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競渡起源於長江中遊楚人劃龍鳳舟引魂升天習俗。
1973 年於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圖》,繪有巫師乘龍舟升天的情景:畫面正中是一位有鬍鬚的巫師人物,側身直立,寬袍高冠,腰佩長劍,手執韁繩,神情瀟灑地駕馭一龍形船,迎風飛升。船頭裝有龍首,龍首上又有鳳鳥頭作飾,均作仰天之狀。船尾上翹,上立一仙鶴,亦作昂首仰天狀。船上方為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畫幅左下角為鯉魚。魚、龍、飄帶都顯示出龍舟在疾行。畫面上的龍與鳥(鳳)各有寓意:龍只是運載工具,而鳥,尤其是鳳鳥,才能最後完成引魂升天的使命。
這幅圖覆蓋在槨蓋板與棺材之間,很明顯,其用意在於引亡魂升天。可見,楚人的龍鳳之舟,有引魂續魄之功用。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即《龍鳳仕女圖》)也可證實。帛畫畫面的下方為一婦女,側身而立,面向左方,頭髮盤成雲髻,身著繡有雲紋的廣袖長袍,芊芊細腰,束白色寬腰帶;長袍下擺曳地,前後張開,猶如一朵倒懸的喇叭花。婦女雙手合掌,作祈禱狀。其正上方為一鳳鳥,頭仰天,一腳向前蹬,一腳向後蹬,翅膀展開,兩根長長的尾毛卷到頭部上方,作飛升之狀。鳳鳥前方還有一條夔龍,頭朝上,尾朝下,宛若盤旋上升之狀。有專家認為,畫面表現了巫師祈禱龍鳳引導死者靈魂升天的情景,表達了人們希望死者靈魂升天的意願。
魏晉南北朝之時,將龍鳳舟用於為屈原等水死歷史人物招魂續魄,就逐漸演變成了龍鳳舟競渡祭祀屈原等歷史人物的習俗。
《荊楚歲時記》:「是日競渡。」其下注謂:「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飛鳧」應為裝飾有鳥形的舟,稱其飛鳧,正是形容其舟能像鳥一樣輕快飛行。這種鳥形舟,《穆天子傳》也有記載:「天子乘鳥舟、龍浮於大沼。」鳥舟,即前所述飛鳧。郭璞註:「龍舟下有舟字。舟皆以龍鳥為形制。今吳之青雀舫,此其遺制者。」與龍同時出現在舟上的鳥即為鳳鳥。鳳是楚人崇拜的對象,將舟頭裝飾鳳鳥形,應該是楚人所為。「水馬」,即船頭裝飾馬頭的舟,龍頭原型取自馬頭,此種舟即為龍舟。
上述記載可見,楚地魏晉南北朝端午節已有龍鳳舟並舉的習俗;而將龍鳳舟引進端午節,原本為亡靈招魂續魄,由此而形成端午競渡習俗,實為楚文化的孕育。
後世端午競渡,多用龍舟,少有鳳舟,但在楚屬地方,仍有龍鳳舟競渡並舉遺俗。《順德縣誌》載:「大良之龍鳳船妙極華麗。」廣東一帶還將龍鳳舟用途區別開來,龍舟祭屈原,鳳舟祀媽祖。《粵囊》載:「龍舟以吊大夫,鳳船以奉天后,皆與五日為勝會。庚午之夏,番禺石橋村入聚萬金,制鳳船,長十丈,闊丈三,首尾高舉,兩舷重翼為舒斂,背負殿宇,以奉天后,遊各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