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轉載了環球網的一篇文章《寶雞通報「六年級女孩小區墜亡」:對成績不滿意,班主任停職》,說的是2020年6月23日發生在寶雞市某小區一名六年級女生因為考試成績不滿意跳樓自殺身亡的事情。文中提到這個孩子事前曾多次提到感到孤獨和想自殺的想法,班主任老師也對她進行過心理輔導。有很多網友回復,不過回復的內容多是想搞清楚孩子自殺到底是誰的責任的問題,其實在這個時候探究誰該對此事負責倒不如研究一下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們能吸取什麼教訓,避免和減少此類悲劇再次發生更有意義。所以,參考了心理學家朱月龍的著作《青少年的6堂幸福課》寫了這篇文章,作為對朋友們回復的回覆。
目前,從世界範圍看,自殺已經成為了青少年,特別是18~30歲年輕人的主要死因之一。特別是疫情期間孩子們承受著多重壓力,更容易出問題,山東某市疫情後開學第一天就有兩名初三學生自殺。
自殺是當一個人的煩惱和苦悶發展到極致,對失敗產生恐懼,對生活失去信心,對現實感到絕望而採取的唯一的最後的自我保護的手段。自殺,一般始於心理挫折發生,個體在擺脫抑鬱的心理衝突的過程中,學生自殺主要是由於學業挫折、人際關係衝突、家庭不和等現實問題,在自卑、厭世、絕望的消極情緒支配下,為排解心理痛苦而自殺。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殺行為是往往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結果,一些青少年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念日趨淡薄,新的社會主義的激勵人心的道德價值觀念又非常缺乏。當然,這並不能責怪他們,社會、學校、家庭對此都負有責任,整個社會是一個大的動力系統,孩子們的抗壓能力最低,所以他們成為了崩潰的那一環。結果就是由於他們缺少精神力量一旦身處痛苦境地時,就無法從痛苦中解救自己,也無法在失望中看到生命具有的積極意義,於是更強烈的因自己的痛苦而陷入絕望,這種循環加劇的絕望,最終不可避免的導致了自殺行為。
美國14 ~24歲的年輕人中因自殺而死的人數佔總自殺人數的比例是最高的,明顯比因交通事故而死的人多。北京師範大學對10378名大學新生作過調查,結果顯示偶爾有自殺想法的學生佔25%,經常有這種想法的佔7%。根據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的統計。從1997年到2003年,臺灣已經有345位學生自殺身亡,在臺灣出版的《讀者文摘》公布過一項調查,在臺北、香港、上海三地各抽樣訪問了500名13~19歲的青少年,結果表明臺北地區的青少年曾想過自殺的比例達27%。大大高於香港和上海11.2%和11.3%的比例。萌生自殺念頭的原因是臺北青少年39.1%是為了學業問題,33.3%的家庭問題;上海青少年最困擾的是學業問題達43.6%,香港選擇家庭問題的青少年則佔到了37.5%。臺灣某大學教授通過分析這一結果認為,在升學主義至上的臺北,課業壓力及父母的期待往往令青少年不能負荷,他們找不到生命的價值便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臺北青少年最重視自我認同,可是他們根本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路,父母早已替他們規劃了人生。結果的差異在於上海目前經濟發展一日千裡,青少年自然對未來充滿希望,而香港青少年一向比較現實,人生目標非常明確。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研究認為,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壓力大的問題,重點大學尤其明顯。一方面,社會家庭和學生自己都會給予自己很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學生本人期望過高和達成期望渺茫的矛盾也很大。除了壓力之外,一些學生沒有長遠積極的人生理想和目標,總是覺得生活無聊空虛,外界壓力大,內心空虛,不斷促進學生的內心衝突,造成心理問題。
無論什麼原因導致了自殺,自殺者一般都是遭遇到了挫折和失敗,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痛苦又無處求助。做為孩子的家長和教師,是與孩子們最接近的成年人,當孩子們遭遇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能用簡單粗暴地批評和懲罰打擊孩子,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用我們的關心和愛幫助她們渡過難關。
學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配備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諮詢師,平時給孩子們定期上心理健康課,讓孩子學會簡單的情緒壓力自我調節心理技巧,提升孩子們的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孩子們的心理成長和心理健康水平,做好心理問題的預防工作。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如寶雞的那位六年級學生,就要由有心理危機幹預經驗的、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靠上去做心理危機幹預工作。
青少年朋友們要自覺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一旦遭受挫折要積極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可以降低自己的目標或者重新反省一下自己,再嘗試一次。也可以從其他方面尋求補償,不管什麼樣的挫折都是暫時的,要看到未來的希望,必要的時候可以宣洩自己的抑鬱情緒或求助於周圍的人。
另外,青少年還要注意培養積極、樂觀、自信的性格。自殺與個性特徵和環境狀況都有關係,疾病、身心健康問題、學習成績不良、考試失敗、親友亡故、人際衝突、受批評、雙親不和或離婚的事件都會增加青少年自殺的危險性。
因此,家長和教師對遭受挫折和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要密切觀察,一旦發現有自殺傾向,就要及時採取幹預措施,對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邀請臨床心理學家或心理諮詢專家進行心理諮詢和治療,努力消除或減輕危險因子,在家庭、學校和親友的配合下,幫助他消除自殺心理,增強其能力,恢復自信心和生存價值感,使其自殺傾向消除在萌芽狀態中。 當某人的自殺意念發展到自殺預言甚至產生自殺行為時,社會或他人要伸出援助之手,從社會心理和醫學上進行危機幹預,以便幫助當事者從困境和苦惱中解救出來,重新建立新的適應機制,維持健康的精神狀態。從絕望中醒悟過來,樹立起強烈求生的願望。對自殺未遂者,家庭、學校及親友要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質上的支持,要引導他們定期接受心理諮詢師的諮詢與指導,及時處理新出現的心理問題,並密切進行追蹤觀察,以防止再度發生自殺。
心理學家指出要從根本上減少青少年自殺的發生,開展人生意義與價值觀的教育很有必要,對於人生觀的教育應從醫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及法學等諸方面來進行,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立責任心,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面對的各種挫折和困難,而不是遇到困難就想逃避,自殺其實是一種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