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諸多心理問題源頭在哪,該如何幹預?心理專家共話「成長的煩惱」

2020-12-22 天目新聞

曾引發廣泛關注的30天「離婚冷靜期」,下個月起就要正式實施了。對於很多中國家庭來說,當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交織,決定是否離婚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孩子」。夫妻關係破碎了,是為了孩子勉強維持家庭的完整,還是遵從個人意志結束一段不幸福的婚姻,成了很多夫妻所需要面臨的艱難抉擇。

「很多人印象當中,離婚應該是對孩子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但國外的一組流調數據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果。數據顯示,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32%;父母離婚,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30%;和睦家庭中,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19%。」在12月13日舉行的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暨網際網路時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論壇上,面對「親子關係」相關議題,浙江蕭山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張鵬如是說道。

對於參與此次論壇的精神科專家、心理諮詢師們來說,日常接診中,因為家庭關係導致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在少數。浙江省社會心理學會副主任梁健強表示:「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孩子成長的三個核心環境,其中第一個就是家庭環境,尤其是在孩子0~3歲、3~6歲、6~9歲這幾個關鍵期,如果孩子在這個家庭環境當中得不到有效的健康成長,會對他的一些認知,他對社會的一些理解程度,乃至於他對自己周邊親密關係的理解程度造成影響。」

那父母感情不和,孩子出了問題,還要不要離婚?在梁健強看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夫妻關係出現了問題,一定會對孩子造成直接的傷害;但有些時候感情不和夫妻兩個人在一起即使不離婚,也是間接地在傷害孩子。「在這個角度上,對於父母親來講,不管離婚與否,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如何給孩子去創建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

除此之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心理健康問題源頭在哪,又該如何解決?論壇中,浙江省內知名精神科專家、心理諮詢師等精神心理行業代表還就如何解決兒童青少年在家庭、學校、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開探討。

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主委馬永春主任表示,「90%的青少年心理問題,當家長帶孩子去看精神科醫生的時候,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幹預時機。我們希望社會、家庭和學校能夠在孩子成長環境當中充當更積極的角色,避免那些糟糕的後果。」馬永春提出,希望通過集結省內優秀的精神心理行業精英,「走出」醫院,到家庭、學校等一線科普宣教,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提早幹預,充分發揮預防的重要性。

據了解,接下來,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將繼續針對專業人員提供系列培訓,也將紮根於專業,科普於大眾,把針對社會和家庭的科普宣傳作為工作核心,同時定期開展兒童青少年不同主題的峰會論壇,邀請更多兒童心理健康行業精英分享,匯聚更多的專業力量,積極參與教育,做好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預防、治療。

(文中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探討心理問題的源頭及如何預防、根治?——讀《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被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這一部分正是對一個個體從出生到童年成長、家庭成長、學校成長、青春期、工作、感情、婚姻、夢、犯罪來分析人的一生會產生各種行為的心理原因因素。本書令我對心理學的認知有了一個分水嶺。尤其令我興奮的是自己開始對所聞所睹的社會形態進行有意識的分析。
  • 「女孩成長不煩惱」,新一代心理自助成長百科
    交匯點訊 當下,隨著網絡時代大發展,孩子在青春期階段面臨的誘惑更加多樣化,青春期急需解決的成長問題也更加凸顯,家長和孩子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  第九屆江蘇書展期間,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聯合江蘇省少工委委員、優秀校外輔導員、青年作家刷刷重點打造的「女孩成長不煩惱」書系亮相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了新書首發式。
  • 孩子的問題源自父母《成長不煩惱》幫你解決兒童的負面情緒
    雖然孩子偶爾的一些行為也許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嚴重,但卻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這信號一定是在警示父母:請反思過往的教養行為,請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請思考如何幫助和引導。當然,您也可以多給孩子看一些情緒管理的繪本,比如由美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學專家為3-6歲兒童量身打造的繪本《成長不煩惱》,可以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的煩惱,如上學焦慮、告狀、不敢嘗試、亂發脾氣、恐懼、妒忌等,一起來看看吧!
  • 心理健康大講堂《如何面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節目回顧
    ——心理健康大講堂《如何面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在北京新聞廣播電臺《健康北京》欄目播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知名專家、北京市精神衛生保健所宣傳科主任梁月竹與主持人李凱對話,向聽眾講述「如何面對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
  • 教育部:對因疫情產生嚴重心理問題師生提供長期心理幹預
    中新網4月24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24日發布給全國中小學校新學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建議。建議指出,針對受疫情影響產生嚴重心理問題的個別師生,提供長期專業心理幹預、轉介和支持服務。
  • 在學校欺負老實的同學,孩子有「歧視心理」,父母該如何應對?
    隨後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發現,寶寶有一定的歧視心理,寶寶會說"他沒有爸爸,所以我才欺負他。"朋友對此十分的自責,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在哪出了問題才造成孩子的品德有缺失。顯然,孩子的做法不僅僅是沒有禮貌,更多的是一種對弱勢同伴的歧視心理,這種心理狀態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一定的阻礙。
  • 深圳心理諮詢專家|你還在為如何跟伴侶溝通而煩惱嗎?
    薩提亞模式家庭工作坊——家庭如何塑造我們邱麗娃(臺灣)你還在為如何跟伴侶溝通而煩惱嗎當夫妻之間出現指責、討好或者冷漠時,又該如何應對以達成理解,增進感情?同樣,在日常人際互動中,你是不是會很難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你想知道自己是如何被父母的家庭所影響?又該如何與之達成和解?
  • 每一個心理有問題的孩子背後,都是爸爸媽媽造孽,父母該醒醒了
    昨天晚上參加了2個班的班科聯席會,班主任介紹了2個心理有問題的孩子,讓我們老師心理久久不能平靜:每一個心理有問題的孩子背後,都是爸爸媽媽造孽,父母該醒醒了!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告訴子涵媽媽:孩子生理有殘疾,家長不要有心理負擔,要當成正常孩子養育,嚴格要求,不然孩子會出現心理問題。子涵媽媽不認同老師的觀點,依然儘量將就孩子,把個孩子寵溺得,稍不如意就在家裡打滾撒潑。子涵爸爸教育孩子,不準無理取鬧,媽媽一把擋住,哭喊:「你要打他就把我們娘倆一起打死吧!」
  • 做好心理幹預和疏導工作 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弱、作息時間不規律的學生,更易受到家長的批評甚至呵斥,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並且,對於父母均需上班的家庭,孩子居家學習需要照顧,會造成父母的心理負擔,這種壓力無形之中也會傳授給孩子。第四,學校環境下能夠開展的心理活動課所強調的體驗性、生成性都不便於利用網絡實施,所以居家學習期間中小學開授的網課一般不會包含心理活動課。
  • 呵護稚嫩的生命:青少年自殺與心理危機幹預
    文中提到這個孩子事前曾多次提到感到孤獨和想自殺的想法,班主任老師也對她進行過心理輔導。有很多網友回復,不過回復的內容多是想搞清楚孩子自殺到底是誰的責任的問題,其實在這個時候探究誰該對此事負責倒不如研究一下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們能吸取什麼教訓,避免和減少此類悲劇再次發生更有意義。所以,參考了心理學家朱月龍的著作《青少年的6堂幸福課》寫了這篇文章,作為對朋友們回復的回覆。
  •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應早幹預
    2020-10-10 09:39:38 來源:央視網原標題:【世界精神衛生日】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應早幹預央視網消息: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當中,約3000萬人受到了各種
  • 心理專家: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常會有3種表現,父母切莫忽視
    很多身體很健康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心裡卻出現了問題,被很多家長所忽略,等發現時,卻為時已晚。本期話題:「心理專家: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常會有3種表現,父母切莫忽視!」心理專家指出,如果說孩子有以下三種特徵的話,說明父母在培養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 中小學心理教師「成長的煩惱」誰來解 專家呼籲提升專業化程度
    原標題:中小學心理教師「成長的煩惱」誰來解  眼下,中高考步入倒計時,在不少中小學校,心理老師也開啟「忙碌模式」——除了日常備課、上課,他們還要策劃考前專題講座,為部分學生進行心理諮詢,下班回家後時不時地還要通過微信、電話,紓解一些家長的焦慮情緒。
  • 心理危機幹預專業技術與實操培訓班
    我們如何去發現、鑑別身邊有自殺危險的人? 假如發現身邊的人或者來訪者有自殺的想法或者自殺未遂,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她?如果「我」有自殺的想法,應該如何自救?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具有哪些特殊性? 緊急心理救援怎麼做?PTSD如何應對? 諮詢師在危機事件中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 疫情宅家期間,幼兒園三類人員需開展心理危機幹預
    結合第一階段的數據分析,幼兒園為緩解教師的焦慮情緒,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引進了兒童心理教育方面的專家資源,為家長提供了一對一與專家交流探討教育問題的機會。第二,園長組織了面向老師、家長的正面管教工作坊,引導教師和家長一起和善而堅定地面對幼兒存在的問題。第三,心理專家攜手帶班教師共同對行為偏差幼兒進行幹預。
  • 構建教育領域心理健康預警幹預體系
    9月1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並明確了六項重點工作,一是加強防治知識宣教;二是開展篩查評估;三是提高早期診斷和規範治療能力;四是加大重點人群幹預力度;五是強化心理熱線服務;六是及時開展心理幹預。隨著國家層面相繼出臺政策,該領域的工作力度不斷加大,使我國精神衛生事業未來充滿希望。
  • 未成年人心理指導中心幫助多動症孩子走出陰影
    張文武說,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父母過多的嚴厲懲罰、母親的過分幹涉、學生成績差、家庭不和睦、採取迴避或幻想方式解決問題,或採取忍耐的方式解決情緒痛苦,這是導致學生情緒問題的主要風險因素。  市康寧醫院院長、兒童心理專家胡珍玉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是根據環境和成長需求,調整自己情緒和行為的過程。
  • 全民抗「疫」一個多月 心理壓力如何發洩?心理專家幫您拿捏抗「疫...
    隨著武漢疫情進展,心理援助服務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普通公眾、患者、一線工作人員等各類群體都有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各項工作都需要考慮心理危機幹預。2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積極協調,成立心理援助服務專家工作組,組長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劉忠純,核心專家包括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石川主任、北京安定醫院西英俊主任等。
  • 早發現、早幹預,共同守護兒童心理健康
    多位心理衛生專家呼籲,家庭是守護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要早發現、早幹預,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精神心理問題,共同守護兒童心理健康。  「疫後」心理健康受關注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生活帶來明顯影響。多位學校心理教師反映,持續數月的延期開學,學業壓力、家庭親子衝突等情況對一些兒童青少年心理帶來影響。
  • 孩子住宿後,父母如何面對「空巢時代」?可巧用「心理幹預法」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在父母身邊摔倒,那麼父母往往不會太過在意,甚至教訓孩子走路不小心。而如果孩子在父母視線之外摔倒,那麼父母很可能因為無法確認情況變得十分緊張,更為嚴重時還會因為這樣一個狀況開始擔憂起其他方面的安全問題。不得不說,"空巢時代"似乎已經給父母們帶來了不小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