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引發廣泛關注的30天「離婚冷靜期」,下個月起就要正式實施了。對於很多中國家庭來說,當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交織,決定是否離婚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孩子」。夫妻關係破碎了,是為了孩子勉強維持家庭的完整,還是遵從個人意志結束一段不幸福的婚姻,成了很多夫妻所需要面臨的艱難抉擇。
「很多人印象當中,離婚應該是對孩子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但國外的一組流調數據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果。數據顯示,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32%;父母離婚,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30%;和睦家庭中,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19%。」在12月13日舉行的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暨網際網路時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論壇上,面對「親子關係」相關議題,浙江蕭山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張鵬如是說道。
對於參與此次論壇的精神科專家、心理諮詢師們來說,日常接診中,因為家庭關係導致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在少數。浙江省社會心理學會副主任梁健強表示:「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孩子成長的三個核心環境,其中第一個就是家庭環境,尤其是在孩子0~3歲、3~6歲、6~9歲這幾個關鍵期,如果孩子在這個家庭環境當中得不到有效的健康成長,會對他的一些認知,他對社會的一些理解程度,乃至於他對自己周邊親密關係的理解程度造成影響。」
那父母感情不和,孩子出了問題,還要不要離婚?在梁健強看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夫妻關係出現了問題,一定會對孩子造成直接的傷害;但有些時候感情不和夫妻兩個人在一起即使不離婚,也是間接地在傷害孩子。「在這個角度上,對於父母親來講,不管離婚與否,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如何給孩子去創建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
除此之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心理健康問題源頭在哪,又該如何解決?論壇中,浙江省內知名精神科專家、心理諮詢師等精神心理行業代表還就如何解決兒童青少年在家庭、學校、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開探討。
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主委馬永春主任表示,「90%的青少年心理問題,當家長帶孩子去看精神科醫生的時候,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幹預時機。我們希望社會、家庭和學校能夠在孩子成長環境當中充當更積極的角色,避免那些糟糕的後果。」馬永春提出,希望通過集結省內優秀的精神心理行業精英,「走出」醫院,到家庭、學校等一線科普宣教,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提早幹預,充分發揮預防的重要性。
據了解,接下來,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將繼續針對專業人員提供系列培訓,也將紮根於專業,科普於大眾,把針對社會和家庭的科普宣傳作為工作核心,同時定期開展兒童青少年不同主題的峰會論壇,邀請更多兒童心理健康行業精英分享,匯聚更多的專業力量,積極參與教育,做好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預防、治療。
(文中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