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嶽醫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提供全天24小時免費諮詢服務,至今已接聽超過10萬通電話,成功挽救800多名高危來電者。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今年的主題和前兩年一樣,仍然是「共同努力,預防自殺」,強調全社會共同參與。
記者昨日從廈門市仙嶽醫院獲悉,和去年同期相比,該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接到的自殺高危來電增加了78.5%,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接診的抑鬱患兒數量也翻倍增長。專家分析,一方面,疫情本身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一系列影響;另一方面,疫情期間一些新聞事件讓全社會對精神心理健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諱疾忌醫,選擇直面「心病」。一個轉變就是,以前家長帶孩子來仙嶽醫院諮詢,總愛提前跟醫生打招呼,「你待會兒就告訴他沒病。」而現在,家長會認真地跟醫生溝通,「幫他好好檢查,到底有沒有病,有病我們早點治。」
現狀 高危來電增加,來自全國各地
分析 10歲-29歲人群佔2/3
在接受記者採訪前,仙嶽醫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主任吳素英剛接了一個來自外地的高危來電。對方是一名15歲的女孩,吃了大量安眠藥,打來電話傾訴內心的苦悶。吳素英和同事配合,一邊開導她,一邊聯繫當地警方及時報警。「接聽熱線有保密原則,打破保密原則報警時,我們會告知當事人。絕大多數打來電話的人都是有求生欲望的。」
從2009年3月開始,仙嶽醫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0592-5395159提供全天24小時免費諮詢服務,至今已接聽超過10萬通電話,成功挽救了800多名高危來電者(即有強烈自殺意願或已有自殺行為的人)。吳素英表示,近年來熱線諮詢量逐步上升,今年格外明顯,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熱線共接到332個高危來電,比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的186個增長了78.5%。來電者年齡跨度進一步增大,最小年齡11歲(去年14歲),最大年齡55歲(去年50歲)。處於即刻危險需要緊急處理的案例也有所增多。
從統計數據來看,2/3的高危來電者集中在10歲-29歲。吳素英說,學生群體主要受學業壓力、家庭關係、同伴人際交往包括戀愛問題等困擾;中青年來電多是反映受疫情影響陷入經濟困境;老年人則多為疾病和家庭矛盾。「對自殺高危人群來說,心理危機幹預熱線能做的其實非常有限,當他在死亡邊緣徘徊時,我們只是遞給他一根救命稻草,但光靠這根稻草肯定承受不住所有重量。預防自殺需要更多人、更多團體參與進來。」
現狀 暑期因抑鬱就診的孩子數量增加
分析 孩子求醫比父母更主動
很多人都知道,抑鬱症與自殺密切相關。今年暑假,仙嶽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主任李韻驚奇地發現,因為抑鬱而來就診的孩子明顯增多。以前坐診一天看50個孩子,大約10個是抑鬱,現在卻有30多個。
抑鬱在不同年齡段孩子身上的表現是不一樣的。低齡的小學生常表現為發脾氣、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孩子有軀體化表現,例如一上學就頭疼、肚子痛。這種情況以心理幹預和家庭治療為主。初中生是兒童青少年抑鬱的「重災區」,此時孩子進入青春期,受激素水平影響,身心變化都很大,容易和父母發生衝突,加上孩子開始思考「我是誰」等人生問題,有時會陷入無價值感,而無價值感正是抑鬱症的核心症狀之一。高中生抑鬱比初中生少,他們身心更加成熟,抑鬱表現也更接近成年人,主要是情緒低落、對周圍的人和事沒興趣、吃不下、睡不著。中學生抑鬱特別嚴重的,一般採取藥物治療配合心理治療。
李韻表示,抑鬱症的治癒率很高,早診早治很關鍵。如果孩子變得容易發呆、上課走神、脾氣大、不理人,家長和老師要提高警惕。有時候,父母懷疑孩子是裝病逃避上學,或只是青春期叛逆鬧脾氣,當孩子揚言家長再管得嚴就離家出走或跳樓,父母不知道孩子是情緒抑鬱還是單純的言語威脅,這就需要專業人士來評估判斷。
一個初二的男孩大熱天穿著長袖來看病。李韻一看就知道孩子八成有自傷行為。果然,男孩捲起袖子,露出的是傷痕明顯的胳膊。男孩說,每天很難受,好不容易找了個聊得來的女朋友也被父母強行拆散了。父母常批評他,還說他太脆弱。他找不到發洩的渠道,就用身體的疼痛暫時緩解內心的痛苦。李韻說,像這種情況,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並根據孩子的特點找到適合他的情緒發洩替代方法,當然,父母也要接受專業指導,積極參與孩子的治療。
現在的兒童青少年,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有時比父母更懂得求助醫生。當他們主動提出到仙嶽醫院看病的時候,有的父母不理解,認為「好吃好喝有啥不開心的」,覺得開導開導就過去了。不過,家長的態度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以前,父母帶孩子來醫院,會跟李韻說,「醫生,他沒什麼問題,你就跟他說沒病。」現在,很多家長會鄭重地對醫生說,「請好好檢查一下他到底有沒有病。有,我們就及時治療。」
現狀 多部門聯手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 應從小進行愛的儲備,讓孩子有愉悅感和參與感
李韻認為,預防自殺,從幼兒園階段就要開始進行愛的儲備,引導孩子從生活、學習、規則中獲得更多的愉悅感、參與感。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善於誇獎,激發他內心的自信。孩子大一點進入青春期後,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一味地指責、鎮壓,很容易激化家庭衝突。以誇獎為例,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不再享受父母的誇獎,而是認為「很作」,這階段,同齡夥伴或老師的支持鼓勵可能比父母的誇獎更有效。
今年,我市教育、衛健等部門聯手開展了許多針對學生和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預防自殺科普知識的知曉率明顯提高。全社會也正圍繞「共同努力,預防自殺」的目標在行動。現在,只要在網絡平臺上輸入自殺相關字眼,會自動顯示預防自殺幹預提醒。發稿前,記者試著在淘寶上搜索「安眠藥」,系統馬上跳出「親,你不孤單,我們在一起」的公益廣告,以及全國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熱線,其中,福建省顯示的正是廈門市仙嶽醫院的心理危機幹預熱線:0592-539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