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端午節詩詞:粽子飄香艾草芳,龍舟爭渡鬧春江,懷念屈原之魂

2020-12-12 育兒點金術

4首端午節詩詞:粽子飄香艾草芳,龍舟爭渡鬧春江,懷念屈原之魂

二零二零的端午節即將到來,對於今年這麼特殊的時期而言,很多人選擇在家裡吃粽子陪家人。

五月又稱「午月」,初五日又叫做午日,兩五相疊,故稱重午。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第一個午日正好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而端午節就選在了這一天。

端午節有很多流傳千年的習俗,比如說門口插艾葉,全家人吃粽子,再就是現代人可以在這一假期好好休息,要說端午放假吃粽子這個事,我們還要感謝歷史上一個人物——屈原。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任職期間提倡舉賢授能,上奏了許多富國強兵的政策,李竹聯齊抗秦,卻遭到了貴族子弟的強烈反對,最終被讒言誣陷,革職驅趕出城。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並且在了遊歷山水之間創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現在廣為傳唱的不朽詩篇。

看到國家的大好河山被蠶食,屈原心裡在滴血,但自己空有救國之策卻被猜忌,走投無路的屈原終於來到了汨羅江邊,說出了那句經典的人生感言:「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後抱石投江。

時至今日,不管是否知道屈原這個人物,我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度過端午節,而且詩詞是最具中國人文化品質,我們在詩詞中不僅可以感受詩人當時的心境,還能從詩詞中描繪中「追溯」回千百年間的歷史場景。

比如說下面這4首詩詞,全部跟端午節有關,讀的時候讓人感覺就像是粽子一樣飄香、回味無窮。

4首端午節詩詞:粽子飄香艾草芳,龍舟爭渡鬧春江,懷念屈原之魂

一、《和端午》宋代·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還。國亡身隕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這篇詩詞先是從端午節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千載冤魂說起,「雖然忠烈之魂已經離去了千百載,怎麼還能回來呀!」國破身死的屈原還剩下什麼,恐怕也只有「千古絕唱」《離騷》了

二、《漁家傲》宋代·歐陽修

五月柳花妖豔烘。楊柳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花扇盤雙鳳。正是玉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總。葉裡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這首詩詞的上片寫的是端午節的風俗,「榴花」、「角粽」都是標誌性的景象;而下片描寫了人們沐浴更衣、飲下雄黃酒,緊接著抒發了離別的愁緒。

還在後面寫了一位閨中女子,享用粽子後在家休息,夢醒後卻想出外踏青。

三、《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宋代·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在端午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無論是好友相聚、還是返鄉探親,都會讓人滋生時光飛逝的感嘆。

四、《乙卯重五詩》宋代·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了山村。詩人吃的粽子有兩個鬢角,高冠上插著艾蒿。又忙著儲存藥材、配藥房,為的是該年平平安安。忙完了這些,差不多是夕陽西下的時刻,詩人的家人已經把酒菜打點好了,回到家就高興的喝了起來。

從幾歲孩童到八十老嫗,端午節吃到第一口粽子的時候,就是在紀念屈原了。

端午節,吟起詩詞,感受古人情懷,湧起一抹鄉愁,盈得一份眷戀。

主要是因為作為古代文豪,屈原做到了一生正直,胸懷大志,且有一腔愛國的熱血。

我們現代人都應該像屈原那樣做一個挺立於世間的大丈夫,正如「舉世皆濁我獨清」!

屈原懷才不遇,看到國破自己卻無力改變,便抱石投江,這也說明屈原這個人追求完美。

其實這點從《離騷》中的句子翻譯也可以看出來:

公元前278年5月初5,屈原形容枯槁的走在汨羅江上,嘴裡不停的念叨:

「國破山亡,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一個在此打漁的老頭瞅他眼熟,大喊了一聲:

「喲,這不是三閭大夫羋原(本姓)麼,怎麼混的這麼挫?」

屈原艱難的抬起頭,露出清涼的眼睛: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細細品來,屈原容不得一點汙濁玷汙自己,這種精神值得現在我們每個人去批判性的學習。

魯迅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屈原起於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卓絕一世。

後來又借用「離騷」盛讚司馬遷的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足以可見其對於《離騷》的喜愛。

從魯迅的評價和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出跟屈原一樣類似經歷的人可以從《離騷》中獲取精神力量。

因此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緬懷屈原的方面,都建議大家讀一讀《離騷》這部詩詞集。

他這種熾熱無悔的求索,對美好品格的無上追求,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

屈原留給我們的,不只一個節日,一個粽子,一葉龍舟,更是在黯淡途中依然保持清醒與自我追求的執著。

屈原的政治理想雖然落空了,但是生命卻熠熠發光,心靈中追求完美的東西通過《離騷》、《詩經》留給了後代,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不斷地撥動著人們的心靈。

中國詩歌的主流始終是正向和積極,促使中國人永遠保持著那份執著的感情。

下面這套《離騷》和《詩經》,保留了高山流水的文言,同時加入了名家大師的註解詮釋,讀起來通俗易懂,拉近了我們跟古代詩詞時間上的距離。

現在正值活動中,文章中下單購買可享受團購價優惠;

如果您也想過一個不一樣的端午佳節,不妨點擊下面【去看看】聆聽屈原的對話。

相關焦點

  • 端午節唯有古詩詞與粽子最配 30首經典詩詞44張唯美祝福圖片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唯有古詩詞與粽子最配 30首經典詩詞44張唯美祝福圖片 一段優美精緻的文字,一張精美的心情日籤,和你一起與世界交流.你好,我是文案充電寶Pro. 端午節,唯有古詩詞與粽子最配!30首經典詩詞,44張唯美祝福圖片 古人究竟是如何過端午節呢?
  • 端午節,生活傳統習俗,屈原愛國精神,原創七律:端午節
    粽子糯香甘爽口,龍舟穩速快蕭風。蘆苗新綠河青域,艾葉芳濃馥鬱叢。鄉俗慶歡仍未改,屈原祠廟眾人躬。詩詞解讀:,形容龍舟行動迅速,蕭形容灑脫;新、綠、青:這裡都用作形容詞,形容蘆葦生長狀態;芳、濃、鬱:這裡都用作形容詞,形容艾草芬芳馥鬱;馥:這裡用作名詞,香氣;域、叢:這裡都用作名詞;
  • 端午節吃什麼?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
    #端午節吃什麼#端午來臨憶屈原,龍舟競技眾人喊。粽子飄香香萬裡,華夏兒女不平凡。吃粽子是端午節的 一大習俗之一。每逢端午佳節,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粽子又稱「角黍」、「簡棕」,晉代時期,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食品。據專家考證,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端午食粽是祭奠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
  • 今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憶屈原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2、紀念伍子胥由於伍子胥屍沈於錢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為早,有些文獻則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3、紀念孝女曹娥
  • 端午節|20首端午詩詞,祝您端午安康!
    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懸艾草、菖蒲,包粽子吃粽子,以此慶祝端午節。在古時,端午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文人墨客也喜愛端午節,在他們筆下,端午節是怎樣的呢?我們通過20首詩詞來了解下吧!懷念屈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內容。
  • 宋代詩詞中的端午節:賽龍舟 浴蘭湯 吊屈原
    原標題:宋代詩詞中的端午節   品香粽   如果選擇一種最具代表性的端午節飲食符號,當然非粽子莫屬。粽子古稱「角黍」「筒粽」,西晉周處《風土記》有「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的記載;南朝吳均在《續齊諧記》中也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
  • 今日端午節:那些關於節日、關於粽子、關於屈原的故事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2、紀念伍子胥由於伍子胥屍沈於錢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為早,有些文獻則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3、紀念孝女曹娥
  • 十首端午節詩詞,有習俗,有歡樂,有感傷
    今天是端午佳節,人人吃粽子,家家掛艾葉。端午節在我國由來已久,在漫長的傳承中,流傳下來的端午節的習俗和風情是怎樣的呢?我們通過下面十首詩詞了解下吧!端午節,人人懷念屈原,而詩人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儘管後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乾淨的。《和端午》宋·張耒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 端午節,在古時的古詩筆下是怎麼樣的?這20首詩詞值得一讀
    今天是端午節,在古時,端午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文人墨客也喜愛端午節,在他們筆下,端午節是怎樣的呢?我們通過20首詩詞來了解下吧!懷念屈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內容。人們同情屈原的遭遇,感念他對於國家的忠貞,千百年了,多少人吟詠不絕。
  • 端午節詩詞大全簡單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佳句精選欣賞
    端午節詩詞大全簡單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佳句精選欣賞薌城浦頭港憶舊  施榆生古港滔滔五月天,城東簫鼓鬥龍船。庚子端午抒懷黃振興龍舟競渡古風存,端午追懷愛國魂。高潔情操感天地,貴珍遺產饗黎元。庚子端午楊寶孝艾草萋萋碧,榴花寂寂紅。龍舟收賽槳,客旅避瘟風。箬粽傳香古,疫苗翹首中。
  • 端午節的由來歷史故事 端午節傳統習俗習俗有哪些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等。端午節期間,各地民眾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艾草菖蒲等,習俗名目繁多,因地而異。  那麼,在豐富多樣的端午習俗背後,承載著怎樣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內涵?我們今天過端午節,它的現實意義在哪裡?  這要從端午節的由來說起。端午節歷史悠久,距今已有至少兩千年的歷史。目前,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學界說法不一。
  • 和古代端午節俗比起來,我們今天的端午節,只剩下粽子和龍舟了?
    直至西晉,粽子才成為端午節的「標配」,大家熟悉的「除三害」的主角周處,還寫過一本書,叫《嶽陽風土記》。書裡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二、龍舟競渡端午節時,龍舟競渡或許是僅次於吃粽子的節日「標配」。這一節日風俗,據說也與屈原有關。傳說,屈原自沉於汨羅江後,看到的人們,紛紛駕船,前往搭救。雖然最後救人沒有成功,但端午競渡的風俗,就此形成並傳承下來。東晉葛洪《抱樸子》記載說:「屈原投汨羅之日,人並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為競渡。」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為什麼還要採艾草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其風俗的形成是南北方融合的產物。端午節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的叫法有20多種,是別名最多的節日。常聽到的有端陽節、端五節、五月節、龍舟節、重午節、草藥節、正陽節、粽子節等等。
  • 【三秦文學】詩詞歌賦群:【端午節同題專集】(第十一期)
    ②前些年,有人撰文,毫無根據的給屈原加上男女狗苟之事,把嚴肅的政治鬥爭歪曲為男女感情糾葛。這種戲說歷史、褻瀆古賢的做法,實在不敢苟同。【臨江仙】端午與詩社同仁登蟠龍原聚飲農家樂文/鄧漢章 艾葉飄香蘆葉闊,又逢五月端陽。遺風千古水流長。人家包粽子,江上賽舟忙。
  • 詩詞說:2020端午祝福
    端午節趙雲艾草插門粽子香,東西南北悼忠良。汨羅江上龍舟舞,擂鼓臺前彩衣揚。手腳孩童纏百索,胸前老少戴香囊。龍舟流水競,米粽故園香。艾葉驅瘟瘴,榴花綻蕊芳。而今懷屈子,華夏頌安康。艾草長青香粽在,驅邪祈福倚心情。端午感懷池明贇隴上莓紅艾草芳,時逢初五正端陽。街浮角黍喧聲滿,門插菖蒲祈戶祥。
  • 話一話端午節的各種活動由來和大家會做些啥
    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一個傳統節日了,著名春秋時期楚國 愛國詩人屈原不忍心看著自己國家滅亡,痛心疾首,於五月初五 寫下了絕筆詩《懷沙》 ,抱著巨石自沉於當時位於楚國的汨羅江,表達對楚國的熱愛。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為其逝世傷懷,自發地組織起來到了汨羅江邊哀悼屈原。漁夫們在江面上划船往來,試圖打撈他的身體。
  • 紀念屈原,鏖詩108首(原創)
    府谷詩鐘社、福建省逸仙詩詞學會網絡鏖詩唱和集。鏖詩題目:重五認知,得「聞」字(十二文韻),七絕(首句入韻),避題字,詩中不出現「重、五、認、知」四字。本題旨:端午節緬懷愛國詩人屈原,本擬用「鉤稽端午文化」、「端午情懷」、「端陽隨筆」等,為便於避題字,故用:重五認知。
  • 端午科普|端午節的起源 文化習俗 屈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漁夫們划起船隻,前來打撈,一直不見屈原屍體,就將為屈原準備的米飯等食品投入江中,以餵飽魚蝦,不讓傷害屈大夫,也有的說是送給屈原吃的。還有人拿來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即粽子的最初形狀。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形成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當然都蘊含了對屈大夫的敬仰紀念之情,以此為紀念。
  • 端午節的起源竟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角黍為祭屈原,競渡為招忠魂。  吃粽子和龍舟競渡是端午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習俗活動,英語裡更是將端午節翻譯為「龍舟節」。在人們的普遍認知裡,這兩個習俗無一例外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認為端午起源於「屈原之死」。
  • 屈原祭(屈原故裡祭屈原)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民俗節日,也是當今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祭祀屈原、吃粽子、掛艾草、賽龍舟、佩香囊等習俗已經成為端午節的標誌被傳承下來。端午節於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圖說/儀式前一般都會選擇屈原的後裔來吹響第一聲號角同時成為中國首個世界級的非遺項目。而屈原的故裡在湖北宜昌的秭歸,每到屈原祭日這裡的人民都會為他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已經形成這裡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