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屈原,鏖詩108首(原創)

2020-12-13 鮑正偉

府谷詩鐘社、福建省逸仙詩詞學會網絡鏖詩唱和集。鏖詩題目:重五認知,得「聞」字(十二文韻),七絕(首句入韻),避題字,詩中不出現「重、五、認、知」四字。本題旨:端午節緬懷愛國詩人屈原,本擬用「鉤稽端午文化」、「端午情懷」、「端陽隨筆」等,為便於避題字,故用:重五認知。

鄭孝祿(領唱)

端陽節俗早成文,

家國情懷密不分。

插艾懸蒲邪穢戮,

靈均忠藎世傳聞。

王進明

又是端陽暖霧氳,農家習俗艾煙燻。

雄黃麯酒周身染,屈子豪情曠世聞。

米粽飄香舉國聞,龍舟號子震青雲。

離騷盡訴初衷夢,汨水蒼茫白日曛。

吳 靜

靈均睿智廣傳聞,兩袖清風諫諍勤。

嘆惜人間忠烈將,汨羅江畔枕流雲。

孤傲清高似潔雲,天遙九問未曾聞。

離騷難訴心尖痛,一縷冤魂伴楚墳。

張利平

曠世奇才早耳聞,焚香艾粽祭功勳。

離騷古韻千年頌,天下誰人不敬君。

法令形成早有文,飄香艾粽祭忠君。

江邊屈子名垂古,世代傳揚不是聞。

琴耘(西安)

每到端陽艾草薰,江拋米粽早傳聞。

龍舟競渡朝天問,何必痴心侍楚君。

幼小端陽偶議紜,情懷家國早聽聞。

館書閱遍疑難解,為甚秦人祭楚墳?

鮑正偉

屈子英名夢裡聞。忠奸陌路兩頭分。

汨羅江水聲聲泣,天下炎黃盡祭君。

任春青(靖邊)

端午深悲悼屈君,汨羅江上水氤氳。

綠蒲斜卷懷香玉,紅線輕纏裹艾聞。

周濟民(長安詩鐘社)

端陽時節雨紛紛,紀念屈原情義殷。

抱恨投江忠烈士,名標青史九州聞。

一 衢

楚辭騷體九歌分,幼歲之時有所聞。

採艾抱蒲驅穢事,每逢此日憶平君。

朱 芳

端陽弔古雨紛紛,吟誦離騷似見君。

身殉汨羅懷國恨,忠魂歷史世間聞。

張至木

端陽雅唱慰騷君,每歲俗成汨水聞。

米粽拋江飛艇賽,疏文祭酒照天焚。

王仲清

端陽商賈促聲聞,街巷情濃粽葉醺。

只見經營謀利事,未聽誦讀屈原文。

九 成

偏村古語說紛紜,粽子飄香唾楚君。

水淺未曾舟競渡,民安告慰大夫聞。

踏青攜友入繽紛,草覆山柔思妙文。

屈子當年臨水怒,忠肝義膽後人聞。

班培紅

端陽節日驅蠅蚊,插艾懸蒲悼屈文。

忠孝情懷留百世,詩魂千古早傳聞。

端午除邪艾草燻,雄黃燒酒敬諸君。

飄香米粽魚蝦喂,屈子忠心舉世聞。

泊 逸

力拯河山數諫君,奈何楚地籠殘雲。

清風明月生前事,汨水無言敘誄聞。

郭健(長安詩鐘社)

獨醉獨醒身不群,汨羅江畔往來勤。

灌纓濯足無辜水,楚韻至今時有聞。

夜 風

江風無語卷愁雲,天問蒼茫淚十分。

屈子悲歌依舊在,忠貞節烈世間聞。

王前寬

靈均忠烈久傳聞,愛國憂民氣貫雲。

懷石汨羅難盡恨,離騷千古世雄文。

屈平忠烈史傳聞,愛國憂民懷石君。

華夏端陽包粽祭,離騷不朽世雄文。

馬來寶

屈子銜冤賦檄文,忠心耿耿盼君聞。

誰知腐佞如狼狽,汨水滔滔沒懋勳。

王秉雄

千年往事有傳聞,哀憤促成落水人。

告誡同胞須謹記,過江頭腦勿昏沉。

張琨明(長安詩鐘社)

米粽流香何足雲,深情紀念屈原君。

汨羅江畔傳佳話,競賽龍舟鼓角聞。

湯亦方(周寧)

千杯美酒賦騷文,江闊水深人鬼分 。

吶喊龍舟尋找遍,汨羅兩岸蕩奇聞 。

東 城(周寧)

憂國憂民立殊勳,絕領風騷千載聞 。

山鬼悲歌驚古國,湘娥熱淚裹愁雲 。

山石人(周寧)

靈均忠藎世傳聞,汨水無言祭屈君。

天問精魂承寄意,離騷一卷貫殷勤 。

肖芳珠(周寧)

抱石沉沙千古聞,端陽遺俗祭殷勤。

而今廉政清風起,只見江濤不見君。

陳桂松(周寧)

楚天變色起風雲,浪卷汨羅屈子墳。

粽裹離騷千古恨,忠魂天問警長聞。

陳康新(周寧)

龍舟竟發鼓聲聞,粽子飄香祭屈君。

天問百疑稱赤子,離騷一曲起風雲。

鄭孝祿(領唱)

庸主難能黑白分,逐臣無位策功勳。

長流汨水千秋恨,哀郢離騷代代聞。

張聿存

端午懸蒲插艾勤,龍舟競渡鬧紛紛。

屈原愛國民懷念,華夏傳承舉世聞。

端陽節俗己成文,弔祭忠魂恨佚君。

一曲離騷千古頌,靈均愛國世傳聞。

陳愛香

暴風驟雨卷殘雲,粽艾飄香似舊聞。

一部離騷千古恨,龍舟競渡念功勳。

魏碧貞

憂民憂國記功勳,絕俗臨江與濁分。

湘水波濤應有恨,楚才一躍不堪聞。

祛疾蒲觴早有聞,含情角黍話湘雲。

沉江屈子傳千載,又吊騷魂萬緒紛。

周書榮

登盤角黍薦清芬,愛國情懷迥出群。

午日誰猶歌楚些,教人悽絕不堪聞。

行吟澤畔尚何聞,故國傷心玉石焚。

九死此身無一悔,詩人節裡最思君。

陳 茅

中天節屆鬧紛紛,憂國三閭姓字聞。

抱石沉江千古頌,盡羞青史一昏君。

節分端午早傳聞,蒲艾緣何異氣氛。

遙望汨羅銜恨劇,未能彰顯藎臣勳。

陳佳琳

汨羅江上水空沄,千載龍舟悼屈君。

鑼鼓鏗鏘喧四岸,離騷一曲幾人聞。

龍舟競渡眾紛紛,盛世端陽笑語聞。

屈子若知當下事,水晶宮內九歌欣。

劉鳳翔

千秋角黍沁心芬,嘗罷耽吟撼世文。

氣貫長虹招熱淚,靈均偉烈九州聞。

千秋角黍氣氤氳,青史長留不世勳。

最是忠魂民永念,汨羅鰲鼓九州聞。

陳莪

中華文化燦無垠,競渡龍舟遠俗氛。

九畹猶留蘭芷鬱,汨羅楚些不堪聞。

懸蒲插艾有陶燻,憂國憂民感至殷。

千古傷心三角黍,離騷一曲合傳聞。

陳天培

藎臣故事見殷殷,愛國情懷舉世聞。

端午龍舟長紀念,汨羅江裡淚紛紛。

故事成書入戲文,汨羅如見藎臣墳。

古今愛國人稱頌,歷久彌新誰不聞。

趙茂官

端陽憑弔句紛紛,夲是詩魔敢不聞。

俗例懸蒲猶拔劍,人間直欲靖妖氛。

詩人節裡必詩聞,千載沉冤薄楚雲。

豪氣鬱胸猶未洩,淋漓裁句敢流芬。

江 榕

沉湘屈子世間聞,傳誦離騷掃俗氛。

競渡龍舟哀國士,又傳毅魄到詩文。

楊弘青

端陽佳節笑欣欣,角粽飄香任酒醺。

屈子精神傳百世,忠君愛國早聽聞。

端午節臨分外勤,家家包粽倍歡欣。

龍舟競渡勇爭冠,為祭忠魂戰鼓聞。

陳榕

世上誰人不識君,每逢端午說紛紛。

龍舟鑼鼓驚天地,直向汨羅應可聞。

端陽傳說自紛紛,避疫驅邪莫不聞。

賽罷龍舟嘗角黍,雄黃入酒意微醺。

陳顯環

鰲鼓聲追水上雲,千秋稜角溢芳芬。

國殤扯到商機上,廣告鋪天不忍聞。

貶謫孤身寄斷雲,魂沉湘水不堪聞。

豐碑長在民心聳,古粽千秋勝祭文。

陳貴富

端陽節屆萃詩文,競渡聲喧自結群。

插艾除邪投角黍,離騷一曲世傳聞。

陳金明

艾節懸蒲鬱氣氛,午時敬祭意猶殷。

大夫藎節昭天地,故事應留後輩聞。

飄香角黍邇遐聞,競賽龍舟鼓點勤。

為祭詩魂何所事,屈平愛國亦忠君。

翁銀陶

臨睨舊鄉朝赫雲,悲懷蜷局臆如焚。

當年美政誰人取?遺響汨羅天地聞。

聲聲鑼鼓九州聞,古意遙傳有祭文。

橘頌不遷深固意,他鄉莫忘故鄉雲。

王禎國

一曲離騷著錦文,端陽令節更思君。

懸門蒲艾驅邪氣,擂鼓龍舟隔岸聞。

端陽節俗世間聞,角黍投江仰屈君。

家國情懷當永記,離騷千古是奇文。

黃鳳清

離騷一曲繞彤雲,屈子情懷掃萬軍。

憂國憂民難以展,汩羅江上不堪聞。

畢成龍

離騷帶恨不堪聞,蒲酒懸符解俗紛。

湘水長流空渺渺,千秋祭屈寄行雲。

節逢端午雨紛紛,水洗冤魂涇渭分。

報國空懷千古志,九歌再唱九州聞。

陳偉

艾葉芳香早得聞,龍舟競渡勝難分。

屈平不忿無清世,惟把江河作我墳。

陳玉華

日下山河心欲焚,捨身極諫沒沄沄。

汨羅應有千秋恨,夜夜濤聲不忍聞。

孤忠放逐那堪聞,憂憤離騷不世勳。

一片丹心誰得識,兩千年後更芳芬。

周納

汨羅萬古水沄沄,天問軒昂世代聞。

蒲影當風應有恨,嗟難化劍刺昏君。

鼓枻三湘永世聞,不磨稜角溢靈芬。

一腔熱血千秋在,遷客忠心可薄雲。

何宗玉

端陽佳節久傳聞,屈子丹忱愛楚君。

慷慨悲歌傷國步,離騷一卷湧愁雲。

龍舟競渡俗成文,猶憶靈均藎國君。

一曲懷沙千古恨,汨羅流水不堪聞。

吳鳳全

節屆天中蒲艾燻,龍舟競渡鼓鑼紛。

藎臣難挽懷王聵,哀郢呼聲四海聞。

林曉

蒲月荷風蕩不勤,懷沙一賦寄湘君。

當年艾草今時念,魂去留兮世顯聞。

掬團珠米葦香聞,剎那情懷嘆綺紛。

澤畔深悲千載弔,一鞭瘦影暢追賁。

林建秀

角黍登盤萬緒紛,藎臣千載見傳聞。

天中節俗虔憑弔,擊楫詩聲遏碧雲。

李福金

艾蒲角粽播芳芬,追念騷魂意氣殷。

競渡龍舟狂破浪,九歌蕩漾八荒聞。

白酒雄黃瑞氣紛,綿延習俗意殷殷。

離騷錦句驚天地,愛國情懷奕世聞。

張學宇

端陽民俗早流聞,追念靈鈞自楚氛。

愛國情懷傳世代,年年揚頌賦詩文。

藍雲昌

靈均抱石世鹹聞,粽解筵開個個醺。

盡恨忠貞荃不察,依然歲歲贊忠君。

離騷一曲訴情殷,察納忠言鮮有聞。

蘭艾同焚悲亦壯,人為天意怎能分。

潘君樞

重陽佳話盡芳芬,裹粽懸蒲競渡紛。

最是靈均言直諫,投江抱石代傳聞。

外江競渡鬧紛紛,內屋荊妻裹粽勤。

我亦揮毫歌屈子,忠貞疾惡世傳聞。

阮瑞坦

不是人云我亦云,忠貞屈子廣傳聞。

離騷系列標青史,字裡行間血淚紛。

逐臣忠藎世間聞,一卷離騷忿似焚。

屈子精神昭日月,千秋憑弔賦詩文。

馬安藏

高賢謝世駭人聞,十億炎黃恨楚君。

建午汨羅江畔悼,神州無不痛如焚。

楚王原本一昏君,孰是忠奸競不分。

殘害靈均神亦怒,天中佳節哭聲聞。

鍾劍敏

忠魂赴水諫名聞,身後離騷慟楚雲。

憂國直臣遺典範,千秋蒲節又懷君。

粽葉飄香十裡聞,艾旗招展節如薰。

一江梭影龍舟競,鑼鼓喧聲欲遏雲。

林金俤

雄黃酒灑穢邪醺,插艾懸蒲古俗聞。

米粽拋江魚腹喂,不來動食藎臣筋。

湖湘道脈楚天雲,家國情懷骨氣聞。

寧願身軀江水浸,離騷留世鑄鐘文。

陳增信

申遺韓國詫曾聞,行徑如斯值幾文。

縱有龍舟同競渡,抬頭不見楚天雲。

張義朝

捨身奮筆著雄文,開創詩風不世勳。

民痛汨羅沉毅魄,至今鰲鼓水鄉聞。

馮美銀

端午節逢晴日曛,龍舟競渡鼓聲勤。

傳揚屈子忠臣志,更誦離騷意氣聞。

林蚌生

離騷千古仰雄文,愛國憂民舉世聞。

抱石沉江投汩水,忠貞勁節實芳芬。

陶江兩岸湧人群,觀賽龍舟有氣氛。

屈子忠魂終可慰,端陽習俗古今聞。

林湧

蒲劍雄黃憶屈君,傷懷憂國古今聞。

端陽競渡詩心盛,吟唱離騷撰祭文。

鄭家敬

端午競舟天下聞,家家角粽滿城芬。

祖先傳統中華節,兩岸相沿孰敢焚。

陳志鈺

休假端陽已定文,傳承習俗意氤氳。

汨羅依舊江波慟,伴與離騷萬古聞。

吳敏

端陽又至緒紛紛,壯志難酬賦與文。

汩水流傳雖舊事,離騷新唱動人聞。

陳志鈺

江水含悲皺作紋,懷沙毅魄世傳聞。

精神永在民心駐,角黍年年代祭文。

林玉琰

龍舟競渡鼓聲聞,節屆端陽悵楚雲。

萬姓此時思屈子,離騷千古一奇文。

王建生

千江競渡賽舟勤,習俗傳承世所聞。

楚水忠魂猶獨醒,離騷一曲撰雄文。

丘佔少

辭成哀郢調超群,屈子忠貞舉世聞。

一片丹心昭日月,千秋人盡仰清芬。

陳明寶

報國忠心世代聞,龍舟競渡氣紛紜。

江中投粽千秋祭,立下端陽節俗文。

相關焦點

  • 端午節並非是紀念屈原的
    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只是吃粽子,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大家比較認可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愛國詩人,浪漫主義詩篇的奠基者。公元前278年,由於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屈原在極度絕望,悲傷,憤恨的情況下投江自殺,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5月5日,後人為了紀念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了端午節。但是關於端午節是不是因為紀念屈原而設立,後人也一直爭論不休。
  • 端午節的起源竟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角黍為祭屈原,競渡為招忠魂。  吃粽子和龍舟競渡是端午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習俗活動,英語裡更是將端午節翻譯為「龍舟節」。在人們的普遍認知裡,這兩個習俗無一例外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認為端午起源於「屈原之死」。
  • 就是原創》:用了屈原的詩,還算不算原創
    就是原創》在錄製現場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原創聯動」。活動邀請現代摺紙藝術家、設計師劉通帶著為節目特地設計的「靈感獸」,前來與蕭敬騰、陳粒、王嘉爾三位原創捕手共同創造專屬於他們的「靈感獸」摺紙。活動現場,劉通老師與三位原創捕手分享了「靈感獸」的摺紙流程與技巧,普通的紙張經過劉通老師的一番翻轉摺疊之後,「靈感獸」就活靈活現地躍然於手掌之上。
  • 投江紀念屈原是對愛國精神的曲解
    在大聲念完這句詞後,穿著黑色漢服的賈治勇平展雙臂,面部朝下,撲通一聲跳入河水中……6月23日下午,四川省西昌市海河邊,41歲的賈治勇以俯身「投河」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端午節「儀式」,這是他連續第四年,用跳河的方式「紀念屈原」。
  • 男子連續4年模仿屈原投江,口念詩詞,表達對屈原的紀念
    小夥伴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政治家屈原的,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屈原的精神一直被後人所學習的,在歷史記載中,他最後因為自己的國家要毀於一旦了,所以就選擇沉江以身殉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這天人們都會對他表哀悼,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少有人在端午節紀念他了,只是單純地把這天當作一個普通的節日。但是卻有一位男子堅持了4年紀念屈原,不過他的紀念方法卻很讓人震驚,是直接模仿屈原投江,是真實的投,他的這一行為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熱議,有讚揚的,也有不贊同的。不過這些都對他沒有什麼影響,他一直堅持下來了!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從小,長輩們就告訴我們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要包粽子吃,喝雄黃酒,還要在門前懸掛艾蒿來去惡闢邪,而且還有賽龍舟可以觀賞。
  • 細數古人是怎樣紀念屈原的?屈原為何如此偉大?
    值此端午節,和尚選取古人吟詠屈原的二十首作品,加以短評,敬獻諸位詩友。希望諸位能夠緬懷這位偉人,而不僅僅是休息過節而已!紀念屈原經典作品選評江上吟(唐·李白)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王和尚簡評這首詩直接、乾脆。屈原首先是忠直之沉,讒而見嫉,故冤死汨羅江。
  • 唐山屈原紀念館:清明紀念屈原 弘揚愛國精神「視頻」
    清明節到來之際,唐山屈原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紀念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愛國精神。來看記者劉暢、李西南的報導。散居在遵化、開平、興隆、古冶等地的屈原後裔和社會各界群眾肅立於屈原銅像前,敬獻花籃,向愛國詩人屈原表示敬意。 自2016年5月9日唐山屈原紀念館對社會免費開放以來,每年都會吸引5萬多人參觀。
  • 端午節究竟是為了紀念誰?不僅僅是屈原,還有其他人
    端午節是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之一,這個節日究竟是為了紀念誰,民間有很多說法。在浙江一帶流行的是,端午節這天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的地方建造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並在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競渡以為紀念。也有傳聞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 端午節歷史悠久,不只是紀念屈原,另外2位歷史人物也不能忘懷
    相傳戰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原先也是楚國的一個大夫,他性格剛正直率,提出了很多有利的治理國家的的建議,但都不被楚懷王所採納,屈原感到非常無奈。當時楚國政治的非常黑暗,屈原本來打算為國為民努力工作,流盡最後一滴血,卻被無情流放,此時的屈原感到報國無門,心中的悲憤可想而知。
  • 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端午節有何意義?屈原能夠因此自信!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 端午節到底是紀念誰的?屈原,還是伍子胥,抑或另有他人?
    #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來慶祝端午節~端午節歷史悠久,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端午節來歷的傳說,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政治家。
  • 端午節的由來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端午文化你還得知道這些!
    所以咱大可不必與他們「爭端午」,屈原同志的國籍也永遠還是中國(楚國)!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文化「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 端午節的歷史意外地久遠,和紀念屈原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
    「相傳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盡,愛戴他的民眾爭相划龍舟去救他,搜救失敗之後,又擔心江裡的魚會啃食屈原的遺體,於是紛紛把粽子投進江裡以求保護屈原。」——大家小時候所聽到的故事恐怕都和這個版本大同小異。然而隨著年歲漸長,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故事有多不靠譜呢?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要說端午節的起源,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屈原五月五日懷石自沉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舉辦活動,後來才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節日端午節。說明端午節纏掛各種彩帶的習俗源於屈原。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對競渡起源屈原的說法,做了記載:『屈原投汨羅江,人並命舟楫[jí]以迎之,至今以為競渡。』說明在晉代人們已經認定,賽龍舟也源於屈原。
  • 中國有影響歷史人物眾多,惟有屈原享有全國性節假日端午節被紀念
    在端午節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講一位特別的人物:屈原。我們以此紀念屈原,體會他特別的力量。中國有影響的歷史人物眾多,但惟有屈原享有一個全國性的公眾節日被紀念。對今天的中國民眾來說,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有這麼一個傳說流行中國:屈原投江,百姓哀憐屈原,划龍舟到江中救屈原,向江裡投粽子給魚吃,讓魚別吃屈原。
  •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只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在他去世之前就存在
    臨近端午,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由一些典故而來,當然端午節的由來最廣泛的一種說法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與端午有關的一些活動賽龍舟、吃粽子也都是因為這樣。但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想法就是對的嗎,其實早在屈原投江去世之前就已經有了端午節的存在,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長城評論】紀念屈原道路千萬條,為啥非要投江
    在大聲念完這句詞後,穿著黑色漢服的賈治勇平展雙臂,面部朝下,撲通一聲跳入河水中……6月23日下午,四川省西昌市海河邊,41歲的賈治勇以俯身「投河」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端午節「儀式」,這是他連續第四年,用跳河的方式「紀念屈原」。  當我早晨在視頻平臺上刷到了這一幕時,還以為錯點了體育頻道。
  • 粽情端午,網友紛紛寫詩詞紀念屈原、寄語端陽!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歷來很多,不過最受人認可的還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說法,因此,它也成了人們心中的詩人節,由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少描述端午景象、緬懷古人的詩詞佳作,今日又逢端午,網友也紛紛寫詩詞以祭屈原:端陽懷古(作者:蒼龍)【其一】
  •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25 10: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到了,在此先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