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觀察:重視心理幹預!
連日來,全國各地民眾都時刻關注疫情的進展,這給大家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焦慮情緒,甚至有可能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為緩解一些人因疫情產生的焦慮情緒,從除夕開始,廈門市仙嶽醫院就依託心理援助熱線,推出了疫情心理諮詢服務,24小時在線,為一線醫護人員、病患和普通民眾進行心理疏導。
在廈門市仙嶽醫院,心理諮詢室主任吳素英和同事們,正在忙著接聽群眾的來電,小小的隔間裡擺放著一張桌子、兩臺電腦和兩部電話,從除夕開始,這裡就成為了吳素英和同事們堅守的地方,截至今天,他們已經接聽了113個跟疫情有關的來電。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因為關注疫情,對照自己的一些情況,引發的過渡焦慮情緒。
廈門市仙嶽醫院心理諮詢室主任 吳素英:昨天就有一個男生,因為在家裡也宅了很久了,就有點煩躁,就下樓走走去買了一杯奶茶,因為喝奶茶不是要把口罩摘下來嗎,就吸了一下那個奶茶,回家之後他就反覆回想那個過程,身邊有沒有其他人經過,他可能會不會傳染到病毒。
在耐心聽完求診者的傾訴後,吳素英提供了日常生活指導,讓他的心理狀態得到穩定和改善。而除了擔心疫情外,長時間宅在家裡,無事可做也可能會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
廈門市仙嶽醫院心理諮詢室主任 吳素英:所有的這些情緒反映都是正常的,它都是來保護我們,提醒我們可能需要去做一些調整,給自己創造一個稍微舒服的空間,去做一些放鬆的練習。有的人可能在家跑步機跑一跑,出出汗,有些人可能聽一些放鬆的音樂,這些都是一些很好的方式。
目前這個24小時熱線,由14名廈門市仙嶽醫院專職心理諮詢師負責接聽,為的就是給大家設立一道心理安全屏障,無論一線醫護人員,還是對疫情感到恐懼的普通百姓,若心理上出現波動,需要幫助時,都可以隨時撥打廈門市心理援助熱線0592-5395159。
廈門市仙嶽醫院副院長 丁麗君:我們都是心理治療師和心理諮詢師,都是有比較長的年限的。我們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取消了休假,都在這裡為大家,能夠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務。
據了解,為解決廣大市民在疫情期間產生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擾,除了廈門市心理援助熱線外,廈門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指揮部心理危機幹預小組還組織全市幾十條免費心理援助熱線,為大眾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疏導和幹預服務。
新聞連結:面對疫情如何調整心態?
面對疫情,有些人難免會有一些負面情緒,那麼碰到這些負面情緒,我們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積極有效應對呢?這裡有份心理處方。
面對疫情,人們有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負面情緒:
1.漠視,不相信事實
在最初得知疫情信息時,會對事件的嚴重程度予以漠視或否認,或者認為沒那麼嚴重,毫不在乎,不做任何個人防護,有些人還會出現「樂觀偏差」。
2.恐懼,過度害怕緊張
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最常見的情緒反應是恐懼,這類反應一般會伴有輕微的失眠與判斷偏差。
3.憤怒,影響人際關係
當個體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於關注疫情的發展動態,頻繁刷新關於疫情的新聞,轉發、分享各種小道消息,很多人將矛頭指向於事件可能的責任者,產生憤怒情緒。有時甚至會抱怨指責有關部門不作為,甚至遷怒於未進行隔離的疑似病人等,導致輿情問題或人際衝突。
4.由不良情緒導致的行為異常
有人過度刷屏,過分聽信謠言,有人瘋狂囤積口罩、藥品等,這都是面對疫情所出現的異常行為,這些異常的行為往往都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的焦慮情緒。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負性情緒,有效調適心理健康水平呢?
1.了解認識疫情性質和流行情況
從官方渠道平臺獲取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信息,科學認識疫情性質、流行情況、臨床表現和危害,不過分關注負面報導,不輕信傳言,不過度解讀,積極關注防控信息,學習掌握防控知識,堅定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心。
2.接納恐懼、焦慮等應激情緒
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面對疫情出現的恐懼、焦慮等情緒,是人在不正常情境下出現的正常心理反應。要看見自己的情緒,並做到理解和接納。
3.進行自我暗示、樹立堅定信念
自我暗示能直接影響言論和行為。相信你現在接受的就是最科學合理,對自己最大保護的解決辦法。這個信念非常重要,有了這個信念內心會變得更加鎮定,有利於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選擇。
4.多交流、獲得心理支持
在疫情流行的時期,特別是在疫區,我們經常感到自己孤立無援,這時可以多與朋友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增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5.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
面對疫情造成的心理壓力,不要採取否認、迴避、退縮、指責抱怨等不良應對方式,不要總躺著看手機新聞、疫情更新,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飲食平衡,保證睡眠充足。把注意力轉移到有氧運動、傾聽音樂等活動上,這樣我們的焦慮、恐懼的體驗就會變弱,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產生愉悅的體驗。
6.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
當恐懼、緊張、焦慮情緒難以承受並感到痛苦時,可以到心理專科醫院或心理諮詢機構找心理從業人員獲取專業的援助。
【新聞觀察:重視心理幹預!】
這次的疫情防控工作,心理幹預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此,你怎麼看?
社會心理層面問題凸顯
觀點1:的確,疫情不僅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直接影響到大家的心理健康,帶來了群體性的焦慮情緒,進而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比如,群體性的非理性搶購行為。 這一方面屬於正常反應,說明社會的進步,大家的公共衛生意識更強了,自我保護意識更強了,防範意識也更強了。 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會心理層面的突出問題,在大數據時代,網際網路和社交網絡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帶給我們生活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往往容易成為負面情緒的孵化器和催化劑,數億網民春節宅在家裡,無時不刻在「刷屏」,接受關於疫情的一切資訊,一個事件、一個案例甚至新聞發布會的一句回答,瞬間就能讓幾千萬人感同身受,如何才能有效緩解公眾的不安焦慮情緒,成為擺在政府和全社會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所以我們要比以往更加重視疫情期間的心理幹預,我們看到,國家衛健委發布了疫情期間的《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各地也組織專業人員和志願者開通了心理援助熱線,媒體也開出了心理處方,為有需要的人群,特別是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其家屬等重點人群提供幫助。
怎樣更加有效地進行心理幹預,你怎麼看?
精準有效進行心理幹預
觀點2:我有兩個看法。首先是政府主導,社會動員。對一個未知病毒的恐懼是焦慮的開始,避免焦慮和謠言最為有效的辦法是信息發布的權威和透明,信心比黃金更可貴,要讓大家安心,必須要給信心,這是政府首先要做的,而且已經在這麼做了。社會動員也很重要,各地可以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發揮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作用,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組織志願者,開通24小時免費心理援助熱線,給公眾提供心理危機幹預和心理疏導。再來是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國家衛健委將受疫情影響的人群分為四級,確診患者和醫護人員、疾控人員是第一級,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是第二級,這是重點人群和高危人群,需要特別關心和關愛,其他人群除了社會援助外,還可以採取家庭、單位以及個人自我調節的方式進行心理幹預。
熱詞: 新聞觀察 重視 心理幹預 廈視直播室