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稚嫩的生命:青少年自殺與心理危機幹預

2020-08-21 心理靖哥


昨天,轉載了環球網的一篇文章《寶雞通報「六年級女孩小區墜亡」:對成績不滿意,班主任停職》,說的是2020年6月23日發生在寶雞市某小區一名六年級女生因為考試成績不滿意跳樓自殺身亡的事情。文中提到這個孩子事前曾多次提到感到孤獨和想自殺的想法,班主任老師也對她進行過心理輔導。有很多網友回復,不過回復的內容多是想搞清楚孩子自殺到底是誰的責任的問題,其實在這個時候探究誰該對此事負責倒不如研究一下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們能吸取什麼教訓,避免和減少此類悲劇再次發生更有意義。所以,參考了心理學家朱月龍的著作《青少年的6堂幸福課》寫了這篇文章,作為對朋友們回復的回覆。

目前,從世界範圍看,自殺已經成為了青少年,特別是18~30歲年輕人的主要死因之一。特別是疫情期間孩子們承受著多重壓力,更容易出問題,山東某市疫情後開學第一天就有兩名初三學生自殺。



自殺是當一個人的煩惱和苦悶發展到極致,對失敗產生恐懼,對生活失去信心,對現實感到絕望而採取的唯一的最後的自我保護的手段。自殺,一般始於心理挫折發生,個體在擺脫抑鬱的心理衝突的過程中,學生自殺主要是由於學業挫折、人際關係衝突、家庭不和等現實問題,在自卑、厭世、絕望的消極情緒支配下,為排解心理痛苦而自殺。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殺行為是往往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結果,一些青少年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念日趨淡薄,新的社會主義的激勵人心的道德價值觀念又非常缺乏。當然,這並不能責怪他們,社會、學校、家庭對此都負有責任,整個社會是一個大的動力系統,孩子們的抗壓能力最低,所以他們成為了崩潰的那一環。結果就是由於他們缺少精神力量一旦身處痛苦境地時,就無法從痛苦中解救自己,也無法在失望中看到生命具有的積極意義,於是更強烈的因自己的痛苦而陷入絕望,這種循環加劇的絕望,最終不可避免的導致了自殺行為。


美國14 ~24歲的年輕人中因自殺而死的人數佔總自殺人數的比例是最高的,明顯比因交通事故而死的人多。北京師範大學對10378名大學新生作過調查,結果顯示偶爾有自殺想法的學生佔25%,經常有這種想法的佔7%。根據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的統計。從1997年到2003年,臺灣已經有345位學生自殺身亡,在臺灣出版的《讀者文摘》公布過一項調查,在臺北、香港、上海三地各抽樣訪問了500名13~19歲的青少年,結果表明臺北地區的青少年曾想過自殺的比例達27%。大大高於香港和上海11.2%和11.3%的比例。萌生自殺念頭的原因是臺北青少年39.1%是為了學業問題,33.3%的家庭問題;上海青少年最困擾的是學業問題達43.6%,香港選擇家庭問題的青少年則佔到了37.5%。臺灣某大學教授通過分析這一結果認為,在升學主義至上的臺北,課業壓力及父母的期待往往令青少年不能負荷,他們找不到生命的價值便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臺北青少年最重視自我認同,可是他們根本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路,父母早已替他們規劃了人生。結果的差異在於上海目前經濟發展一日千裡,青少年自然對未來充滿希望,而香港青少年一向比較現實,人生目標非常明確。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研究認為,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壓力大的問題,重點大學尤其明顯。一方面,社會家庭和學生自己都會給予自己很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學生本人期望過高和達成期望渺茫的矛盾也很大。除了壓力之外,一些學生沒有長遠積極的人生理想和目標,總是覺得生活無聊空虛,外界壓力大,內心空虛,不斷促進學生的內心衝突,造成心理問題。

無論什麼原因導致了自殺,自殺者一般都是遭遇到了挫折和失敗,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痛苦又無處求助。做為孩子的家長和教師,是與孩子們最接近的成年人,當孩子們遭遇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能用簡單粗暴地批評和懲罰打擊孩子,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用我們的關心和愛幫助她們渡過難關。

學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配備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諮詢師,平時給孩子們定期上心理健康課,讓孩子學會簡單的情緒壓力自我調節心理技巧,提升孩子們的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孩子們的心理成長和心理健康水平,做好心理問題的預防工作。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如寶雞的那位六年級學生,就要由有心理危機幹預經驗的、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靠上去做心理危機幹預工作。


青少年朋友們要自覺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一旦遭受挫折要積極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可以降低自己的目標或者重新反省一下自己,再嘗試一次。也可以從其他方面尋求補償,不管什麼樣的挫折都是暫時的,要看到未來的希望,必要的時候可以宣洩自己的抑鬱情緒或求助於周圍的人。

另外,青少年還要注意培養積極、樂觀、自信的性格。自殺與個性特徵和環境狀況都有關係,疾病、身心健康問題、學習成績不良、考試失敗、親友亡故、人際衝突、受批評、雙親不和或離婚的事件都會增加青少年自殺的危險性。


因此,家長和教師對遭受挫折和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要密切觀察,一旦發現有自殺傾向,就要及時採取幹預措施,對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邀請臨床心理學家或心理諮詢專家進行心理諮詢和治療,努力消除或減輕危險因子,在家庭、學校和親友的配合下,幫助他消除自殺心理,增強其能力,恢復自信心和生存價值感,使其自殺傾向消除在萌芽狀態中。 當某人的自殺意念發展到自殺預言甚至產生自殺行為時,社會或他人要伸出援助之手,從社會心理和醫學上進行危機幹預,以便幫助當事者從困境和苦惱中解救出來,重新建立新的適應機制,維持健康的精神狀態。從絕望中醒悟過來,樹立起強烈求生的願望。對自殺未遂者,家庭、學校及親友要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質上的支持,要引導他們定期接受心理諮詢師的諮詢與指導,及時處理新出現的心理問題,並密切進行追蹤觀察,以防止再度發生自殺。

心理學家指出要從根本上減少青少年自殺的發生,開展人生意義與價值觀的教育很有必要,對於人生觀的教育應從醫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及法學等諸方面來進行,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立責任心,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面對的各種挫折和困難,而不是遇到困難就想逃避,自殺其實是一種逃避。

相關焦點

  • 彭旭《心理危機幹預與自殺防治》
    隨著GDP的快速發展,兒童青少年自傷自殺行為也越來越多,心理危機幹預和自殺預防,不僅是諮詢師必備的技能和工具
  • 伸出援手,守護希望 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熱線匯總
    近期,我省連續發生多起學生自殺事件。為對患有心理障礙及有自殺傾向的高危學生個體及時進行心理幹預,儘可能地避免悲劇的發生,校調委聯合廣東和諧醫調委特整合匯總了全國、省市相關心理危機幹預熱線。心理危機幹預熱線主要為有心理危機特別是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幫助青少年更好地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加珍惜生命。
  • 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線上課程即將上線
    為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設,減輕不良情緒,對患有心理障礙及有自殺傾向的高危學生個體及時進行心理幹預,儘可能地避免悲劇的發生,廣東和諧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廣東和諧醫調委」)特聘請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林勇強教授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黃若燕主任,開展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的線上課程。
  • 心理危機幹預專業技術與實操培訓班
    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會恐懼,選擇自殺則需要更大的勇氣。90%自殺的人當時心理有矛盾,在生死之間徘徊,如果這時候,能有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給予他有力的心理支持,來訪者就很可能擺脫死亡的誘惑,一個生命就會得救。
  • 校園危機事件心理幹預策略及生命教育反思
    面對花季生命的隕落  ——校園危機事件心理幹預策略及生命教育反思      近年來,校園輕生事件時有發生,如何從心理危機幹預角度積極預防和快速有效應對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校園輕生事件  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危機幹預機制,是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生命教育的重要標誌,它不僅體現在危機時刻對師生心理的救助,還體現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對每一位師生個體心身健康的關注。
  • 預防青少年自殺,人人有責
    很多人不敢承諾隨時可以提供幫助,擔心自己應對不了風險太大,擔心青少年會隨時打擾自己,就好像有自殺想法的人把生命都交付給自己一樣。其實不用過分擔憂,首先自殺危機幹預沒有人可以保證百分之百成功,盡力而為後每個人都不會留下遺憾,畢竟是一條生命。
  • 【危機幹預公益培訓】希望24熱線-江西危機幹預與生命教育志願者培訓
    中國二級心理諮詢師(證書編號:1404000008200144)中國(師資級)團體心理培訓師(師資證PXSZ00111080664)中國心理幹預協會危機幹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亞健康協會特聘專家希望24熱線•華人生命教育與危機幹預中心學朮總監專長:腦神經生理心理治療(
  • 學生輕生事件頻出,學校心理危機預警和幹預是時候升級了
    目前,江、浙、滬、粵等地學校都建立了學校心理危機幹預製度:從設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工作小組,對心理教師、班主任、校醫、保安等相關任務具體分工,再到通過心理健康測評篩查潛在需要關注的學生等,最終形成預防、預警、幹預的方法和程序。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心理安全預警和幹預體系中,存在執行中有待進一步完善的細節。
  • 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
    9月7日我校心理教師盧芳芳老師開展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講座,就心理危機定義,自殺徵兆,自殺風險評估,如何與學生傾談,和家長溝通的小技巧六個方面展開交流,班主任們對於心理危機與心理危機幹預的定義有了初步認識,同時對於心理危機幹預的實施原則與具體運用有潛在的了解。
  • 心理危機幹預
    心理危機幹預諮詢是一種熱切而直接的心理諮詢形式,是以應對具體的危機為目標,而不涉及全面的態度、行為和價值觀的改變。心理危機工作是心理諮詢師執業生涯中的最大強度最高水平的工作。引起心理危機的大多是社會關係變異和當事人反社會人格的交互作用,因此,在歐美國家,自殺是一種犯罪行為。
  • 中小學生心理危機頻發,我們該如何有效幹預?這六步法非常管用
    據中國心理學會的研究數據,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有1/8的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因心理問題而引起的自殺已成為青少年的頭號死因。針對這個社會問題,我們將其確定為自殺性心理危機。什麼是自殺性心理危機?
  • 【危機幹預公益培訓火熱報名中】希望24熱線-湖北生命教育與危機幹預中心,第一期志願者培訓
    第一條覆蓋全中國24小時生命危機幹預熱線,400-161-9995,湖北志願者第一次招募,志願者可接受完整的電話危機幹預技術培訓(3+2日)、每周專業在職訓練沙龍、每月個案督導、專題講座及工作坊。三級自殺防治工程,一線到位,期待您的加入!
  • 大學生自殺幹預 讓毛毛蟲到蝴蝶的蛻變不再脆弱
    自殺是可以幹預的 要構建從校長到學生的幹預網絡   「絕大多數自殺是可以被幹預,這些學生是有可能獲得救助的。」來自美國的Louise Douce教授說。   及時發現自殺前的徵兆往往能抓住挽救生命的契機。
  • 邀你參加第二屆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危機守護生命論壇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兒童青少年心理危機牽動著所有人的心,隨著疫情的全球化發展,學生、家庭和學校都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嚴峻挑戰。兒童青少年對外界的波動非常敏感,不但帶來更加突出的心理變化,也會暴露出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應對危機中的問題和短板,持續發生的多起學生自殺事件中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9月10日,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中國青年雜誌社共同主辦,北京朗心致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心源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第二屆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危機守護生命論壇」。
  • 青少年學生自殺的心理分析 (轉載)
    不管我們是如何不情願看到這種現象發生,但這種可悲的行為仍然像幽靈一般遊蕩著,甚至成為青少年學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2003年9月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每年至少有28.7萬人死於自殺,有200萬人自殺未遂。平均每兩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自殺,八人自殺未遂。據該中心主任曹連元介紹,自殺已經成為中國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位的原因。
  • 半月談: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 我們必須想辦法說服傷痕累累的年輕生命
    @半月談 :大連理工大學一研究生因不堪學業壓力而選擇自殺的消息令人扼腕。事實上,自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已經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某城市醫院的門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3~16周歲抑鬱症伴隨自殺傾向的患者佔學生患者總數的比例很高。學業壓力、親子矛盾、深度網癮、拖延慣性產生的心理衝突等已成為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預防
    研究結果提示了預防青少年自殺的策略。Dikstra, Kienhorst, Wildshe Hawton 討論了防止年輕人自殺的各種方法,其中包括學校的教育方案、控制和矯正自殺的方法、減少藥物濫用、媒體對自殺負責任的報導、專家服務——為嚴重自殺傾向的個體提供危機幹預,為蓄意自傷者提供事後護理。同樣,Shaffer和Craft也探討了學校的預防措施、方法控制,媒體導向和危機熱線。
  • 教育部答覆「高度關注青少年學生自殺事件及其幹預的提案」
    12月4日,教育部官網公開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778號(教育類247號)提案答覆的函》,表示「您提出的《關於高度關注青少年學生自殺事件及其幹預的提案》收悉」,並就涉及教育部業務的部分進行了答覆。
  • 青少年自殺是因為什麼?
    據中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中國CDC)向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的權威數據顯示,自殺是中國15-34歲年輕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每年200萬自殺未遂者中2/3在15-34歲,且幾乎未接受過心理評估或治療。
  • 廈門仙嶽醫院24小時熱線幹預心理危機
    仙嶽醫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提供全天24小時免費諮詢服務,至今已接聽超過10萬通電話,成功挽救800多名高危來電者。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今年的主題和前兩年一樣,仍然是「共同努力,預防自殺」,強調全社會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