好友去那裡喝下午茶。難得在我生日之時,親友們會特地安排在淺水灣大酒店為我做生日,不過因為太昂貴了,也只是難得。回上海後,每次去香港,我和先生第一要去的肯定是淺水灣大酒店。 1949年我們全家南下香港時的頭幾個月,因為舉目無親,上無片瓦,就是住在淺水灣大酒店。當時我3歲還不到,但還依稀記得每天入晚各客房都是片片麻將聲,爸媽抱著我一個勁叫我叫人,什麼「張家姆媽,李家伯伯」,似乎酒店的每個客人都互相認識。後來長大了,聽媽媽說,當時上海人「逃難」到香港,很多住在淺水灣大酒店。哇,連逃難都住五星級酒店,這可真「海派」。其實是因為當時香港的酒店業遠沒有上海發達,上海人知道的上層次的就只有一個半島酒店和一個淺水灣大酒店,其他的香港本地人辦的旅店,上海人是住不慣的。再則,當時上海人認為這場戰事也如北伐之類的內戰一樣,兩三個月後就會平息,就可以回上海了。沒料到,住了快一年,還一點沒有可以回去的預兆,這才紛紛搬出淺水灣大酒店,另覓安身之處,這是後話了。 可能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全家對淺水灣大酒店都情有獨鍾。後來我們搬去港島摩星嶺安定下來,但祖父和爸爸仍舊每天早晨駕車去淺水灣遊泳,因為相距不遠,久不久,祖父母也常帶我們去那邊喝個下午茶。那時的淺水灣沒有現今的高層建築,那柚木地板和木質百葉窗還有小小的螺旋形柚木樓梯,與上海的老家十分相似,或許這就是大人們為什麼那樣喜歡淺水灣大酒店的原因吧。 事實上,現今的淺水灣大酒店是重新翻造的,只不過舊樓的樣式和內裡的陳設還保留著舊時的樣子。 上世紀80年代,我首次去港探親,帶著幾乎朝聖的心情重訪了這間大酒店!酒店的扒房設在原來的室內陽臺裡,由木質的落地玻璃窗通向內廳。寶瓶形的石欄杆外,綠樹成陰,樹叢中不時閃爍著藍寶石般的海面。天花板上30年代的吊扇象徵性地緩緩轉動,這件扒房狹狹長的,餐位不多,正是一家高品位餐廳的象徵。 80年代至今,這家酒店的香檳已從幾十塊漲到近二百塊一杯,但我仍堅持每次去港都要去坐坐,特別自從讀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沿著碎石小徑走去,走上極寬的石階,到了花木蕭索的高臺……我總是在遐想,白流蘇和範柳原是不是也曾在這個座位上打情罵俏過?那細碎的小徑上,曾經印滿他們的足跡……從此淺水灣酒店更成了我一份情懷。 總覺得一家好的酒店,菜餚、服務和設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成全客人的一份夢想人一生能有多少宿夢可圓?這也是一份福分。而淺水灣大酒店,就是可以一圓宿夢的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